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慶歷史地圖集
-
>
飛虎隊隊員眼中的中國:昆明 四川 杭州 上海(明信片)
-
>
威尼斯書
-
>
一聽說那島上有貓,我就出發了:日本貓島旅行筆記
-
>
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江蘇(2016年全新版)
-
>
生命的邊緣-站在珠穆朗瑪峰之巔
-
>
不一樣的云南
臺北回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679488
- 條形碼:9787508679488 ; 978-7-5086-7948-8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臺北回味 本書特色
★《臺北回味》仿佛一張臺北的美食地圖——從街頭小食到官府大菜皆得其味,也記述了臺北這座城市歷史潮流的嬗變,人情、時代、民風、世事皆融入其中,使一紙書畫氣血頓生。 ★榮獲臺北文學獎。 ★舒國治作序推薦!王宣一作序推薦!《臺北回味》《良露家之味》《文化尋味》《二十四節氣生活美學》《狗日子·貓時間:韓良露倫敦旅札》《露水京都》組套“韓良露生活美學”系列,同步上市。
臺北回味 內容簡介
韓良露曾說:“半個世紀后回味臺北,才知飲食記憶既輕盈亦沉重。”《臺北回味》仿佛一張臺北的美食地圖——從街頭小食到官府大菜,皆得其味。韓良露將臺北幾大精華區劃分好道路和街巷,以時光為藥引,尋味記憶與現實雙重演繹的食鋪變遷。與此同時,《臺北回味》也記述了韓良露成長的所經所感、五十年臺灣地區歷史潮流的嬗變,人情、時代、民風、世事皆融入其中。
臺北回味 目錄
推薦序
做什么、像什么 嚴長壽
一劍干將,一劍莫邪 陳浩
自序 回味臺北
前言 飲食的城市時間散步
大稻埕繁華舊味
后味│臺菜混血個性│
艋舺幽光
后味│青草傳統│
圓環滄桑
后味│露店甜食往事│
中山北路西風的話
后味│西式甜點流變│
林森北路日本通之味
后味│壽司工藝精神│
西門町大熔爐
后味│紅樓遺緒│
衡陽路時空膠囊
后味│鄉愁牛肉面│
東門町小盛宴
后味│西餐想象│
永康公園美學生活
后味│春分回留│
大學之道在明其味
后味│冰果室物語│
天母動靜
后味│天母兩條街的故事│
士林青春
后味│小吃渾沌│
北投香氣氤氳
后味│游玩食物│
東區、新東區更冰冷更疏離
后味│人生麻辣│
臺北回味 節選
回味臺北 我何其有幸,正因為我阿嬤、父母那個時代家族和民族的不幸,才讓我的童年擁有非常豐富、多元的味覺體驗。 如果不是國遭變故,生長于長江以北,愛吃煨面、大白菜和黃魚的父親,怎會60 多年來落腳于他年輕時在上海愛吃的芭蕉的產地臺灣,而我那生長在臺南、從小吃慣受日本教育的阿嬤做的臺菜與日本菜的母親,又怎么會在19 歲那年嫁給一個飲食文化迥然不同的男人。 我亦有幸從小成長在北投小鎮,這里有極其復雜的飲食圖騰,舊北投有凱達格蘭族群的故鄉和明清漢人移墾的村落,新北投有日本占領時期形成的溫泉鄉和1945 年后從大陸遷臺的眾多外省機構。我小時候住在新舊北投交界的溫泉路半山,只知道從家出門向右轉,就可以走到賣陽春面、麻醬面、鹵味的外省伯伯的面攤,走下山,新北投公園旁有賣江浙菜的上海飯館、賣京津菜的新生園、賣上海俄式西點的美而廉。長大后我才明白這些都是爸爸愛吃的家鄉味,怪不得他一輩子堅持不肯去日本旅行,也不吃日本菜,卻肯住在處處可見日式溫泉旅館的地方。 爸爸討厭日本遺留的風俗,阿嬤卻喜歡。受過50 年日式教育的她,常常帶我在新北投流連于各家溫泉旅館,洗溫泉,吃已經本土化的日式溫泉料理。新北投亦是繼大稻埕之后的臺菜大本營,阿公、阿嬤過生日時,孝順的母親一定會擺上一桌臺菜宴席,而一輩子吃不慣臺菜的父親總是借口要去外面抽煙而減少動筷子的時間。小時候不明白什么是楚漢分界,長大后一回想,北投原來就是我家飲食楚漢分界之處:從家出門向左轉朝向北投市場,阿嬤帶我去的攤子賣的是虱目魚、肉魚、地瓜葉、油麥菜,爸爸帶我去的攤子賣的是黃魚、白鯧、雪里紅、大白菜;爸爸從不買甜不辣,阿嬤也不吃周胖子餃子。 我命中有兩個食神,或許阿嬤和爸爸就代表那兩個飲食口味完全不同的食神,而我是吃他們做的飯長大的,這讓我成了飲食上的“多語”人——如果食物會說話,每一種流派的飲食就是一套語言系統,從小吃慣的食物如同母語,長大后才接觸的食物則如外國語,學得會,但說得不一定流利。 我細數自己飲食上流利的“母語”,有阿嬤的臺南菜、臺南小吃、日本料理,有爸爸的揚州菜、上海菜、上海式西餐,這些都成了我的家鄉味。 我的臺北味覺地圖,亦分成了阿嬤的路線和爸爸的路線。龍山商場、廣州街、大稻埕、永樂市場、圓環、重慶露店、中山北路日本通和西門町紅樓等處,都有阿嬤帶著我吃喝采買的記憶,細數如今還存在的周記肉粥、涼州街廟口早市、美觀園、南蠻堂,還有消逝的通天閣、*沙茶火鍋、神田日本料理、德芳臺式小吃等,還會讓我心潮澎湃。而記憶中爸爸從不曾帶我們全家去艋舺或大稻埕,去西門町和中山北路時爸爸去的地方也和阿公阿嬤不同;爸爸的西門町有當年盛極一時的石家飯店、真北平烤鴨,還有我吃了快50 年、從西門町搬到東區的都一處;中山北路上有爸爸吃的上海式或北平式西餐(其實都是俄式西餐),從美而廉、大華飯店、香港西餐廳,一直到標榜正宗歐陸式的藍天西餐。 用味覺認識城市、勾勒城市文化的地圖,成了我生活中的慣性,我的臺北記憶中味覺的啟動力量一直勝過聲色,我記得小時候鄰居家、同學家飯桌上擺放的不同菜色,知道張家有四川泡菜,李家有湖南臘味,而那些都是爸爸、阿嬤不會做的。稍長之后,我也會跟著朋友去找自己的青春滋味,像只放酸菜不放肉的牛肉湯面和蜜豆冰。 半個世紀后回味臺北,才知道飲食記憶既輕盈亦沉重。阿嬤、父親、母親俱已仙逝,留我一人徘徊在臺北街頭,常常想起與他們在記憶中的街口吃一碗暖乎乎的酒釀湯圓,或吃一球涼滋滋的雪王冰激凌,這樣的記憶既甜美又令人傷懷。但當年紀更長時,關于飲食的回憶就不僅是個人史、家族史,亦是民族史。對我阿嬤、父母那兩代人而言,口味不僅關乎個人選擇,亦是歷史更替之事。父親買的金剛臍餅是他的鄉愁之餅,阿嬤每天早晨在自家做的豆皮壽司也是臺灣的后殖民記憶,上一代人的飲食記憶中悄悄藏著沉重的歷史之味。 我咀嚼我的臺北之味,也是在咀嚼對個人、家族及民族愈來愈深濃的情味。我何其有幸,生在滋味如此纏綿悠長的臺北,我將永不厭倦地當個臺北說食人,讓這個城市的飲食之味永遠流傳后世。
臺北回味 作者簡介
韓良露,豐厚多元的生活家。祖籍江蘇如皋,生在臺灣,*愛美食和旅行。她一生快意,豐富又盡興:少時闖蕩文化江湖,從詩歌散文到影視劇本,接連斬獲大獎,聲名斐然;后與夫婿全斌旅居世界,一邊游學一邊寫書,享受了近十年逍遙時光;2007年夏至成立“南村落”,舉辦上千場公益活動,融合節氣美食與在地風情,分享“慢食樂活”的生活美學。良露的文字,寫盡一代才女*精彩的人生細節,藏著代代傳承的人間情味。曾著有《二十四節氣生活美學》《狗日子·貓時間:韓良露倫敦旅札》《露水京都》《良露家之味》《臺北回味》《文化尋味》,曾榮獲臺灣圖書金鼎獎、臺北文學獎等。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