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博雅英華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227817
- 條形碼:9787301227817 ; 978-7-301-2278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博雅英華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第2版) 本書特色
《詮釋與重建》以“經典與詮釋”為研究進路,致力研究船山對《四書》的哲學詮釋及其對宋明道學《四書》解釋傳統的批判繼承,突出其中的道德論、心性論、工夫論、解經學,試圖呈現其中的儒學思想和理學思想作為船山哲學之部分的意義,闡明其思想與宋明道學運動的關聯。
博雅英華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第2版) 內容簡介
《詮釋與重建》以“經典與詮釋”為研究進路,致力研究船山對《四書》的哲學詮釋及其對宋明道學《四書》解釋傳統的批判繼承,突出其中的道德論、心性論、工夫論、解經學,試圖呈現其中的儒學思想和理學思想作為船山哲學之部分的意義,闡明其思想與宋明道學運動的關聯。
博雅英華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第2版) 目錄
緒言
一 心路
二 取向
三 淵源
四 定位概說——讀《大學》
**章 船山的《大學》詮釋及思想特色
一 道學判釋
二 智為性體
三 明德之心
四 持志正心
五 以誠灌意
六 守理不動
七 格致相因
八 余論
讀《中庸》
第二章 船山的《中庸》首章詮釋及其思想
一 “中”之諸義
二 道心人心
三 中和皆體
四 未發為性
五 戒懼慎獨
六 余論:《四書箋解》與《四書訓義》
讀《論語》
第三章 船山《論語》詮釋中的理氣觀
一 理氣無分體,德才有合用
二 以理治氣,以理養氣
三 天命之理與氣數之命
第四章 船山氣質論與氣質人性論
一 質以函氣,氣以函理
二 形質之體與形后之氣
三 “性善”說與“性近”說
第五章 船山思想的理欲觀
一 情者己也
二 己者性也
三 存理遏欲
四 《孟子說》的天理人欲之辨
讀《孟子》
第六章 船山哲學的氣體論與氣善論
一 氣善論
二 氣體論
三 氣幾論
四 氣化論
五 氣理論
第七章 船山《孟子》詮釋中的心性情論
一 心含性而效動
二 性為體,心為用
三 心未即理
四 尊氣以盡心
五 繼之者善,善成之性
六 形色即天性
七 后天之性
八 四端非情,惡根于情
第八章 船山艋子說》的工夫論
一 養氣
二 知言
三 持志
四 集義
五 夜氣
六 知性盡心
七 存心養性
八 求放心
九 總論為學之道
《思問錄》
第九章 船山《思問錄》內篇思想研究
一 論理氣、動靜、神化
二 論心、性、情
三 論善惡工夫
四 論有無、體用
五 批判虛論,回歸張周
《正蒙注》
第十章 “存神盡性,全而歸之” ——船山《正蒙注》的思想宗旨
一 貞生死以盡人道
二 明人道以為實學
三 安身立命的基點
四 圣學正統的重建
五 小結
第十一章
船山《正蒙注》的善惡生死論
一 安生安死
二 全生全歸
三 不留不撓
四 理學淵源
五 余論
第十二章 船山《正蒙注》的存神盡性論
一 性以健順為體
二 性善人之獨
三 心函氤氳
四 肖太和之本體
五 存神盡性 六 余論
第十三章 船山《正蒙注》的氤氳神化論
一 太和本體
二 陰陽氣化
三 神、氣、理、誠
四 小結
附錄 元明理學的“去實體化”轉向及其理論后果 ——重回“哲學史”詮釋的一個例子 一 吳澄的理“非別有一物”說
二 羅欽順的“理氣一物”說
三 王廷相的“性出乎氣”說
四 劉宗周的“氣質之性”說
五 王夫之的“氣質中之性”說
基本文獻和主要書目
索引
后記
一 心路
二 取向
三 淵源
四 定位概說——讀《大學》
**章 船山的《大學》詮釋及思想特色
一 道學判釋
二 智為性體
三 明德之心
四 持志正心
五 以誠灌意
六 守理不動
七 格致相因
八 余論
讀《中庸》
第二章 船山的《中庸》首章詮釋及其思想
一 “中”之諸義
二 道心人心
三 中和皆體
四 未發為性
五 戒懼慎獨
六 余論:《四書箋解》與《四書訓義》
讀《論語》
第三章 船山《論語》詮釋中的理氣觀
一 理氣無分體,德才有合用
二 以理治氣,以理養氣
三 天命之理與氣數之命
第四章 船山氣質論與氣質人性論
一 質以函氣,氣以函理
二 形質之體與形后之氣
三 “性善”說與“性近”說
第五章 船山思想的理欲觀
一 情者己也
二 己者性也
三 存理遏欲
四 《孟子說》的天理人欲之辨
讀《孟子》
第六章 船山哲學的氣體論與氣善論
一 氣善論
二 氣體論
三 氣幾論
四 氣化論
五 氣理論
第七章 船山《孟子》詮釋中的心性情論
一 心含性而效動
二 性為體,心為用
三 心未即理
四 尊氣以盡心
五 繼之者善,善成之性
六 形色即天性
七 后天之性
八 四端非情,惡根于情
第八章 船山艋子說》的工夫論
一 養氣
二 知言
三 持志
四 集義
五 夜氣
六 知性盡心
七 存心養性
八 求放心
九 總論為學之道
《思問錄》
第九章 船山《思問錄》內篇思想研究
一 論理氣、動靜、神化
二 論心、性、情
三 論善惡工夫
四 論有無、體用
五 批判虛論,回歸張周
《正蒙注》
第十章 “存神盡性,全而歸之” ——船山《正蒙注》的思想宗旨
一 貞生死以盡人道
二 明人道以為實學
三 安身立命的基點
四 圣學正統的重建
五 小結
第十一章
船山《正蒙注》的善惡生死論
一 安生安死
二 全生全歸
三 不留不撓
四 理學淵源
五 余論
第十二章 船山《正蒙注》的存神盡性論
一 性以健順為體
二 性善人之獨
三 心函氤氳
四 肖太和之本體
五 存神盡性 六 余論
第十三章 船山《正蒙注》的氤氳神化論
一 太和本體
二 陰陽氣化
三 神、氣、理、誠
四 小結
附錄 元明理學的“去實體化”轉向及其理論后果 ——重回“哲學史”詮釋的一個例子 一 吳澄的理“非別有一物”說
二 羅欽順的“理氣一物”說
三 王廷相的“性出乎氣”說
四 劉宗周的“氣質之性”說
五 王夫之的“氣質中之性”說
基本文獻和主要書目
索引
后記
展開全部
博雅英華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第2版) 作者簡介
陳來,l952年生于北京,哲學博士。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曾擔任哈佛大學、東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臺灣中央大學等校客座教授,國際中國哲學學會副執行長。現任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書友推薦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