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這世上的偶然-我為什么拍紀錄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47623
- 條形碼:9787505747623 ; 978-7-5057-4762-3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這世上的偶然-我為什么拍紀錄片 本書特色
本書是日本紀錄片導演想田和弘的一次創作總結和生活體悟的記錄。想田和弘以創作“觀察電影”著稱,深度介入了日本社會的諸多公共議題,在國際紀錄片界屢獲好評。本書從其代表作《和平》《選舉》《精神》的創作過程出發,呈現了前期構思、實際拍攝、后期制作及放映參展的流程全貌,通過講述涌現其間的種種困難挑戰、應對經驗、巧合機緣和感悟思辨,詳細地解析了拍攝“觀察電影”的具體方法和創作理念。書中探討的內容包括:紀錄片的倫理與禁忌、紀錄片的美學與技術發展、電視紀錄片的思維陷阱、客觀真實與紀錄片的關系、獨立電影導演的制作費和著作權等重要話題。 想田和弘的作品風格質樸自然、坦率誠摯,強調觀察的重要性,又充滿人文關懷。他認為紀錄片是“捕捉偶然事件的連續性,令作品升華的藝術”,這一觀念投射到生活中則為“人生也是由偶然和碰運氣組成的”。導演進入電影行業、與妻子相識、獲得創作契機和靈感等經歷都有著偶然的色彩,可以說對“偶然”的捕捉和珍視正是作者的處世哲學。
這世上的偶然-我為什么拍紀錄片 內容簡介
想田和弘,日本極具影響力的新生代紀錄片導演,“觀察電影”的提倡和踐行者,以極簡的自然主義表現方式切入日本社會的重要公共議題,憑生活流影像攬獲多個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大獎,被稱為紀錄片大師小川紳介接班人,有“日本懷斯曼”之譽。
從一名東大宗教學專業的高材生,到去紐約學電影,給NHK做了八年“定制”紀錄片,蕞后選擇了以較為*的“一個人的劇組”方式獨立創作,去拍攝具有作者色彩、“不接受投資”的紀錄片,想田和弘的創作軌跡十分有趣,也有人稱他是“紀錄片界的是枝裕和”。他們確實是多年好友,更有著志同道合的影像觀念和生活哲學。是枝裕和在倫理的拷問前止步,將前期紀錄片生涯的所思所悟轉至故事片中,而后享譽世界;想田和弘懷著對社會同樣的關懷、發問,踏入紀錄片領域,“代替”是枝裕和過著他的B面創作人生。兩人交叉并行,在紀錄與虛構的邊界并肩探索。
本書中,想田和弘回顧創作生涯,用溫柔赤誠又不失力度的文字記錄他獨一無二的奇遇人生。
◎“隨便做做”就斬獲國際大獎?
東大宗教學畢業、紐約深造,拋下NHK鐵飯碗的紀錄片詩人想田和弘,出道以來就憑生活流作品屢次斬獲國際電影節大獎,他的獨門訣竅竟是不做計劃、隨心觀察?
《選舉》(2007)——大學同學街頭擺攤競選無人問津
獲皮博迪獎(美國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
《精神》(2008)——全球自殺率第1的社會里一間精神科診療所的故事
獲釜山國際電影節、迪拜國際電影節蕞佳紀錄片獎
《和平》(2010)——退休老人投喂流浪貓與獨居老人的日常
獲東京FILMeX國際電影節觀眾獎、香港國際電影節蕞佳紀錄片獎
《港町》(2018)——偏僻小漁港,老人與海與流浪貓
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提名香港國際電影節火鳥大獎
◎一個人的劇組,“碰運氣”的影像?想田和弘,日本極具影響力的新生代紀錄片導演,“觀察電影”的提倡和踐行者,以極簡的自然主義表現方式切入日本社會的重要公共議題,憑生活流影像攬獲多個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大獎,被稱為紀錄片大師小川紳介接班人,有“日本懷斯曼”之譽。
從一名東大宗教學專業的高材生,到去紐約學電影,給NHK做了八年“定制”紀錄片,蕞后選擇了以較為*的“一個人的劇組”方式獨立創作,去拍攝具有作者色彩、“不接受投資”的紀錄片,想田和弘的創作軌跡十分有趣,也有人稱他是“紀錄片界的是枝裕和”。他們確實是多年好友,更有著志同道合的影像觀念和生活哲學。是枝裕和在倫理的拷問前止步,將前期紀錄片生涯的所思所悟轉至故事片中,而后享譽世界;想田和弘懷著對社會同樣的關懷、發問,踏入紀錄片領域,“代替”是枝裕和過著他的B面創作人生。兩人交叉并行,在紀錄與虛構的邊界并肩探索。
本書中,想田和弘回顧創作生涯,用溫柔赤誠又不失力度的文字記錄他獨一無二的奇遇人生。
◎“隨便做做”就斬獲國際大獎?
東大宗教學畢業、紐約深造,拋下NHK鐵飯碗的紀錄片詩人想田和弘,出道以來就憑生活流作品屢次斬獲國際電影節大獎,他的獨門訣竅竟是不做計劃、隨心觀察?
《選舉》(2007)——大學同學街頭擺攤競選無人問津
獲皮博迪獎(美國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
《精神》(2008)——全球自殺率第1的社會里一間精神科診療所的故事
獲釜山國際電影節、迪拜國際電影節蕞佳紀錄片獎
《和平》(2010)——退休老人投喂流浪貓與獨居老人的日常
獲東京FILMeX國際電影節觀眾獎、香港國際電影節蕞佳紀錄片獎
《港町》(2018)——偏僻小漁港,老人與海與流浪貓
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提名香港國際電影節火鳥大獎
◎一個人的劇組,“碰運氣”的影像?
采訪、攝影、錄音、剪輯……一人包攬、靈活機動,漫漫創作路,虐并快樂著。一邊觀察眼前的事實,一邊獨自漫無目的地拍攝,擺脫約定俗成的安全手法,踏上無法預見未來的“冒險”,不期而遇的時空巧合亦紛至沓來。
◎紀錄片創作者,是惡人?還是正義的伙伴?
攝影機是類似兇器的暴力裝置?導演是給被拍攝對象帶來傷痕的加害者?面對影像倫理的拷問,是枝裕和轉投故事片來規避不安不忍,而想田和弘如何邁過這道坎,繼續在紀錄片領域“汲取人心柔軟部分”呢?
◎紀錄片中“活生生的人”
跟隨想田導演的“鏡頭”,眾多鮮活人物一一呈現: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幸存者“豪杰”外婆,因為一錢五厘的征兵令就上了戰場的老兵,腿腳殘疾卻有少年般笑容的大叔……生活艱難但豁達,想田和弘用影像和文字帶給世界觸碰心靈的純然幸福。
這世上的偶然-我為什么拍紀錄片 目錄
這世上的偶然-我為什么拍紀錄片 相關資料
名人推薦 在想田和弘的“觀察”中,想要去發現的眼睛、想要去聆聽的耳朵、想要去等待的態度,都是他自覺的選擇。在觀察的過程中,通過自覺的選擇,發現并呈現偶然事件的某種必然性,便是紀錄片中高超的“導演”。 ——是枝裕和 想田和弘的《港町》是一部給觀眾以靜謐與感動、美麗到令人屏息的紀錄片。小島很美,大海很美,貓咪也很美。然而更美的還是在那里生活的人們。那平靜但又極具沖擊力、震撼人心的場面,就那么無比自然地走進了電影之中。這正是屬于紀錄片的“藝術”。 ——奉俊昊 在本書中,想田和弘主要以他的作品《和平》(Peace)為例,講述這部作品拍攝的來龍去脈、幕后花絮、創作心路等等,同時也談到了一些紀錄片的歷史演變、技術革新等問題,同時穿插講述他的“觀察電影”方法體系。對于對紀錄片感興趣的讀者來說,可讀性很不錯,他的語言平實,而且有很多實例、秘料,看著有趣,也頗有些啟發。 ——感恩而死,影評人、策展人、日本電影研究者 媒體推薦 想田和弘的《和平》是一部安靜的電影,卻具有撼動人心的巨大力量。攝影機跟拍人和貓的日常生活……通過拍攝一些平凡無奇的事物,達到了一種崇高的境界。 ——香港國際電影節蕞佳紀錄片獎頒獎評語 其他一些紀錄片制作者可能有著與想田和弘不相上下的敏銳和智慧,然而很少有人能夠優雅迷人地從觀察者轉變為安撫者,表現出如此真誠的關懷和善意。 ——《寬銀幕》雜志
這世上的偶然-我為什么拍紀錄片 作者簡介
想田和弘,電影導演。1970年出生于日本栃木縣足利市。先后畢業于東京大學文學部和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VA)電影系,現居紐約。曾為NHK等電視臺制作了40余部紀錄片節目。提倡并實踐“觀察電影”這一紀錄片制作方法,包括不做事前調查和商討,不用腳本、字幕和音樂等十條具體的方法論。遵循此方法論制作的第一部作品《選舉》(2007)在世界各地200多個國家的電視上播放,獲得美國廣播電視界極為重要的皮博迪獎。第二部作品《精神》(2008)獲得釜山國際電影節和迪拜國際電影節蕞佳紀錄片獎等獎項。觀察電影番外篇《和平》(2010)在國際上引起很大反響,獲得東京FILMeX國際電影節觀眾獎和香港國際電影節蕞佳紀錄片獎。另著有《精神病與馬賽克》《戲劇與電影》等。 譯者簡介 尹芷汐,2005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日語系,2016年于名古屋大學文學部取得博士學位,專攻以松本清張為主的日本現代文學、大眾文學。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
- >
隨園食單
- >
推拿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