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郵 中醫(y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輯)(第二版)醫(yī)門法律(第2版)/中醫(y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
-
>
中醫(y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y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y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y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yī)家經驗輯
中醫(y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輯)(第二版)醫(yī)門法律(第2版)/中醫(y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408294
- 條形碼:9787521408294 ; 978-7-5214-082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y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輯)(第二版)醫(yī)門法律(第2版)/中醫(y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 本書特色
《醫(yī)門法律》,綜合性醫(yī)書。6卷。清·喻昌著于順治十五年(即公元1658年)。
喻昌(1585~1664年)字嘉言,晚號西昌老人。明清間江西新建縣(今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著名醫(yī)家,與張路玉、吳謙齊名,號稱清初三大家。著有《寓意草》《尚論篇》《尚論后篇》《醫(yī)門法律》等。
此書系喻氏有感于當時庸醫(yī)誤人而作,故既討論病證的治療,又為醫(yī)生臨證診療立法定律。卷1首論色脈之法,《內經》、仲景書律;卷2~6分述證候之律,審病辨證,條理清晰。每門先冠以論,次為法,次為律。論者,析病因病機;法者,治療之術,運用之機;律者,明諸醫(yī)之所以失,而判定過失所在。古來醫(yī)書,惟論病源治法,而多不及施治之失,此書則專門分別病證疑似,辨明毫厘之差,以致貽誤病機之理。為醫(yī)者臨診慎思提供依據(jù)。
喻氏此書力求證治規(guī)范化,但又主張“因病立方,隨機施藥”。全書綱目清晰,論理透徹而且富于創(chuàng)見,故為后世醫(yī)家所推崇。
中醫(y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輯)(第二版)醫(yī)門法律(第2版)/中醫(y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 內容簡介
《醫(yī)門法律》為清初名醫(yī)喻昌所著,全書共分六卷,卷一闡述四診、《內經》及仲景學說法律,卷二至卷六分中寒六、中風門、熱濕暑三氣門、傷燥門、瘧證門、痢疾門、痰飲門、咳嗽門、關格門、消渴門、虛勞門、水腫門、黃癉門及癰肺痿門論述,每門之下先論病因病機及證治,再出法律,很后附方。法是討論辨證施治的原則和靈活性,律是指出醫(yī)療差錯的原因和醫(yī)生所負的罪責。
中醫(y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輯)(第二版)醫(yī)門法律(第2版)/中醫(y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 目錄
——明望色之法
——明聞聲之法
——明辨息之法
——明胸中大氣之法
——明問病之法
——明切脈之法
——明合色脈之法
——明營衛(wèi)之法
——明絡脈之法
申明《內經》法律
申明仲景律書
先哲格言
卷之二
中寒門
陰病論
論辨中寒證要法五條
論治中寒病用藥八難
論朱丹溪述中寒二條
論戴元禮述中寒一條
比類仲景《傷寒論》陽虛陰盛治法并死證三十一則
比類《金匱》水寒五則
比類《金匱》胃寒四則
中寒色脈六則
比類《金匱》胸腹寒痛十七則
比類《金匱》虛寒下利六則
中寒門諸方
卷之三
中風門
中風論
風門雜法七條
中風門諸方
痹證諸方
風門雜方七道
卷之四
熱濕暑三氣門
痙病論
痙脈論
風濕論
熱濕暑三氣門諸方
傷燥門
秋燥論
燥門諸方
卷之五
瘧證門
瘧證論
瘧證門方
痢疾門
痢疾論
痢疾門方
痰飲門
痰飲論
痰飲脈論
痰飲留伏論
痰飲門方
咳嗽門
咳嗽論
咳嗽續(xù)論
咳嗽門方
關格門
關格論
進退黃連湯方論
關格門方
卷之六
消渴門
消渴論
消渴續(xù)論
消渴門諸方
虛勞門
虛勞論
虛勞脈論
虛勞門諸方
水腫門
水腫論
水腫脈論
脹病論
水腫門諸方
脹病諸方
黃癉門
黃癉門諸方
肺癰肺痿門
肺癰肺痿門《金匱》諸方
跋
跋
索引
中醫(y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輯)(第二版)醫(yī)門法律(第2版)/中醫(y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 節(jié)選
《醫(yī)門法律(第二版)/中醫(y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輯)》: 問:寒變與煎厥,皆屬夏月之病,究竟何別?曰:寒變者,南方心火無權,為北方寒水所變也。煎厥者,北方腎水無權,而南方心火亢甚無制也。兩者天淵,不可同論。煎者,火性之內燔;厥者,火氣之上逆。即經文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之說。可見陽根于陰,深藏腎水之中,惟煩勞無度,則陽張于外,精絕于內,延至夏月火王而煎厥之病生矣。 問: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又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此何解也?曰:此未經闡發(fā)之義。蓋少陰主藏者也,冬月水旺,腎藏甚富,源泉混混,盈科而進。若冬無所藏,新舊不相承接,有獨沉而已。《太素》不解其旨,至謂獨沉為沉濁,何況后人耶?味過于甘,腎氣不衡,注作不平,亦屬膚淺,蓋人身心腎相交,水火相濟者,其恒也。味過于甘,腎氣為土掩,而不上交于心,則心氣亦不得下交于腎,所以郁抑而為喘滿也。腎氣不衡,即腎氣獨沉之變文,見心腎交,則腎脈一高一下,猶權衡然,知獨沉為有權無衡也,則不衡二字恍然矣。夫腎間之氣,升灌于上,則為榮華;獨沉于下,則為枯謝。《難經》謂五藏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于內,不滿五十動一止者,腎氣先盡,故知腎氣獨沉,非細故也。 問: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此何解也?曰:此人身消息之所在,王注牽強不合乎道。夫人天真之氣,全在于胃。津液之多寡,即關真氣之盛衰。而胃復賴脾以運行其津液,一臟一腑,相得益彰,所以胃不至于過濕,脾不至于過燥也。觀下文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其為脾過燥,胃過濕可知。然終是相連臟腑,嘿相灌滲,所以脾氣但言不濡,病反在胃,且未甚也。至以過酸之故,助其曲直,將胃中津液,曰漸吸引,注之于肝,轉覺肝氣津潤有余矣。肝木有余,勢必克土,其脾氣坐困,不至于絕不已耳。若胃中津液尚充,縱脾氣不濡,有濡之者在也,亦安得坐斃哉? 問:味過于苦,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精神乃央。注謂:厚為強厚,央為久長。豈五味中酸、咸、甘多所損,苦與辛多所益乎?曰:二義原不作此解,王注與經文全相背謬。觀于胃氣乃厚,由于脾氣不濡,明系脾困,不為胃行津液,胃氣積而至厚也。胃氣一厚,容納遂少,反以有余,成其不足,更難施治。今人守東垣一家之學,遇胃病者,咸用補法,其有愈補愈脹者,正坐此弊。如西北之人,喜食生硬面酪,迨至受病,投以牽牛、巴豆,乃始暢適,即香、砂、橘、半,用且不應,況用參術之補乎?《內經》有言,胃氣實則脹,虛則泄,蓋可知矣。至精神乃央,上文既云筋脈沮弛,明是筋脈得辛,而緩散不收也。況人之精神,全貴收藏,不當耗散,寧有辛既久,而不為殃害者耶?曰央則其為病,且有卒暴之虞矣。相傳多食辛令人天,豈不然哉? 問:味過于咸,大骨氣勞。從前無解,請一明之。曰:身中消息,有謂心未有不正,腎未有不邪者,以腎為作強之官也。有謂腎未有不正,心未有不邪者。以心為情欲之府也。大骨氣勞,心腎兩有所涉,而實有不盡然者。 ……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