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輯)(第二版)溫疫論(第2版)/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411003
- 條形碼:9787521411003 ; 978-7-5214-110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輯)(第二版)溫疫論(第2版)/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 內容簡介
《溫疫論》是我國醫學發展目前的部溫疫學專著。全書共二卷。卷上共載文五十篇,主要論述溫疫之病因、病機、證候、治療、變證、宜忌.以及溫疫與傷寒的區別。卷下載論文三十余篇,重點敘述溫疫的種類、傳變、治療原則,各種兼證、變證的治療和調理,分析前人對溫疫認識錯誤及原因,并對有代表性的錯誤觀點進行了分析批判!稖匾哒摗烽_創了中醫外感病防治的新局面,創立了較為完整的溫病學理論體系,對溫病學的發展具有劃時代影響。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輯)(第二版)溫疫論(第2版)/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 目錄
原病
溫疫初起
傳變不常
急證急攻
表里分傳
熱邪散漫
內壅不汗
下后脈浮
下后脈復沉
邪氣復聚
下后身反熱
下后脈反數
因證數攻
病愈結存
下格
注意逐邪勿拘結糞
蓄血
發黃
邪在胸膈
辨明傷寒時疫
發斑戰汗合論
戰汗
自汗
盜汗
狂汗
發斑
數下亡陰
解后宜養陰忌投參術
用參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
下后間服緩劑
下后反痞
下后反嘔
奪液無汗
補瀉兼施
藥煩
停藥
虛煩似狂
神虛譫語
奪氣不語
老少異治
妄投破氣藥論
妄投補劑論
妄投寒涼藥論
大便
小便
前后虛實
脈厥
脈證不應
體厥
乘除
下卷
雜氣論
論氣盛衰
論氣所傷不同
蛔厥
呃逆
似表非表,似里非里
論食
論飲
損復
標本
行邪伏邪之別
應下諸證
應補諸證
論陰證世間罕有
論陽證似陰
舍病治藥
舍病治弊
論輕疫誤治每成痼疾
肢體浮腫
服寒劑反熱
知一
四損不可正治
勞復、食復、自復
感冒兼疫
瘧疫兼證
溫瘧
疫痢兼證
婦人時疫
妊娠時疫
小兒時疫
主客交
調理法
統論疫有九傳治法
正名
《傷寒例》正誤
諸家溫疫正誤
索引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輯)(第二版)溫疫論(第2版)/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 節選
《溫疫論(第二版)/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輯)》: 病疫之由,昔以為非其時有其氣,春應溫而反大寒,夏應熱而反大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寒而反大溫,得非時之氣,長幼之病相似以為疫。余論則不然。夫寒熱溫涼用四時之常,因風雨陰晴,稍為損益,假令秋熱必多晴,春寒因多雨,較之亦天地之常事,未必多疫也。傷寒與中暑感天地之常氣,疫者感天地之癘氣。在歲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時有盛衰。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于伏脊之內,去表不遠,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為半表半里,即《針經》所謂橫連膜原是也。 胃為十二經之海,十二經皆都會于胃。故胃氣能敷布于十二經中,而榮養百骸,毫發之間,彌所不貫。凡邪在經為表,在胃為里,今邪在膜原者,正當經胃交關之所,故為半表半里,其熱淫之氣浮越于某經,即能顯某經之證。如浮越于太陽,則有頭項痛、腰痛如折;如浮越于陽明,則有目痛、眉棱骨痛、鼻干;如浮越于少陽,則有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大概觀之,邪越太陽居多,陽明次之,少陽又其次也! ⌒爸,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凡人口鼻之氣,通乎天氣,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昔有三人,冒霧早行,空腹者死,飲酒者病,飽食者不病。疫邪所著,又何異耶?若其年氣來盛①厲,不論強弱,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則又不拘于此矣。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邪不勝正,未能頓發,或遇饑飽勞碌、憂思氣怒,正氣被傷,邪氣始得張溢,營衛營運之機乃為之阻,吾身之陽氣,因而屈曲,故為病熱! ∑涫家,格陽于內,不及于表,故先凜凜惡寒,甚則四肢厥逆。陽氣漸積,郁極而通,則厥回而中外皆熱。至是但熱而不惡寒者,因其陽氣之周也。此際應有汗,或反無汗者,存乎邪結之輕重也。即便有汗,乃肌表之汗。若外感在經之邪,一汗而解。今邪在半表半里,表雖有汗,徒損真氣,邪氣深伏,何能得解?必俟其伏邪漸退,表氣潛行于內,乃作大戰,精氣自內由膜中以達表,振戰止而復熱。此時表里相通,故大汗淋漓,衣被濕透,邪從汗解,此名戰汗。當即脈靜身涼,神清氣爽,劃然而愈。然有自汗而解者,但出表為順,即不藥亦自愈也。伏邪未退,所有之汗,止得衛氣漸通,熱亦暫減,超時復熱。午后潮熱者,至是郁甚,陽氣與時消息也。自后加熱而不惡寒者,陽氣之積也。其惡寒或微或甚,因其人之陽氣盛衰也;其發熱或久或不久,或晝夜純熱,或黎明稍減,因其感邪之輕重也。 ……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