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灰樓歲月:雙甲子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725371
- 條形碼:9787565725371 ; 978-7-5657-2537-1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灰樓歲月:雙甲子記 本書特色
2013年,為了紀念我們畢業50周年,來自全國各地的60多位同學曾集體返校。我們受到當時的校領導及校友會的熱情接待,同時參觀了中央三臺。我們雖已耋老,但母校正年輕,并且以其在廣播電視及新聞傳播領域鮮明的科研與教學特色自立于大學之林。看到學校的發展,大家當然為之高興、為之自豪,但使同學們魂牽夢繞的,始終是復興門外真武廟二條9號那座毫不起眼的灰樓。雖然它是廣院初創時期集辦公、教學、會議室、圖書館、實驗室、醫務室、食堂、宿舍于一身的一所建筑,*是大學中的“寒門”,但它畢竟是我們這屆“寒門學子”難忘的4年大學生活的安身之所、筑夢之地和走向祖國四面八方的出發點。作為我們青春的老宅、精神的故鄉,它雖然早已蕩然無跡,但在我們心中,卻是永恒的存在。在那次返校交談中,“灰樓”,成了同學們反復提及且令人心動的一個詞。
那次畢業50年返校活動帶來了兩個后續產品:一是離校后同學們紛紛圍繞著母校情、師生情、同學情、事業情撰寫了回憶錄,并在校友會和母校出版社的支持下,集納成書,書名為《永遠的灰樓》,由張清廉同學擔任主編,謝蔭達同學任副主編,原北京廣播學院副院長趙玉明,原新聞系主任曹璐為之撰寫了序言;二是為了保持聯系和便于溝通,在孟昭琴同學的操持和同學們的積極參與下,建立了一個有近70名成員的微信群,群成員的平均年齡即便不是所有微信群中高的,起碼也是之一。至于群名,則是由灰樓和我們入學的年份連綴而成的.叫作“灰樓-59”。 2013年,為了紀念我們畢業50周年,來自全國各地的60多位同學曾集體返校。我們受到當時的校領導及校友會的熱情接待,同時參觀了中央三臺。我們雖已耋老,但母校正年輕,并且以其在廣播電視及新聞傳播領域鮮明的科研與教學特色自立于大學之林。看到學校的發展,大家當然為之高興、為之自豪,但使同學們魂牽夢繞的,始終是復興門外真武廟二條9號那座毫不起眼的灰樓。雖然它是廣院初創時期集辦公、教學、會議室、圖書館、實驗室、醫務室、食堂、宿舍于一身的一所建筑,*是大學中的“寒門”,但它畢竟是我們這屆“寒門學子”難忘的4年大學生活的安身之所、筑夢之地和走向祖國四面八方的出發點。作為我們青春的老宅、精神的故鄉,它雖然早已蕩然無跡,但在我們心中,卻是永恒的存在。在那次返校交談中,“灰樓”,成了同學們反復提及且令人心動的一個詞。
那次畢業50年返校活動帶來了兩個后續產品:一是離校后同學們紛紛圍繞著母校情、師生情、同學情、事業情撰寫了回憶錄,并在校友會和母校出版社的支持下,集納成書,書名為《永遠的灰樓》,由張清廉同學擔任主編,謝蔭達同學任副主編,原北京廣播學院副院長趙玉明,原新聞系主任曹璐為之撰寫了序言;二是為了保持聯系和便于溝通,在孟昭琴同學的操持和同學們的積極參與下,建立了一個有近70名成員的微信群,群成員的平均年齡即便不是所有微信群中高的,起碼也是之一。至于群名,則是由灰樓和我們入學的年份連綴而成的.叫作“灰樓-59”。
“歷史睡了,時間醒著”。我們在廣院新聞系創辦初期的4年學習生活雖然已過去60年,但它并沒有睡去,反而在同學們心中越發清晰地顯影,似乎向我們發出某種呼喚,希望以某種形式從歷史中跳轉出來。于是就有了這份以微信群為信息匯集、甄選、推敲與溝通的平臺,由白謙誠主筆,在其他同學的熱情參與下完成的廣院新聞系59級大事記。
它雖說是新聞系59級的大事記,但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廣院創辦初期新聞系歷史乃至校史的一部分。
灰樓歲月:雙甲子記 內容簡介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的前身為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是新中國高等教育目前創辦很早的廣電新聞專業教育機構,素有傳媒“航母”美譽。2019年是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前身)創建60周年,也是首屆新聞系學生入學60周年。面對這樣一個雙甲子之年,年愈耄耋的59級學生將他們在北京廣播學院很初校址——復興門外灰樓里度過的4年大學生活用一種近于歷史考證式的方法記錄下來,復原了北京廣播學院1959—1963年間教學、工作、生活和學校的發展歷程,這本書已經超越了一本普通的紀念性文集,在一定意義上它是廣院創辦初期新聞系歷史乃至校史的一部分。通過一系列點狀式記載,可以發現中國傳媒大學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課堂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知識技能教育與思想理念教育相結合的這一辦學思想貫穿至今。
灰樓歲月:雙甲子記 目錄
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59級大事記/“灰樓-59”集體編撰白謙誠執筆
大事記背后的小故事/白謙誠
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59級學生名錄/“灰樓-59”集體編撰白謙誠整理
入學
接到錄取通知書之后
——日記加回憶/白謙誠
六十年前廣院錄取通知書引發的斷想/馬元和
歡迎你們——親愛的同學們
周新武同志在北京廣播學院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周新武
新同學代表張梅榮的講話/張梅榮
灰樓情
亦師·亦父·亦友
——記與溫濟澤老師相識的點點滴滴/孟昭琴
憶劉淳同學/梁珊如
憶余構文同學/錢燕茹
**期電視攝影班開辦的前前后后/董作風
拍作業巧遇李小玢/董作風
我們幫侯寶林、馬季打比賽/韓軍陳文清
告別
祝你們鵬程萬里
——致應屆畢業生
畢業歌/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59級詩歌朗誦編導小組
告別母校的日子
——日記加回憶/白謙誠
珍藏了60年的信件與贈言/何印平
懷念
老師教我一首歌/王梅云
廣院與我的音樂情緣/胡妙德
音樂廣播人的愉悅/鐘春森
懷念“肉孜大哥”/方馥生
人生關鍵詞/葉鳳英
無限的懷念傳承的責任
——發自母校65周年校慶時的心聲/梁一高
綿綿悠長學友情/劉海
回家
——記2013年的返校活動/楊天恒
昆侖山上的石頭
一——“灰樓-59”群像/于力
獻給我們的灰樓母親/張清廉
嗨!廣院的老寶貝們(后記)/陳繼東
灰樓歲月:雙甲子記 作者簡介
白謙誠,蒙古族,中共黨員,高級編輯。1963年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同年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任編輯。1986年調廣電部政策研究室任處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持人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金話筒獎”“金筆獎”創始人。
1990年牽頭成立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主持人節目研究委員會,擔任該會理事長14年。2003年籌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持人專業委員會。突出的成績是成功創辦了“金話筒獎”和“金筆獎”,并將其打造成中國廣播電視界極具知名度的獎項。
陳繼東,中國傳媒大學博物館(校史館)展陳部主任,中國傳媒大學文博管理專業碩士生導師。 白謙誠,蒙古族,中共黨員,高級編輯。1963年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同年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任編輯。1986年調廣電部政策研究室任處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持人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金話筒獎”“金筆獎”創始人。
1990年牽頭成立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主持人節目研究委員會,擔任該會理事長14年。2003年籌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持人專業委員會。突出的成績是成功創辦了“金話筒獎”和“金筆獎”,并將其打造成中國廣播電視界極具知名度的獎項。
陳繼東,中國傳媒大學博物館(校史館)展陳部主任,中國傳媒大學文博管理專業碩士生導師。
多年來一直從事博物館展陳策劃、理論研究、博物館教育等工作。主持完成四川省綿陽市博物館新館基本陳列、中國傳媒大學博物館基本陳列、中國傳媒大學校史館基本陳列等博物館建設項目。主創“高校藏珍——北京高校博物館巡禮”(2012年)、“永遠的懷念——溫濟澤生平紀念展”(2013年)、“鼎天鬲地——北京建城3060年高校巡回展”(2014年)、“中國傳媒大學建校60周年展”(2014年)、“北京、巴黎名門展”(2015年)、“紀念中國廣播之父——劉瀚展”(2015年)等展覽。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