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我要去延安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1371305
- 條形碼:9787561371305 ; 978-7-5613-713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要去延安 本書特色
《紅色延安口述·歷史:我要去延安》以愛國青年、海外華僑、文藝工作者的回憶、口述等珍貴而豐富的**手資料,再現抗日戰爭爆發后,由于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的正確主張,使得延安成為向往光明的人們敬仰和向往的地方,從而形成的“到延安去”的勢不可擋的革命洪流。
我要去延安 內容簡介
本書以愛國青年、海外華僑、文藝工作者的回憶、口述等珍貴而豐富的**手資料, 再現抗日戰爭爆發后, 由于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的正確主張, 使得延安成為向往光明的人們敬仰和向往的地方, 從而形成的“到延安去”的勢不可擋的革命洪流。
我要去延安 目錄
青春行進曲
告別上海,奔向延安
沸騰的古城,我心中的延安
尋找中國的新希望帆波
祖孫三代奔赴延安——訪中央文獻研究室
憶當年沂水青年奔赴延安
投奔延安
一路風塵赴延安
尋真理離故土奔赴延安
延安寶塔情
難忘的征程
寶塔山下的小女兵
永生難忘的延安歲月
女扮男裝赴延安
—個艱苦的鍛煉過程
我的一段風雨歷程
到革命圣地去
輾轉奔陜北
招生工作追憶
緊張的招生接待工作
回國抗戰,匯聚寶塔山
從馬來亞到陜北高原
憶由泰國奔赴延安
海外赤子的延安之路
不到延安誓不停
從海外到延安
歸國奔延安
從泰國到延安
撲向母親的懷抱一1939年投身抗戰歷聞
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
墮馬折臂去延安
關于我赴延安的經過
延安之歌
“信天游”在迎接我們
從成都到延安,我早期的詩歌活動
向往與追求
杜鵑啼血黃土情
奔赴延安之前
史實與考辨
通往光明的紅色橋梁
抗戰時期知識分子奔赴陜甘寧邊區研究
抗日時期在延安的華僑青年
我要去延安 節選
告別上海,奔向延安 陳明 陳明,原名陳芝祥,江西鄱陽人。1933年在上海著名的教會學校麥倫中學就讀,是麥倫中學的學生領袖、上海中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的創始人和領導者之一,參加了“一二·九”運動。1937年5月,陳明從上海奔赴延安,并成為抗大十三隊的黨員,不久與丁玲相識并走入婚姻殿堂。 我和余崇懿、林瑾商量,為了萬無一失,決定走海路,先坐輪船到塘沽,然后再坐火車到北平。登船離開上海的那天,是1937年1月31日,一個晴朗的日子。我身著西裝褲和長袍,一副學生打扮。那時上海的冬天并不怎么冷。余崇懿到碼頭送行,張則孫也趕來送我,我把他埋怨了一通:“我懷著壯麗憧憬,本沒有什么離愁別緒,倒叫你勾引起來了!”他和余崇懿都一言不發,默默地看著我和林瑾,又轉眼望著遠處,望著天邊。我們緊緊地握手。汽笛一聲.小火輪緩緩離岸,四個青年戰友揮手告別。我和林瑾原來并不相識,這次旅程中,相處得非常融洽,親密無間,兩人的心情也特別好.站在甲板上,靠著船舷,望著遠去的上海灘、十六鋪碼頭,談這談那,心情像藍天碧海一般澄明。 到塘沽下船,感到氣溫驟然下降了。為了不讓人一眼看出我們是南方來的學生,我們趕緊上街買了皮帽、圍脖和手套。 一到北平,我們在前門大柵欄找了一家旅社住下來,就忙著打電話找人。在上海學運活動中我認識一位同濟中學的代表,名叫孫永德,后來到延安改名叫夏云,當時在北京農學院讀書。我打電話給他,告訴他我剛到北平,請他盡快轉告馬寅根說陳明到北平了。第二天,馬寅根便來旅社找我。我告訴他,我和林瑾是拿著“民先”。的關系來的,問他有沒有比民先更進一步的關系。他說有。我對他說:林瑾和我都是黨員,上海黨組織讓我到北平找你,我們都要去西北。他讓我稍稍等一等,說北平黨組織正在組織一批人到太原去,幫助閻錫山辦訓練班,那里政治環境較好,什么馬列著作都可以看。實際情況是:為了抗日,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我黨要求國民黨釋放政治犯,關押在北平監獄的薄一波等同志在這個時候被釋放了。出獄后,薄一波同志按照黨的安排,接受中央指示,到山西軍閥閻錫山那里做統戰工作,訓練班就是在薄一波等同志的籌劃和主持下辦起來的。薄一波同志還改組了山西組織的犧牲救國同盟會,會員廣泛,社會影響很大。和馬寅根見面之后,我和林瑾安心在北平靜等組織的安排。 這時,上海組織的一支婦孺慰勞團從綏遠前線勞軍(傅作義的部隊)回到北平,住在燈市口的北辰宮。呂驥、崔嵬、陳波兒,還有麥倫校長沈體蘭的妹妹沈淑都在里面。我和他們在上海相識,就去北辰宮看他們。我在那里碰見了華北學聯派來接待呂驥他們這個團的劉也夫,劉曾經去上海和我們一起參加全國學聯的籌備工作,如今再次見面,都非常高興。他問我去哪里,我告訴他要到西北去,正等候出發的指令。沒過幾天,上海組織的第二批婦孺慰勞團四女兩男到了北平,也由學聯接待。這時北平的學校都放假了,人手很少,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陪同帶領他們。劉也夫就抓到我,問我愿不愿意去綏遠一行,我當然愿意。離開上海后,竟能在北平一下子見到這么多熟人、同志,離開學校,離開家庭,猛然間競能跑到綏遠前線,不用說有多高興、多興奮了! 我要隨慰勞團去綏遠,林瑾很不放心,怕我耽誤了去西北的時間,也擔心我到了綏遠部隊便不再回來。為了讓他放心,我把身上所有的錢都掏出來交給他,對他說:“我從綏遠回來,如果你們已經去太原,我就隨后趕去。去西北的目的。一定不變。” ……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
- >
莉莉和章魚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