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思樂泮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629387
- 條形碼:9787550629387 ; 978-7-5506-2938-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思樂泮水 本書特色
★32開布面精裝,鳳凰出版社出版
★由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鍔主編,訪談錄即王鍔訪問各位學者的訪談錄
★全面展示了學者們的讀書治學、為人為文、教育理念
★文字清晰,精美印刷,每冊配有數幅插圖
思樂泮水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呂友仁、葉國良、賈海生、楊華四位先生的訪談,從求學經歷、學術師承、代表著作編撰、學術研究心得、未來研究方向、培養學生、學界交往等方面,全面展示了這批學者 的讀書治學、為人為文、教育理念等。另外,訪談在側重學術性的同時,還注意發掘被訪談者的生平閱歷、學術交往等,是非常有價值的口述資料。
思樂泮水思樂泮水 前言
王鍔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經學,經學的核心是禮學。《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無時不敬,容貌儼然,安定其辭,乃為禮之本。學以禮為先,禮以敬為本。《左傳》曰:“禮,國之干也。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禮不行則上下昏,何以長世。”中國文化綿延數千年,備受世人矚目向往者,惟有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學禮堂訪談錄》第四輯《思樂泮水》收錄對呂友仁、葉國良、賈海生、楊華四位先生的訪談。
呂友仁先生1981年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獲碩士學位。現為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經學、禮學、訓詁學和文獻學的整理與研究工作。著有《禮記全譯·孝經全譯》《周禮譯注》《禮記講讀》《〈禮記〉研究四題》《訓詁識小錄》《讀經識小錄》,整理《潛研堂集》《禮記正義》等。呂先生因機緣巧合,先后兩次整理《禮記正義》,注譯《周禮》《禮記》,發表研究中國經學、禮學的學術論文一百多篇,是當今中國經學、禮學研究的代表人物。早在1989年,因撰寫《“學識何如觀點書”辨》(《中國語文》1989年第4期)一文,深得呂叔湘先生推許。吾與呂先生相識于2001年第22屆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蘭州年會,至今已近廿年。2002年,先生惠賜《禮記全譯》一書,并于扉頁題詞:
王鍔先生左右: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有云:“凡例之末,類附乞言,而真能虛心承教者或鮮。吾雖不肖,實懷延佇之誠。茍蒙箴其瑕疵,攻其悖謬,無不再拜書紳。”誠哉斯言,友仁不肖,愿追隨范子之后也。
呂友仁謹啟 2002年元月16日
此后十多年來,幾乎每年與呂先生相見于中國經學或文獻學學術會議,也經常收到或看到呂先生大作,諸如《〈禮記〉“刑不上大夫”舊解發覆》《〈禮記〉“禮不下庶人”舊解發覆》《校點本〈禮記正義〉諸多失誤的自我批評》《孔穎達〈五經正義〉八例表微》《“禮是鄭學”辨析》等文,務去陳言,皆有創見。
葉國良先生是中國臺灣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經學、禮學、金石學、古典文獻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著有《宋人疑經改經考》《經學側論》《宋代金石學研究》《石學蠡探》等書。2003年11月,我應邀參加中國臺灣淡江大學舉辦的“第四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禮記·曲禮〉成篇年代考》,大會邀請葉先生為講評人,始與其相識。葉先生先從屈萬里先生治經學史,屈先生指導其碩士論文《宋人疑經改經考》;后從孔德成先生研究禮學與金文、殷周青銅彝器,孔先生指導其博士論文《宋代金石學研究》。1965年,李濟先生倡導用復原實驗的方法研究《儀禮》,成立“《儀禮》復原實驗小組”,作為中國臺灣“東亞學術計劃委員會”專題研究之一。該計劃由臺靜農教授為召集人,由孔德成先生指導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及考古人類學研究所學生從事具體研究,計劃分為儀節、服飾、器物、宮室、車馬、民俗等六個專題。各專題研究,結合考古學、古器物學、民族學觀念與文獻,參考歷代學者研究,撰寫研究報告五十多萬字,陸續發表于《東亞學術計劃委員會年報》,并由臺灣中華書局刊印為《儀禮復原叢書》。1969年,孔德成先生根據上述研究成果,指導學生將《儀禮·士昏禮》拍攝成黑白影片,以連續影像表現《士昏禮》具體儀節,彌補了傳統禮圖不延續性的缺陷,為古禮研究打開新紀元。三十多年以后,此黑白影像損壞日甚,不便傳播,葉先生乃在《士昏禮》黑白影片的基礎上,“稍作補充修正,再加入顏色考證的成果”,完成《士昏禮》彩色3D動畫,復原《士昏禮》納采、問名、醴使者、納吉、納征、請期、預陳饌、親迎、婦至成禮、婦見舅姑、贊醴婦、婦饋舅姑等儀節,開拓了古禮研究的新方式。他鑒于“今人容易誤解或缺乏概念的禮儀、風俗、名物、制度等”,用“較為輕松的口吻、以簡馭繁的敘述方式”,撰寫短文,介紹古代禮制,發表在《國文天地》,匯集為《古代禮制與風俗》一書,在臺灣地區出版;后經刪改增補,以《禮制與風俗》為書名,由復旦大學出版社于2012年再版,廣受歡迎,多次印刷。近年來,他專攻禮學,撰寫《駁〈儀禮〉為孔子手定完書說及其衍生之“新道統說”》《先秦禮書中保存的古語及其意義》《禮壞樂崩時代圣賢君子的堅持與抉擇》《〈儀禮〉與〈詩經〉互證的學術意義》等論文,先后匯集為《禮學研究的諸面向》《禮學研究的諸面向續集》。他的研究成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臺灣學者在中國經學、禮學研究方面的成績。
賈海生先生現為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籍研究所副所長,是吾師趙逵夫先生的碩士、博士開門弟子。我在蘭州工作時,與其交往并不多。自吾舉家南遷至南京仙鶴山下,因研究禮學的共同愛好,交往日益頻繁。每次見面,大多是徹夜海聊,除經學、禮學高大上的話題外,學術八卦、學界動態、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等,都是談資。當聊到興致高昂時,他會給你講如何“搬磚”,某年捯飭了什么文章,何日捯飭了什么項目,近又根據有關要求捯飭了什么,煙霧繚繞之中,漫不經心之余,聊胡吃海喝經歷,談學海無涯甘苦,海闊天空,漫漫長夜,轉瞬即逝。聊熟了,稱呼其為“老賈”,并常戲言:“你是真師兄!”就師承而言,老賈是大師兄,品性耿介,尊嚴師道,眼中揉不得沙子!生活簡樸,舉止隨意,善于思考,常有驚人之語,諸如“用蘭蔻無數,不如讀《曲禮》一篇”,石破天驚啊!有人問我:“不見老賈用功,怎么會有大作?”我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你做夢時,他在讀書。”老賈扎根小學,尤精音韻,立足文獻,精讀《三禮》,于小學、禮學研究,卓有建樹。如《說文解字音證》一書,兩百余萬字,立足曾運乾先生五聲五十一紐說,吸收郭晉稀先生的音韻學研究成果,從《廣韻》入手推出《說文》九千余字的古音,以見古今音變的規律與例外,是一部在古音系統中薈萃韻文、異文以證字之古音的著作。此舉不僅發揚了曾運乾和郭晉稀兩位先生的音韻學理論和結論,而且為從事音韻學、訓詁學和經學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山東大學劉曉東教授說:這部書“里邊的結論是可信的,而且非常精到。我認為這可以說是傳統音韻學的一個高峰,應該是高本漢新的普通語音學的知識傳進來之前,達到的一個的水準”。其《制服與作器》一文,長達十二萬字,通過青銅器銘文,梳理周代喪服制度和親疏人倫關系,多有創獲。整理的《儀禮注疏》,標點句讀,優于他本。參與策劃主持的《中華禮藏》工程,可圈可點。為學如此,夫復何言!
楊華先生是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珞珈特聘教授。主要從事先秦史、中國文化史、中國古代禮制研究。吾與楊兄相識于2005年“首屆中國經學學術研討會”,因研究禮學,來往密切。楊兄為人敦厚、聰明伶俐!讀書治學,具有國際視野,針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他曾提出“中國路徑”的觀點,主編《20世紀思想家論文明進程的“中國路徑”》和《文明進程的“中國路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并在《光明日報》國學版發起一場討論,意欲推動中華文明獨特性思考,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受到學界關注。2015年,他敏銳地覺察到微信的傳播能力,準備開辦“禮樂微言微信公眾號”,推廣禮樂文明。當得知我有此意時,便相約同時開通“禮樂微言微信公眾號”和“學禮堂微信公眾號”,2016年農歷正月初一,兩個微信公眾號一起上線,推送三年多來,受到學術界好評。2016年12月17日上午,應楊兄之邀請,到武漢大學歷史學院以“《十三經注疏》刊刻與整理”為題演講。中午,楊兄邀其夫人周老師及其弟子十余人陪同午餐,窗外天寒地凍,室內暖意濃濃!看到眾多學生與其老師、師母和諧愉快的交流,同學們品嘗著其師母周老師親手制作的蛋撻,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立刻感受到了楊兄敬業樂群、教書育人的熱情,也被周老師夫唱婦隨的柔情所感動!楊兄研治禮學,立足《三禮》,從出土簡帛切入,占據楚文化地利,撰寫了一系列簡帛所見楚地禮制的文章,先后結集為《新出簡帛與禮制研究》《古禮新研》《楚國禮儀制度研究》等書,與老賈通過青銅銘文研究先秦禮制,杭州武漢,一東一西,相輔相成,遙相呼應,二位是當今通過出土文獻青銅銘文和簡帛文書研究先秦禮制的代表人物。
呂友仁、葉國良、賈海生和楊華四位先生,禮學是共同的研究方向,大學是相同的工作單位。《詩經·魯頌·泮水》曰:“思樂泮水,薄采其芹。”《詩序》曰:“《泮水》,頌僖公能修泮宮也。”泮宮,《禮記·明堂位》作“頖宮”,周學,是周代培養教育貴族子弟的學校。《泮水》歌頌魯僖公繼承先祖事業,重視教育之事。四位先生辛勤工作,在高校教書育人,為祖國培養人才,傳承中華禮樂文明,可敬可佩,故本輯取名《思樂泮水》。
2018年10月6日初稿
2019年3月25日定稿
思樂泮水 目錄
序…………………………………………………………………001
學會找到書,學會讀懂書
——呂友仁先生訪談錄 ……………………………………001
呂友仁先生簡介……………………………………………003
一、求學經歷………………………………………………005
二、中學教師………………………………………………014
三、攻讀碩士………………………………………………019
四、教學科研………………………………………………031
五、《中州文獻總錄》……………………………………037
六、《潛研堂集》…………………………………………040
七、《禮記全譯》《周禮譯注》…………………………047
八、《〈禮記〉講讀》……………………………………052
九、上古本《禮記正義》…………………………………059
十、《儒藏》本《禮記正義》……………………………064
十一、《〈禮記〉研究四題》……………………………067
十二、古漢語研究…………………………………………074
十三、經學文獻研究………………………………………080
十四、禮學研究……………………………………………083
十五、研究計劃……………………………………………093
悠游經史,詮釋傳統
——葉國良先生訪談錄 ……………………………………101
葉國良先生簡介……………………………………………103
一、求學經歷………………………………………………105
二、《宋人疑經改經考》…………………………………109
三、金石學研究……………………………………………111
四、《禮學研究的諸面向》………………………………119
五、《禮制與風俗》………………………………………125
六、《中國傳統生命禮俗》………………………………130
七、禮學與現代社會………………………………………134
八、臺大文學院……………………………………………140
九、飲酒禮儀………………………………………………144
十、學術師承………………………………………………151
釋禮征遺文,證音傳舊譜
——賈海生先生訪談錄 ……………………………………163
賈海生先生簡介……………………………………………165
一、求學經歷………………………………………………167
二、《周代禮樂文明實證》………………………………174
三、金文與禮學……………………………………………182
四、整理《儀禮注疏》……………………………………191
五、參編《中華禮藏》……………………………………193
六、禮學現代化……………………………………………198
七、禮學文獻專題研究……………………………………205
八、《說文解字音證》……………………………………214
九、音韻學…………………………………………………224
十、學術師承………………………………………………236
十一、研究計劃……………………………………………240
十二、學林軼事……………………………………………244
遺俗求諸四野,古禮用契當代
——楊華先生訪談錄 ………………………………………249
楊華先生簡介………………………………………………251
一、求學經歷………………………………………………253
二、進入武漢大學…………………………………………270
三、《先秦禮樂文化》……………………………………277
四、《新出簡帛與禮制研究》和《古禮新研》…………280
五、《楚國禮儀制度研究》………………………………288
六、簡帛與禮制研究………………………………………295
七、禮學研究方法論………………………………………304
八、中國文化史研究………………………………………311
九、“文明路徑”討論……………………………………321
十、研究生指導……………………………………………330
十一、出國訪學……………………………………………345
十二、學術師承……………………………………………352
思樂泮水 節選
思樂泮水 作者簡介
王鍔,男,甘肅甘谷人。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古文獻的整理、研究和教學工作。先后出版《三禮研究論著提要》《〈禮記〉成書考》等,整理《藏書紀事詩》《守雅堂稿輯存》《五禮通考》等文獻。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