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現代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讀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643186
- 條形碼:9787511643186 ; 978-7-5116-431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現代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讀本 內容簡介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需要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提高農民科學素質,是提高農村人力資本質量的專享路徑,也是鄉村振興的長久之計。本書堅持“素質為本、實踐為用”的理念,致力于全面提升農民科學素質,由經驗豐富的教師共同研究編寫而成。本書共9章,具體章節包括做一個高素質的現代農民、堅定鄉村振興戰略意識、了解國家惠農富農政策、樹立鄉村綠色生態發展意識、提高農業生產技能、提升農民創業意識、增強農業農村安全常識、提高農民身心健康和身體素質、懂得文明禮儀等。結構清晰、內容豐富、語言通俗,對現代農民的素質提升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現代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讀本 目錄
一、現代農民的解讀()
二、科學素質的含義及構成()
三、提升農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性()
第二章堅定鄉村振興戰略意識()
一、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原則()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要求()
第三章了解國家惠農富農政策()
一、農村金融和財稅基本政策()
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政策()
三、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
四、農業生產補貼政策()
第四章樹立鄉村綠色生態發展意識()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
二、鄉村環境保護意識()
三、鄉村資源保護意識()
四、農村產業化融合意識()
第五章提高農業生產技能()
一、農業種植新技能()
二、農業養殖新技能()
三、農產品加工新技能()
四、農產品銷售新技能()
第六章提升農民創業意識()
一、把握市場脈搏()
二、樹立創新意識()
三、進行科學創業()
四、創建農業品牌()
第七章增強農業農村安全常識()
一、常用法律法規常識()
二、農業機械使用安全常識()
三、科學使用肥料、農藥()
四、農村防災減災常識()
五、農村防傳銷常識()
六、農村黑惡勢力常識()
七、農村防詐騙常識()
八、農村反邪教常識()
九、農村防黃、賭、毒常識()
第八章提高農民身心健康和身體素質()
一、科學合理膳食()
二、預防生理疾病()
三、樹立健康心理()
四、參加體育鍛煉()
第九章懂得文明禮儀()
一、學習使用普通話()
二、摒棄農村陋習()
三、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
四、崇尚家庭美德()
五、遵守社會公德()
六、和睦鄰里關系()
參考文獻()
現代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讀本 節選
**章做一個高素質的現代農民 一、現代農民的解讀 (一)現代農民的概念 現代農業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育新型農民發展農業。要發展和推進現代農業,就要培育和配備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現代農民”。因此,現代農民可以定義為有文化、有技術、善經營、懂管理的新型農民。 (二)現代農民與傳統農民的不同 傳統農民只知道如何把地種好,現代農民不僅要把地種好,*重要的是把地里的產品賣好,求得一個好收成。具體來說,現代農民具有以下3個鮮明特征:一是以市場為主體。傳統農民主要追求維持生計,而現代農民則充分地進入市場,將生產的農產品推向市場,追求較高的商品率。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選擇,使報酬*大化,獲取較高的收入。二是要具有高度的穩定性。把務農作為終身職業,而且培養好“農二代”,使家庭經營后繼有人,不是農業的短期行為。三是要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其生產經營行為對生態、環境、社會和后人承擔責任。現代農民是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力軍,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從事生產經營過程中,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增強創業能力和技能,依照新觀念、新素質、新能力等“三新”量身打造自己。新觀念包括主體觀念、開拓創新觀念、法律觀念、誠信觀念等;新素質包括科技素質、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新能力包含發展農業產業化能力、農村工業化能力、合作組織能力、特色農業能力等。 (三)現代農民的培育 1院校職校、政府短訓培育現代農民 大專院校、職校、中職教學具有系統化、專業化、現代化的特點,學生入學后在系統化、專業化教學過程中,合適的教學節奏和較長的學習時間,使他們對新知識、新科技的學習易于掌握,回到基層服務農業是“永久牌”人才。同時,利用市、縣、鄉農林(畜牧)技術推廣機構培訓農民,每到農事、林事等季節或其他時段,采取一級培訓一級、以會代訓等方式,對鄉、村、組干部和種養殖大戶進行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紅苕、蔬菜、水果、養豬、養雞等技術培訓,然后由村組干部對當地農民進行轉培訓,讓農民學到現代農業的新技術,推廣的新品種,促進科技種田。 2跟師學藝培育現代農民 在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開發業主的生產基地,一般招收附近農民進入園區或農業大戶作“幫工”。在園區和業主的指導下,每項先進農業技術、農業裝備技術都能現場觀摩、現場學習、現場實踐,時間一長,務工農民不僅成為園區、基地的技術骨干,而且成為現代農業的技術專家。他們有的在園區、基地繼續從事技術工作,有的回家獨立創業,把在務工期間學到的先進技術帶回當地傳授給農民發展現代農業。 3農民工自學成為現代農民 這些年來,各地農民務工全國大流通。一些農民到新疆、河南、山東、成都等產業化程度高的省、市、區縣從事蔬菜、豬、牛、羊等種養殖以及農產品加工、貯藏、運銷和農業裝備等,學到技術后有的在務工地自主創業,有的回家創業,創建農業產業基地,發展種養殖業,成為現代農業的技術推手,帶動當地農民發展高效農業。 4政府科普培育現代農民 每年春,各地利用鄉鎮趕集人多的優勢,開展“科技之春”科普宣傳活動,農業專家、技術人員把*新種養殖技術、*新農機、*新良種、*新化肥(生物肥料)、涉農高科技產品,現場展示給農民看。各級政府還通過專欄,科技趕場,媒體宣傳等形式培訓農民,幫助他們改變傳統耕作方法,宣傳種養殖、加工、貯藏等新技術,培育現代農民。 5農技人員下鄉培育現代農民 把課堂知識轉化到田園實踐培育現代農民。一方面,向鄉鎮農、林、水等涉農部門選派農業院校畢業生充實基層,把技術人員送到農民的“家門口”;另一方面,從市、縣、鄉涉農部門選派技術干部下鄉,走進田園,現場蹲點,手把手的把課堂知識傳授給農民,實現“技術還田”,直接把在課堂、實驗室、基地里學到的種養殖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線,直接投放田間地頭,現場練兵,讓理論知識、課堂知識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讓農民在田園學到技術后成長為現代農民。 6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引導農民成為現代農民 從20世紀70年代推廣矮稈水稻到20世紀推廣強化栽培,農業新技術不斷升級換代。人們還記得:20世紀70年代初,水稻栽插推廣“分廂定域”,政府派出大批技術干部走進田園現場指導;近些年,水稻推廣旱育秧、溫室育秧、小苗直插,玉米推廣肥團育苗等技術,在播栽時節,政府還是派出技術干部到農田現場指導,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政府引導起了決定性作用,一旦農民嘗到了豐收的甜頭,就會自愿購買良種、用新技術種養殖。如雜交水稻、玉米和瓜菜種子等。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為引導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7市場引導農民成為現代農民 按照農民的傳統習慣,他們種什么、養什么要看到效益,要直接感受到新品種、新技術帶來的直觀效益后,才有主觀能動性。諸如:生豬改良。初期,一些農民無法接受。當某一農民試養了“榮昌豬”100多天就出欄了,這時他們才認識到“科技”的力量。近些年來,生豬改良之所以這樣快,是因為農民嘗到了“甜頭”,現在你讓他不養良種豬去養本地豬他還不干呢!轉化科技成果直接的收獲是效益,實用技術的應用助力了農民的種養殖熱情,在市場經濟引領下,*直接的經濟效益變成了金錢的“刺激”。刺激就是動力,就促使人去追求自己需要的行為,實用技術的推廣就是在這種有利環境條件下變成了農民的主觀能動性。如今,農民的種養殖習慣已發生改變,他們種什么、養什么要看市場缺什么,暢銷什么,想方設法追求種養殖周期短,投放成本低,市場銷路好,產出效益高的產業,實現效益*大化。 二、科學素質的含義及構成 (一)素質的含義 素質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思想與行為的具體表現。關于素質的定義,有不同的說法。 定義1:《辭海》對素質一詞的定義為:一是人的生理上的原來的特點;二是事物本來的性質;三是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 定義2:“素質”溝通的效率與層次可概括為素質。層次高低取決于人的單技術知識深度或多知識修養廣度(專家和博學、反面是八卦和膚淺)、溝通方式的豐富性和準確性(如以前不識字的人用畫畫來代替完成書信),人生觀價值取向(創造為樂或享受為樂),情商優劣等條件。 定義3:所謂素質,本來含義是指有機體與生俱來的生理解剖特點,即生理學上所說的“遺傳素質”,它是人的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礎。按此,定義素質為:當你將所學的一切知識與書本忘掉之后所剩下來的那種東西,想來不無道理。 定義4:“素質”是指個人的才智、能力和內在涵養,即才干和道德力量。歷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就特別強調作為英雄和偉人的素質方面。在他看來,“忠誠”和“識度”是識別英雄和偉人*為關鍵的標準。 定義5:“素質”是指人的體質、品質和素養。素質教育是一種旨在促進人的素質發展,提高人的素質發展質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動。 定義6:“素質”又稱“能力”“資質”“才干”等,是驅動員工產生優秀工作績效的各種個性特征的集合,它反映的是可以通過不同方式表現出來的員工的知識、技能、個性與驅動力等。素質是判斷一個人能否勝任某項工作的起點,是決定并區別績效差異的個人特征。 定義7:是指一個人在政治、思想、作風、道德品質和知識、技能等方面,經過長期鍛煉、學習所達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人的一種較為穩定的屬性,能對人的各種行為起到長期的、持續的影響甚至決定作用。 盡管不同的學者對素質的含義及其內容有不同的解釋,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我們認為,素質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礎之上,經過后天的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及其素養、修養和能力的總稱。 (二)科學素質的含義 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對于增強公民獲取和運用科技知識的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實現全面發展,對于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科學素質的構成 科學素質主要分為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三大方面。 1思想道德素質 思想道德素質是人們的思想意識狀態按社會規范的要求所達到的水準,包括人生觀、道德觀、思想品質和傳統文化習慣。思想道德素質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在一定程度上規定著其他素質的作用方向,影響著文化、心理素質的形成與演化,同時,又受它們的影響和制約。 2科學文化素質 科學文化素質是指農民所具備的科技知識水平,反映農民掌握科技知識的數量、質量及運用于農業生產實踐的熟練程度。農民懂得專業科技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科技意識的強弱、對科技知識的需求欲望大小等都是農民科技素質高低的重要體現。文化素質通常指其所具備的文化知識水平。 3身心健康素質 身心健康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身體素質主要是指健康程度、體質強弱、壽命長短、營養狀況、抗病力等。身體是智力的載體,身體素質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其他素質的形成與發揮。心理素質作為一個專門術語是指本來的、固有的思想、感情等內心活動。良好的心理素質,如創新、積極進取、不盲從等,有利于推進農民接受新技術、使用新技術,而小農經濟的守舊、自滿自足、懼險、從眾的心理,將阻礙農業科技的應用與傳播。 ……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