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經營學入門(第3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094830
- 條形碼:9787508094830 ; 978-7-5080-9483-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經營學入門(第3版) 本書特色
《經營學入門》由日本經營學界大師級學者伊丹敬之先生與加護野忠男先生聯合撰寫,是日本經營思想和方法的集大成之作,是諸多日本商科大學生學習管理學的*教材。 本書是日本大學商科學生的必讀教材,適合用作中國高校本科生、研究生、MBA學員及相關專業學位人員教材,尤其適合喜愛日本經營哲學的商業人士自學及企業、團體內部研修。
經營學入門(第3版) 內容簡介
《經營學入門》的兩位作者立志撰寫一本“生動的經營學教科書”,以呈現企業的動態運行機制與規律。與美國管理學基于“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大模塊展開不同,《經營學入門》更重視管理在企業中的實際應用,分為“環境管理”“組織管理”“矛盾與發展的管理”“企業與經營者”四大篇。 《經營學入門》將企業的三大管理“環境管理”“組織管理”“矛盾與發展的管理”的“三位一體”關系作為統率全書的基本分析框架,既具創新性,又具洞察力與現場感;既提供了有助于理解經營現象的框架、概念和理論,也提供了有效的經營行動指南以及改行動之所以有效的理論支撐,令讀者感受到“經營”內涵之深厚,變化之豐富,而且極具趣味。
經營學入門(第3版) 目錄
經營學入門(第3版) 節選
序? 章 何為企業管理 企業的存在形式 作為技術轉化體的企業本書嘗試構建經營學的邏輯框架,以理解企業管理的整體面貌。首先,我們探討企業的存在形式以及具體管理行為的內涵。 關于企業,可先從其定義談起。 企業是經濟體,執行技術轉化的工作并產出附加價值。 日本有 180 萬到 200 多萬家公司。從代表性的豐田汽車、索尼等企業巨擘到大街小巷的餐飲店、小酒行都是企業。企業無一例外都從市場購入所需的要素,然后進行技術轉化,*終產出商品投入市場或是提供服務。 餐飲店購入食材,將其烹飪加工成顧客喜愛的食物;小酒行預估消費者可能會購買,于是向批發商購入相應的酒類或飲品,陳列在店里吸引顧客;索尼或松下電器等公司購入原材料,制作構成DVD播放器等商品所需的零件,并與外購的零件一起組裝成DVD播放器投入市場;鋼鐵公司用鐵礦石制造鋼鐵產品。 食材烹飪加工為菜肴,酒類陳列于店鋪,零部件組裝成電子設備, 鐵礦石煉制成鋼鐵……這些都稱為技術轉化。精于技術轉化的企業方能在社會中生存。 如果資金或服務唾手可得,企業就無用武之地。正因為供應與服務存在難度,才需要企業進行技術轉化,解決難題。 流通或金融等服務行業雖非制造業,但其經營的核心仍是技術轉化,如流通企業以商品空間移動為核心,以供應過程為業務內容,重點在于商品流通與展示。換言之,流通企業從世界各地購入商品,在店鋪陳列,供顧客選購。包括供應過程在內,都屬于“技術轉化”。 銀行是資金借貸中介。顧客對資金的需求周期(短期或長期)、資金的多少,風險大小的評估等都千差萬別。如何才能具體情況具體應對,達到資金供求平衡?對此,銀行需攻克技術難題。其業務核心依然是技術轉化,具體而言是“資金”的技術轉化。 由此可見,所有企業都是技術轉化的平臺。沒有技術的企業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例如,只靠銀行存款利息贏利的企業已然失去作為企業的意義。 創造附加價值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在市場上銷售出去才有意義。銷售收入與外部采購成本之間的差額稱為附加價值。附加價值是衡量企業存在意義的基本指標,即在外購商品上附加多少價值才能銷售出去。從附加價值中減去企業員工薪酬和借款利息等,余下的即是毛利。從毛利中扣除稅金,余下的可進行股東分紅。 技術轉化即創造附加價值,通常由團隊和組織完成。即便是小小的蔬果店,一般也會由店主、店主夫人和員工組成團隊。僅憑個體力量實現技術轉化的案例極其稀少。 員工在企業組織中工作。反過來說,是企業創造了就業機會。 企業技術轉化的**要義是在市場銷售技術轉化所得的商品。銷售收入由需求決定,而非企業的一廂情愿。此外,企業能否生產目標產品,由企業現有技術決定。無論DVD播放器市場需求多大,如果企業沒有技術可實現高效生產,所謂的技術轉化也只是空談。 企業需考量潛力技術與潛在需求,決定企業生產,進行技術轉化,實現技術和需求的貫通。在這層意義上,企業是連接需求和技術的橋梁,同時還需要實現附加價值。 企業勝任橋梁的角色,才能生存下去。技術轉化的經濟效率就是企業存在的*基本意義。在社會意義層面,技術轉化的經濟效率(即附加價值的創造效率)不佳的企業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作為信息載體的企業 前文提到企業不斷連接需求和技術,但企業本身并非被動應對需求和技術,而是主動應對。 企業不斷嘗試并發現新的需求動向,并且考慮能否創造新的需求,為此付出努力,開發新產品。 為了開發新產品,企業不斷探索技術,積累經驗。有的企業像大學一樣設立基礎研究所,在基礎研究中投入大量資源。 更有趣的是,知識信息的積累并非僅依賴大量的資源投入,為了積累而積累,而是在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集腋成裘,進行知識和信息的儲備。 例如,顧客使用產品后,會產生各種意見反饋,時不時還可能有投訴,這些就是非常寶貴的信息來源。又或者,致力于改善生產方法的員工可以仔細觀察生產工序中的不協調情況,進行多角度的觀察,*后對工序進行改良。或者在觀察中產生靈感,將產品稍微進行改造后即可用作他途。 以上都是在日常工作中積累技術和市場相關知識。這些積累之所以能成為可能,是因為人類善于學習,尤其是在工作中學習。 企業基于需求積累大量經營知識、信息和新技術。事實上,很多積累就來自經營,如果企業不開展經營活動,就無法產生這些積累。企業需要贏利、積累資金,但是積累不僅僅是這些,在開展業務時,信息與資金一樣在流通,這些都會積累下來。 信息和知識儲存于企業各環節員工的頭腦和手上,這是*自然的存儲方式。同時,以團隊的形式積累下來的也很多。比如,團隊中有整體積累的系統化的知識,如果簡單地解雇團隊中某一成員,企業不僅會失去被解雇的那位員工的知識,在某種意義上,還會令團隊余下員工擁有的知識量變少。 也就是說,企業是個體成員無法完全還原的信息載體,是有機的存在。這也是重視企業組織所具有的傳承性的理由之一。企業是有組織的信息載體。我們經常說到“企業即人”,其中有深意,這里的“人”并不是指作為體力勞動主體的人,如果只是進行體力勞動的人,可以用機器取代。真正重要的是作為信息載體的人以及不斷學習的人。 企業里的人作為組織和團隊成員學習和積累信息,成為創新的源頭,也是新的技術轉化的知識源頭。因此,當這種信息積累以及知識創造具備社會意義時,企業方能在競爭中生存。 作為組織和資金載體的企業 企業員工積累信息,創造知識,不僅如此,技術轉化也由企業員工完成。 如,索尼的技術員工負責產品開發,現場員工負責生產,營業員負責銷售;小酒行店主夫婦根據顧客需求采購并銷售酒類。由此可見,企業是人的組織。這種組織不是偶然發生或單純由感情構筑的,也不是個體隨意行動,而是以團隊組織的形式開展工作。企業的存在意義也在于此,企業員工協力合作,方可超越個體的界限,完成個體所無法成就的技術轉化。 毫無疑問,在市場經濟中,企業并非簡單召集員工,而是要歷經各種程序,如購入材料、銷售產品、收取款項等。復雜的市場交易伴隨著資金周轉,同時也是利潤積累的過程。 企業除了完成技術轉化,還需應對市場和企業之間產生的資金流入和流出。企業會計部門記錄的即是資金流入流出的整體過程。 企業經營需要資金。如,需要運轉資金,以便購入零件、支付貨款;需要建設資金或設備資金,以便建造工廠、店鋪或購買機械設備。資金來源途徑多如上所述,企業是各種資金的載體。企業進行技術轉化時,承載著資金的流入與流出。復雜的資金流通是企業的本質之一。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企業具有雙面性,即企業既是由員工構成的組織,也是資金的載體。 不可能存在沒有員工或沒有資金流通的企業。就像硬幣的正反面,企業既是組織又是資金載體。資金來源途徑多樣,典型的是企業向銀行借款或獲得股東以股份形式提供的資本。 各種資金性質大不相同。向銀行借取的資金有約定的期限,需要按期返還,且有支付利息的義務。而股東出資的資本沒有返還的期限,是企業的資金基礎。一旦企業倒閉,股東的剩余財產請求權排在償還順序的*后,其他債權人則優先。可見股東出資存在風險。此外,企業并沒有義務向股東支付利息,股東僅通過分紅獲利,而且只有在有利潤時才能分紅。從這層意義上說,股東比銀行承擔更大的風險。 ……
經營學入門(第3版) 作者簡介
伊丹敬之,1945年生于日本愛知縣,1967年畢業于一橋大學商學院。現任一橋大學商學研究科教授。 加護野忠男,1947年生于日本大阪,1970年畢業于神戶大學商學院。現任神戶大學工商管理研究科教授。
- >
巴金-再思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