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大元王朝(述說歷代春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07561
- 條形碼:9787520507561 ; 978-7-5205-075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元王朝(述說歷代春秋) 本書特色
元朝實質上是蒙古各汗國的宗主國,是蒙古帝國存在于東亞的部分,是一個國中之國。 在回味元朝的歷史時,如果將其與世界史割裂,就無法弄清當時許多事情的真相。 回味歷史,歷史早已消失在了昨天,而在那段歷史中的無數個鮮活形象,以及那些對后世影響深遠的事件,卻久遠地記載在春秋史籍中。
大元王朝(述說歷代春秋) 內容簡介
赫赫元帝國,既不是流星,也不是曇花,更不是遺憾。可嘆的是,只要言及大元,人們總能聯想那地跨三大洲的龐然巨物,追思它的短暫、輝煌和版圖的驕傲,但卻容易忽略一千多萬平方公里內百年間曾經發生過那樣多的故事,有過那樣令人目眩神迷的血肉人生…… 作者以豐富的歷史知識為基礎,從文學和史學的角度,對元朝歷史上存在過的人物做了細致的解析,對重大的歷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見解。《大元王朝/述說歷代春秋》體例嚴謹,論證詳密,資料豐富,語言簡潔。不失為廣大歷史愛好者的**之書。
大元王朝(述說歷代春秋) 目錄
一、蒙古族的起源
二、也速該的死
三、鐵木真踏上征程
四、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
第二章 蒙古帝國
一、踏破歐亞大陸的大蒙古國鐵騎
1.有仇必報的成吉思汗
2.花剌子模的貪婪
3.哲別和速不臺
4.一代名將木華黎
5.成吉思汗臨終的遺言
6.窩闊臺的統治
二、風雨飄搖中的蒙古帝國
1.蒙古帝國汗位的爭奪
2.二歡西征
3.貴由與蒙哥的統治
4.旭烈兀的西征
5.四大汗國的形成
第三章 忽必烈建立元朝
一、忽必烈對儒士的重用
二、忽必烈平定大理
三、忽必烈爭奪汗位
四、“大哉,乾元”——元朝的建立
五、忽必烈的賢內助察必皇后
第四章 揮鞭南宋中華一統
一、血淚襄樊
二、賈似道兵潰丁家洲
三、兵不血刃進臨安
四、南宋的滅亡
第五章 忽必烈統治時期的元朝
一、行省制度的實行
二、海都的叛亂
三、出兵日本
四、元朝與吐蕃的關系
五、賽典赤治大理
六、李埴的叛變
第六章 元朝的中期統治
一、成宗的“守成
二、武宗海山
三、元朝唯一的賢明皇帝——仁宗
四、奸臣鐵木迭兒
五、南坡之變與兩都之爭
六、賢相脫脫的尷尬
第七章 帝國的喪鐘
一、內亂不斷的元廷
二、元朝末年的天災人禍
三、白蓮教與紅巾軍
四、元順帝的北逃
五、北元的滅亡
附錄一 元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一、馬可·波羅與《馬可·波羅游記》
二、世界性的大都市——元大都
三、元朝與東南亞諸國的關系
四、元朝與各汗國及歐洲國家的關系
五、面向世界的海上貿易
附錄二 元代的文化發展
一、元雜劇的突出成就
1.關漢卿與《竇娥冤》
2.王實甫與《西廂記》
3.馬致遠與《漢宮秋》
4.白樸與《墻上馬頭》
5.元代其他雜劇家
二、元代的散曲和民謠
三、”不求形似“的文人畫
1.文人畫
2.趙孟煩
四、元代的宗教
五、理學思想的確立
附錄三 元代的科技發展
一、科學家郭守敬
二、元代的水利學與工程技術
三、元代的農學、醫學和營養學
四、元代的紡織與黃道婆
附錄四 元朝歷代皇帝年表
大元王朝(述說歷代春秋) 節選
《大元王朝/述說歷代春秋》: 一、蒙古族的起源 追述蒙古族的起源,我們可以從“室韋”這個名字開始,其見于《魏書》,屬于和鮮卑、契丹同一語族的室韋各部落。“蒙古”這個名稱*早出現在《舊唐書·北狄·室韋傳》,書中記載著室韋各部落中的一部“蒙兀室韋”。蒙兀就是蒙古的唐代音譯。室韋各部的生活范圍在今天的洮兒河以北,西至呼倫湖,東至嫩江,北至黑龍江的地域內。就蒙兀室韋而言,應該是在大興安嶺以北的額爾古納河附近。在宋遼金時期的漢文史籍中開始出現“萌古”、“朦骨”、“蒙古里”等異譯。成吉思汗建國后,金國降人在協助寫書中,寫漢文文書時用“蒙古”這一譯名,從此這一名稱被統一使用。 不過在游牧民族起源的歷史上總是充滿了傳說。在《元朝秘史》上講述蒙古人起源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一只奉天命降生的蒼色的狼,它的名字叫“孛兒帖赤那”,它愛上了一只叫“豁埃馬闌勒”的白色母鹿,并和它相配了,它們一同渡過騰汲思海子,來到斡難河源頭的不兒罕山下,生下了一個名叫“巴塔赤罕”的人,他就是蒙古族的祖先。狼和鹿結合后生出人來,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不過在這段傳說里卻反映出原始文明中的圖騰文化。 公元10-12世紀,蒙古高原各部先后受遼、金的統治。他們逐漸西遷,與定居在蒙古草原上的突厥部落相接觸,并從原始的狩獵民族轉變成游牧民族,但社會組織形式中仍然殘留著相當的原始氏族制度,并對其社會諸方面有著重大的影響和制約。在家庭組織形式中,一個男人,能供養多少妻子,就可以娶多少妻子。長妻的地位在眾多妻子中*高。在12世紀較大的部落有塔塔兒部(斡孛黑)、泰赤烏部、克烈部、乃蠻部和蔑兒乞部。12世紀后期,原始的集體游牧方式逐漸為個體游牧代替。私有財產積聚,出現貧富分化,在蒙古氏族成員中產生出顯貴家族,其代表人物被稱為“那顏”。那顏擁有自己的戰士,他們被稱為“那可兒”。那可兒為那顏服役、征戰,“那顏”則供給他們衣食,并將戰爭中繳獲的物品、人畜作為戰利品分發給他們。所以12世紀的草原蒙古人既保留著相當的原始氏族制度成分,同時也構建起了簡單的奴隸制度。需要說明的是,在蒙古部族的形成時期,那顏的身份與地位都非常高,這一點與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以后是不同的。在蒙古帝國時期,那顏也屬于統治階級,但與王子們有君與臣、主與仆的嚴格身份差別,大汗是國家首腦,又是全體成吉思汗家族的大宗主,盡管那顏的身份依舊是世襲的,可身份從本質上發生了改變,他們從一個部落中的貴族或首領變成為成吉思汗家族的屬民,地位是不可能與他們的主子——成吉思汗的子孫們“齊等”的。 12世紀的草原蒙古各部間受金國分化政策的影響,為了牧場與人口,相互間不斷地進行著滅絕性的廝殺與掠奪。歷史上,統一蒙古草原,建立大蒙古帝國的成吉思汗的子孫,他們來源于今外蒙古東北的鄂嫩河(斡難河)與克倫河(怯綠河)之間,屬于孛兒只斤氏族中的乞顏部族。在《元史》中記載,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十世祖,也就是前面那個傳說中的那只蒼狼的第十二代后人,叫孛端義兒。他的母親阿蘭果火原本已生有兩個兒子,丈夫死后,在一個神奇的夜晚,阿蘭果火于睡夢中見到一個金色的神人來到她的臥榻前,第二天就生下了孛端義兒。阿蘭果火死后,兄弟分家,孛端義兒僅騎一匹“青白馬”離去,在茫茫草原上靠奪取蒼鷹、惡狼的殘羹剩肉為生。后來他在其二哥合禿撒勒只的幫助下,率領族人降伏了一批逐水草遷徙而來的牧民,從此發展起來。 有趣的是,在《史集》中對于蒙古族的起源則有著另外一個傳說。據書中記載,傳說遠古時候蒙古部落在與其他部落的戰爭中被屠殺殆盡,*后只剩捏古思、乞顏兩名男子和另外兩名女子,他們逃進了額爾古納昆山中,也就是今天的大興安嶺的山區中,在那里長久地生息繁衍,他們的后裔逐漸形成一個個氏族。因此,所有的蒙古部落都源出于*初的捏古思和乞顏兩人的氏族。與**個傳說相同,在《史集》中也提到了阿蘭果火這一傳奇女性,同《元史》一樣,把孛端義兒作為成吉思汗的祖先。不管怎么說,孛端義兒這個人是應該存在過的,并且從他開始,一直到后來成吉思汗的崛起,這一家族的發展史是漫長而曲折的。 ……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