-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傳習錄 本書特色
1.集中體現了王守仁思想的精華,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文化價值、傳播意義。
2.其學說的突破性、創造性,使得《傳習錄》傳刻繁盛。
傳習錄 內容簡介
“古典精粹”叢書收錄了耳熟能詳的中國古代典籍,注重趣味性、可讀性。中國古代圖籍內容豐富,涉及門類廣泛,精刻本校勘謹嚴。選擇其中的經典本影印,可為當代研究提供準確的資料,也可為普通讀者接觸古籍提供機會。 《傳習錄》三卷,明王守仁撰。王守仁(一四七二—一五二九),名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封新建伯,謐文成,故后人又稱其為“王文成公”。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弘治十二年(一四九九)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他精通儒釋道三家之言,為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學說對后世影響很大,學術思想享譽海外。文治武功亦成就斐然,可謂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 《傳習錄》由王守仁問答語錄、論學書信等匯集而成,為其弟子徐愛、錢德洪等人輯錄,包含了王守仁全部的哲學思想體系及基本主張,是王守仁哲學思想的全面體現。 “傳習”一一字,出自《論語》中的“傅不習乎”。徐愛從正德七年(一五二一)開始,陸續記錄王守仁的論學語錄,取名《傳習錄》。正德十三年(一五一八),王守仁另一弟子薛侃得徐愛所錄稿本,將之與陸澄及他新錄的陽明語錄合刊于贛州,名為《傳習錄》。嘉靖三年(一五二四),南大吉增收王守仁書信若干篇,凡五卷,仍以《傳習錄》(內容相當于今通行本之上、中卷)之名刊行。其后嘉靖七年(一五二八)聶豹等人刊六卷本、嘉靖二十三年(一五四四)湖北德安府刊八卷本、嘉靖二十九年(一五五O)蕭彥刊本、嘉靖三十年(一五五一)蔡汝楠衡陽石鼓書院刊本、嘉靖三十三年(一五五四)錢鋅刊本等均源自南大吉本。嘉靖三十三年,錢德洪將陳九川等人所錄《遺言錄》加以刪削,與他及王畿所錄合刊為《傳習續錄》,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他將黃直等人所錄部分編入《傳習續銾》(內容相當于今通行本《傳習錄》下卷)中。嘉靖三十七年(一五五八),經錢德洪重編的《傳習錄》三卷由胡宗憲刊于杭州天真書院,其內容與今通行本大體相同。隆慶六年(一五七二)謝廷杰刊《王文成公全書》,其中《傳習錄》即以胡宗憲本為基礎,又將《朱子晚年定論》附于下卷,為《傳習錄》完備之本。 此次出版《傳習錄》,系據隆慶六年謝廷杰刊《王文成公全書》本影印。
傳習錄 目錄
王文成公全書卷之二 語錄二 傳習錄中
王文成公全書卷之三 語錄三 傳習錄下
傳習錄 作者簡介
王守仁(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封新建伯,謚文成,故后人又稱其為“王文成公”。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弘治十二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督察院左都御史。他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他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于《傳習錄》和《大學問》這兩本論著中。著作由門人編輯為《王文成公全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