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蓬萊閣典藏系列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589173
- 條形碼:9787532589173 ; 978-7-5325-8917-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蓬萊閣典藏系列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本書特色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是1917年劉師培在北京大學國文門講授文學史課程時的講義,論述漢魏六朝文學變遷特點與諸家文章優劣得失,褒揚藻韻,推重美文,嚴辨"文"、"筆"二體之別,為聲偶之文爭正統。劉師培率先肯定魏晉玄學"擷佛老之精華,棄儒家之糟粕","不可謂非哲學大昌之時代",給予魏晉文學充分的重現。這本著述作為課堂講義,其研究方法也促使了北大國文門文學史教學思想的成熟。從這個意義上說,是近現代中古文學史研究領域的開山之作"。講義共分五課,*課"概論"旨在闡明研究意義,第三、四、五課分論中古各時期文學的變遷軌跡或總體風貌,就史的分量而言,顯然應該落實在這后三課的條分縷析之中。引人注目的是,在*課之后,也是在本來不多的課目中,作者又特設第二課"文學辨體",并說明這一部分的要旨是:"此篇以阮氏《文筆對》為主。特所引群書,以類相從,各附案詞,以明文軌。"看來,作者更明確的意圖是,通過一種文學觀上的澄清來帶動中古文學史發展軌跡的再認識。那么,這一課在銜接上就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從中還明顯地透露出作者的學術淵源。
蓬萊閣典藏系列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內容簡介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是1917年劉師培在北京大學國文門講授文學史課程時的講義,論述漢魏六朝文學變遷特點與諸家文章優劣得失,褒揚藻韻,推重美文,嚴辨"文"、"筆"二體之別,為聲偶之文爭正統。劉師培率先肯定魏晉玄學"擷佛老之精華,棄儒家之糟粕","不可謂非哲學大昌之時代",給予魏晉文學充分的重現。這本著述作為課堂講義,是近現代中古文學史研究領域的開山之作。
蓬萊閣典藏系列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目錄
曹虹 / 1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 1**課概論 / 1
第二課文學辨體 / 3
第三課論漢魏之際文學變遷 / 7
第三課附錄 / 22
第四課魏晉文學之變遷 / 35
甲傅嘏及王何諸人 / 35
乙嵇阮之文 / 43
丙潘陸及兩晉諸賢之文 / 55
丁總論 / 63
第五課宋齊梁陳文學概略 / 76
甲宋代文學 / 77
乙齊梁文學 / 81
丙陳代文學 / 95
丁總論 / 100
(甲)聲律說之發明 / 105
(乙)文筆之區別 / 111
附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 / 120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 / 125弁言羅常培 / 125
一緒論 / 126
二各家總論 / 128
三學文四忌 / 132
四論謀篇之術 / 136
五論文章之轉折與貫串 / 138
六論文章之音節 / 141
七論文章有生死之別 / 144
八《史》、《漢》之句讀 / 147
九蔡邕精雅與陸機清新 / 147
十論各家文章與經子之關系 / 149
十一論文章有主觀客觀之別 / 152
十二神似與形似 / 154
十三文質與顯晦 / 155
十四文章變化與文體遷訛 / 156
十五漢魏六朝之寫實文學 / 159
十六論研究文學不可為地理及時代之見所囿 / 162
十七論各家文章之得失應以當時人之批評為準 / 164
十八潔與整 / 165
十九論記事文之夾敘夾議及傳贊碑銘之繁簡有當 / 166
二十輕滑與蹇澀 / 168
二十一論文章宜調稱 / 170附錄 / 173劉君申叔事略蔡元培 / 175
甲辰年自述詩劉師培 / 177
蓬萊閣典藏系列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作者簡介
劉師培(1884-1919),字申叔,別號左庵。儀征人,居揚州。少通儒學。劉師培對經學、小學及漢魏詩文皆有精深研究,尤擅駢文。并受西方資產階級進化論思想影響,提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系列新觀點。主張以字音推求字義,用古語明今言,用今言通古語,通過古文字的結構探究中國"人群進化"之軌跡。又提倡文字改革和使用白話文。一生著作甚豐,后人輯為《劉申叔先生遺書》,凡74種,有"著作等身"之譽。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