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珞珈筑記-一座近代國立大學新校園的誕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17150
- 條形碼:9787559817150 ; 978-7-5598-1715-0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珞珈筑記-一座近代國立大學新校園的誕生 本書特色
大學是近代中國歷史進程中誕生的一種新事物。它的誕生既是中國現代化之路的必然需要,也是近代中國打開國門后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結果,承載了引導中華文明在近代轉型之路上前行的歷史重任。 本書以大學存在的空間場域——校園為研究對象和切入口,是關于近代中國大學史的一項個案研究新成果。全書用翔實的史料和生動的語言,揭示了民國時期國立武漢大學珞珈山校園從無到有、從荒野湖山到黌宮勝地的動態(tài)過程,還原了其間各方之間的復雜糾葛,以及建校先驅為新校園誕生所做的不懈努力。該書又將珞珈山校園的誕生,置于近代中西建筑文化激蕩交匯的歷史進程中,探究了這一近代國立大學新校園所折射出的建筑文化意涵和時代思潮,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深入觀察理解近代中國社會的獨特視角。該書對于近代中國大學史研究及建筑文化史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均有新的意義。
珞珈筑記-一座近代國立大學新校園的誕生 內容簡介
看國立武漢大學珞珈山校園如何從無到有、從荒野湖山到學府勝地; 一代人披荊榛,拓荒野,敢為先,造就現代國立大學奇觀; 內含200多張珍貴歷史圖片; 賴德霖、許小青、方方等大家聯(lián)袂推薦。
珞珈筑記-一座近代國立大學新校園的誕生 目錄
珞珈筑記-一座近代國立大學新校園的誕生 相關資料
眾所周知,中國建筑的近代化是中外文化互動的結果。這一事實在成就了空前豐富多彩的中國近代建筑史圖卷,并使其相關歷史的研究成為一門國際化學科的同時,也給中國建筑史家們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對于域外參照系的了解和對保存在域外的研究資料的掌握使得跨文化研究成為工作方法之必須,因此也對研究者的文化視野和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毫無疑問,跨文化研究是21世紀中國學術,包括建筑史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劉文祥博士的《珞珈筑記》一書建立在廣泛和深入的中外文獻搜集、實物調查與比較研究,以及口述訪談的基礎之上,不僅完整地展現了武漢大學這一民國時期重要學府的建造和辦學歷史,也為中國近代建筑史的跨文化研究做出了榜樣。 ——賴德霖(中國近代建筑史研究專家、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教授)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立武漢大學筑學珞珈,zui終建成一所氣勢恢弘、古樸典雅、山水佳勝的現代大學校園,當時即令各方矚目。作者從檔案等原始文獻出發(fā),借鑒融合新大學史與現代建筑美學方法,再現當年各方各派建造校園典范的歷程,訂正了不少坊間誤說,深掘其中的人文與科學精神,將大學史研究推向了一個新境界。 ——許小青(中國近代大學史研究專家、華中師范大學教授) 這是我讀到的內容zui扎實、資料zui豐富、視野zui開闊的一本有關武漢大學建設始末的書。作者從中西建筑文化交匯的源頭說起,談到湖北省院校的早期歷史,然后長驅直入近代史上大學的改革和武漢大學名字的由來,以及此后的籌建過程、選址征地、建筑設計、工程營造、籌措經費、建筑語匯、文化意韻、環(huán)境背景、湖山風光,諸如此類,極盡翔實,極其具體。非但武漢大學歷史,在其建造過程中的所涉政治派系,經濟實況、民間風波、人事轉換等,也都旁征博引,盡數道來,讀起來非常過癮,有現場感,也頗長見識。盡管武大是我的母校,我甚至還為它查閱檔案,寫過長文,但是,此本書中所發(fā)掘出諸多實據和細節(jié),我也從未聽聞。感謝作者劉文祥為我們撰寫了這樣一本既好看,又具史料意義的書。我完全可以說:你只有讀了這本書,你才會真正了解武漢大學。 ——方方(作家、武漢大學校友)
珞珈筑記-一座近代國立大學新校園的誕生 作者簡介
劉文祥,湖北人,武漢大學文學學士及歷史學碩士、博士。從事中國近代大學史、近代建筑史及武漢城市史研究。多年來持續(xù)關注和研究民國時期武漢大學歷史文化,為武漢大學校史館布展方案設計人之一及專題紀錄片《珞珈》撰稿人之一。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