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太行山成湯廟碑刻資料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717815
- 條形碼:9787545717815 ; 978-7-5457-178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太行山成湯廟碑刻資料集 本書特色
成湯信仰由來已久,在南太行深處,分布著大量成湯廟,特別是宋金以來,成湯廟有大量遺存,促使其信仰融入百姓生活,是我國先民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是作者經過多年田野調查及資料收集而成的迄今為止*為全面的太行山成湯廟資料全集,對成湯在商的活動,尤其是對后世晉城一帶的影響,做了*為全面的記錄,對研究先民文化以及南太行山地區的民俗、藝術有重要作用。
太行山成湯廟碑刻資料集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經過多年田野調查及資料收集而成的迄今為止*為全面的太行成湯廟資料全集, 對成湯在商的活動, 尤其是對后世晉城一帶的影響, 做了*為全面的記錄, 對研究先民文化以及南太行山地區的民俗、藝術有重要作用。
太行山成湯廟碑刻資料集 目錄
宋元豐七年(1084)《重建湯王廟記》
宋紹圣四年(1097)《重建商王廟大殿之記》
宋崇寧元年(1102)《創建口殿并畫東山南北三壁記》
宋大觀三年(1109)《大宋故湯王之廟碑》
宋大觀四年(1110)《析山謝雨文》
宋政和六年(1116)《宋御制碑》
宋宣和二年(1120)《澤州晉城縣建興鄉七搟管重修湯王廟記》
金大安元年(1075)《南底村湯王廟石門框銘文》
金大安三年(1077)《下交村成湯廟獻殿東南石角柱銘之》
金正隆二年(1157)《潞州長子縣重修圣王廟記》
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湯王廟記》
金泰和四年(1204)《石臼村湯帝廟西石柱銘文》
金泰和四年(1204)《石臼村湯帝廟東一柱銘文》
金泰和四年(1204)《石臼村湯帝廟東二柱銘文》
金(具體年代不詳)《析城山重修成湯廟記》
元至元三年(1266)《大朝國懷州武陟縣富樂鄉商□□□□》
元至元四年(1267)《湯廟祈雨感應之碑》
元至元十七年(1280)《湯帝行官碑記》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重修湯王廟碑》
元元貞元年(1295)《河內縣廣濟屯創建成湯廟記》
元皇慶二年(1313)《重修商王元殿之記》
元至治二年(1322)《圣王行宮之碑》
元延祐二年(1315)《重展成湯廟記》
元泰定元年(1323)《懷慶路武陟縣商村創建商湯王廟三門記》
元(具體年代不詳)《重修成湯廟記》
元(具體年代不詳)《陽城縣右廂成湯廟禱雨靈應頌》
元(具體年代不詳)《重修湯帝廟記》
元(具體年代不詳)《忽都帖木兒禱雨獲應記》
元(具體年代不詳)《監州忽都帖木兒禱雨獲應記》
明永樂四年(1046)《圣口湯帝廟記》
明宣德二年(1427)《重修伊尹祠記》
明正統十年(1445)《御制祝文碑》
明景泰六年(1455)《無題碑》
明成化五年(1469)《創塑圣像之碣》
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修下交神祠記》
明弘治五年(1492)《萬善鎮重修成湯廟記》
太行山成湯廟碑刻資料集 節選
《太行山成湯廟碑刻資料集》: 自古帝王,其進為撫世,則道德施于當年,除殘去暴;其厭世上仙,則功利貽于千載,降福弭災。是故建廟祀神,威靈常在。祭法所記,法施于民則祀之。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載在祀典,此特敘成湯克寬克仁,放桀之一事耳。漢武帝制策,問:“禹湯水旱,厥咎何由?”公孫弘對以:“若湯之旱,則桀之馀烈也,桀以行惡受天之罰;若湯之旱也,禱于桑林之野,以六事自責而天遂雨。蓋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唯能引咎自責,克享天心,至誠感神,則應若影響矣!”劉向《說苑》曰:“湯之時大旱七年,使人持三足鼎而祝山川,辭未已,而天下大雨,豈非恐懼修省獲感應之速哉!”《呂氏春秋》亦謂:“殷湯克夏而大旱,湯乃身禱于桑林,于是剪其發,磨其手,自以為犧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悅,雨乃大。”至是不然,圣人以道事神,以德動天,豈若流俗輕生之徒,焚身灼臂,以徼福于神,干譽于人哉!呂不韋當秦焚書之后,招納游士,以口說為能,造此無稽之言,眩惑聾瞽,以售其說,無知之民,恐為口實,惜乎不遭。柳宗元掊擊之也。謹按《史記》:“湯之始祖殷契,母立簡狄,為帝嚳妃,吞燕卵而生契,天授命而降祥也。帝舜命契為司徒,封于商,賜姓子氏,天乙為成湯。成湯居毫,以七十里而興,始征諸侯,夏桀為虐,遂伐桀乃踐天子位,湯為天子十三年,百歲而崩。”謚法曰:“除虐去殘日湯。”今俗呼湯為圣王而不從其謚。湯冢在濟陰亳縣,冢四方,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漢哀帝建平元年,遣使案行水災,因行湯冢,則冢固知所在矣!劉向曰:“殷湯無葬處,豈非羽化而仙去,則所葬者其衣冠歟?載籍不明,后世莫知其詳焉。”巫覡云:“湯壽九十七,皇后姓莘氏。”古老相傳析城山湯之遺跡,廟貌見存有圣像及皇后、太子,凡三位。太子即太丁也,未立而卒。《禹貢》:“析城,城隅四門,取像得名,中有塘泊,號湯王圣水池,復有皇后太子池。”澤潞間,凡遇旱暵,遍走群望,若不獲應,必躬造析城,挈瓶請水,信心虔禱,始得美雨。其或愿心供養,必立祠宇,由是圣廟在在處處有之。潞州長子縣上坊村,舊有圣王廟,局促隘陋,歲時祈禱,鄉人以為不稱事神之意。皇統元年七月十九日,因旱致禱,好事者同發誓愿,鳩工度材,用宏茲賁。中建大殿,高二十尺,其廣七丈五尺,深六丈八尺。后殿并左右挾殿,廣九丈五尺,深三丈八尺,中高三丈五尺,左右減十之一。前建門樓,高七十尺,其左右挾屋相連,闊二十有八步,南北八步有奇。東西廊屋相對,各十九間。庭中建獻殿五間,高廣深邃,足以容樂舞之眾。是時檀越喜施,曾無難色,材木云委,斧斤雷動,工巧之妙,神施鬼設,石柱屹立,虹蝀交橫。仰而望之,從天際以飛來;遠而視之,擘坤隅而涌出。民大和會,拭目改觀,落成于天德三年十月晦日。塑像畫繪,罔不周備,祭祀祈賽,殆無虛日,神降巫覡,指期獲應,以是人益敬信。且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木饑火旱,五行之常數,時雨稍愆,必謁廟致告,是以俗傳圣王能救旱降雨,其所注意,異于他神。外縣殊境,若遠若近,皆歸賴于神,其請信馬者,鼓樂迎接,香火表誠。茍或傲戾,心生疑惑,立見顯異,以警懼之。由是回心革慮,不敢怠慢。上坊村地勢爽塏,距縣城六里,后倚青龍崗,前臨濁漳水,廟基隆起,真吉壤也。余見宮觀寺院以及神廟,峻宇雕墻,世人莫不崇奉。若奉道者,求登真之果;奉佛者,求來生之果;事神者,求見在之福。若夫事圣王神,急則投告,速于求劾,陽烏鑠空,旱魅為虐,苗將槁矣,草木焦然。 ……
太行山成湯廟碑刻資料集 作者簡介
蔡敏,1985年11月生,祖籍山西原平。2004年-2013年先后攻讀山西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戲劇戲曲學專業、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文學碩士學位及藝術學博士學位。現為山西傳媒學院攝影系講師,兼任太原理工大學碩士生導師,中國儺戲學會會員、北美中國口傳暨表演文學研究會會員。任職以來,主持省級項目2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在《中華戲曲》《戲曲研究》《文化遺產》等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
- >
莉莉和章魚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