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藝術“裂變”時代的文化美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033583
- 條形碼:9787519033583 ; 978-7-5190-335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藝術“裂變”時代的文化美學 本書特色
張文杰著的《藝術裂變時代的文化美學:本雅明藝術美學理論研究》獨辟蹊徑,緊緊抓住了本雅明的幾個核心概念,以此作為支撐點,構筑起本雅明的美學理論大廈。應該說,作者是慧眼獨具的。抓住的幾個概念正是本雅明美學理論體系中*為重要、怎么強調也不過分的概念,通過對于這些概念的梳理、分析,不僅可以看到本雅明美學理論的全貌。而且也可以充分認識到他的美學理論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因為本雅明美學理論發展的三個重要階段正是以其三個核心概念為標志的:以“靈韻”這一核心概念為標志所展開的對于藝術的和諧時代的研究;以“震驚”為標志所展開的對于藝術的裂變時代的研究;以及以“復制”為標志所展開的對于藝術的狂歡時代的研究。這樣,作者提綱挈領,既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清晰可辨、生動活潑的本雅明美學理論體系的圖景,又使我們領略了作者舉重若輕、鞭辟入里把握研究對象的學術能力。
藝術“裂變”時代的文化美學 內容簡介
《藝術“裂變”時代的文化美學 本雅明藝術美學理論研究/藝術美學文叢·中國藝術學文庫》從美學、哲學、文藝學、藝術史、文化人類學等跨學科、多角度來梳理和闡釋本雅明的文化美學理論,旨在強調本雅明在發現工業時代到來后藝術發生“裂變”所造成的藝術創造手段和接受方式的各種變化:古典藝術的“韻味”開始凋零,反叛傳統的現代藝術帶來“震驚”體驗,復制技術時代帶來具有“狂歡”消遣性質的大眾文化,這些都標志著西方乃至整個人類藝術和審美文化在近現代發生的重要質變的三次轉型。筆者結合西方藝術史和美學發展史的特點與共性,來印證和突出本雅明文化美學批評理論中三個重要階段:靈韻與藝術的和諧時代,震驚與藝術的裂變時代,復制與藝術的狂歡時代,以及本雅明的詩學政治和救贖美學等問題,整個寫作視角也算是一種新的探索和嘗試。
藝術“裂變”時代的文化美學 目錄
張文杰序二
**章 走近本雅明:一個發現藝術裂變的天才
**節 本雅明生平與著述簡論
第二節 本雅明研究現狀綜述
第三節 研究視角與寫作主旨
第四節 影像娛樂文化的泛濫與本雅明的當代啟示
第二章 靈韻氛圍與古典和諧
**節 本雅明的“靈韻”藝術與宗教禮儀
第二節 “靈韻”與傳統藝術的詩意氛圍
第三節 “靈韻”與傳統藝術的神圣性
第三章 震驚體驗與藝術“裂變”
**節 “靈韻”藝術的凋零:反和諧聲音的出現
第二節 碎片化:和諧整一原則破裂的標志
第三節 走向費解、制造震驚的現代藝術
第四節 現代藝術的“破壞”性格與革命潛能
第四章 復制技術與大眾文化
**節 技術技巧與藝術生產力理論
第二節 復制技術與大眾接受的可能性
第三節 復制時代的藝術與大眾文化的語境
第四節 本雅明大眾文化理論在當代的反響與回聲
第五章 詩學政治與救贖美學
**節 本雅明的彌賽亞立場與神學美學
第二節 本雅明的詩學政治與文化批判立場
第三節 猶太精神影響下的救贖時間觀
第六章 認識本雅明:后現代文化的源頭與回聲
**節 本雅明思想中的批判性題旨與后現代轉向
第二節 隱喻與意象思維:主體性消解
第三節 復制與后現代文化:影視娛樂文化的商品化
第四節 顛覆性批判:后現代思想的源頭與回聲
參考文獻
后記
藝術“裂變”時代的文化美學 作者簡介
張文杰,生于1965年12月,甘肅慶陽市寧縣人,1985年開始在甘肅寧縣教育部門工作;2003年畢業于廣西師范大學,獲文藝學碩士學位;2009年畢業于復旦大學,獲文藝學博士學位;2015年在南京大學做訪問學者。現為安徽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新聞系主任。2015年擔任安徽省美學學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文藝美學、網絡文學傳播、影視藝術與媒介文化理論。先后在《當代文壇》《文藝爭鳴》《江淮論壇》《學術界》《青海社會科學》《重慶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30多篇論文;2012年以來,先后主持和參與完成安徽省教育廳一般、重點人文社科項目,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等10多項。2016年獲批國家社會科學項目:“‘文以載道’傳統與中國當代民謠傳播導向研究”(16BZW027)。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