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y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y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y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y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yī)家經(jīng)驗輯
精神心理疾病診療基礎與進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7846466
- 條形碼:9787557846466 ; 978-7-5578-464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精神心理疾病診療基礎與進展 內容簡介
隨著工業(yè)化、都市化的進程,我國在經(jīng)濟建設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這過程中,由于勞動力的重新組合,價值觀念的改變,家庭結構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及社會競爭不斷加劇,導致人們生活中的心理應激因素增加,帶來了新的心理和行為問題。為適應我國精神疾病的變化和對防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編者結合自身多年的臨床工作經(jīng)驗撰寫了這本《精神心理疾病診治基礎與進展》。 在編寫過程中,編者注重參閱多個相關專業(yè)文獻,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常見精神心理障礙的概念,病因相關因素、發(fā)病機制、診斷標準和治療方法等,《精神心理疾病診治基礎與進展》主要對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方法進行了全面分析和總結,詳細論述心理疾病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的進展,著重介紹各種抗抑郁藥和抗精神病藥、鎮(zhèn)靜***的臨床應用和對病人特殊的指導以及心理障礙患者危急情況的緊急處理等。力求集先進性、實用性、學術性、規(guī)范性于一身,方便讀者閱讀使用。
精神心理疾病診療基礎與進展 目錄
**節(jié) 精神障礙的概念與病因
第二節(jié) 精神障礙的分類與診斷原則
第三節(jié) 心理疾病是如何發(fā)生的
第四節(jié) 負性情緒是心理障礙的中心
第二章 精神疾病癥狀學
**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常見精神癥狀
第三節(jié) 常見精神障礙綜合征
第三章 常見心理障礙的診斷和處理要點
**節(jié) 常見腦器質性疾病伴發(fā)心理障礙的診斷和處理要點
第二節(jié) 常見軀體疾病伴發(fā)心理障礙的診斷和處理要點
第三節(jié) 常見心因性心理障礙的診斷和處理要點
第四章 抑郁障礙
**節(jié) 抑郁癥是怎樣產生的
第二節(jié) 治療前臨床評估
第三節(jié) 抑郁障礙的心理治療
第四節(jié) 抑郁障礙的藥物治療
第五節(jié) 產后抑郁癥的治療
第五章 雙相障礙
**節(jié) 雙相障礙簡史
第二節(jié) 雙相障礙的臨床概述
第三節(jié) 雙相障礙治療前評估
第四節(jié) 雙相障礙的治療
第六章 自殺與自傷
**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自殺的流行病學
第三節(jié) 自殺的原因與機制
第四節(jié) 自殺的預測與防治
第五節(jié) 自傷
第七章 強迫癥
**節(jié) 強迫癥狀分類概念的進展
第二節(jié) 強迫癥治療前的臨床評估
第三節(jié) 強迫癥的認知行為治療
第四節(jié) 強迫癥的藥物治療
第八章 兒童青少年期精神心理障礙與心理治療
**節(jié) 品行障礙
第二節(jié) 情緒障礙
第三節(jié) 行為障礙
第四節(jié) 幾種常用的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方法
第九章 老年人的心理障礙
**節(jié) 老年人的心理活動特點
第二節(jié)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障礙
第十章 心理疾病藥物治療的進展
**節(jié) 抗抑郁藥的藥理和臨床研究進展
第二節(jié) 心境穩(wěn)定劑的臨床應用
第三節(jié) 抗精神病藥的進展
第四節(jié) 抗焦慮藥與鎮(zhèn)靜催眠藥
第十一章 心理治療
**節(jié) 心理治療對象和形式
第二節(jié) 心理治療提供者應具備的條件
第三節(jié) 常用的個體心理治療方法
第十二章 心理障礙患者的危急情況的緊急處理
**節(jié) 心跳、呼吸驟停
第二節(jié) 噎食窒息
第三節(jié) 吞食異物
第四節(jié) 有機磷農藥中毒
參考文獻
精神心理疾病診療基礎與進展 節(jié)選
《精神心理疾病診治基礎與進展》: 三、情緒的心理學理論 (一)詹姆斯一蘭格理論 詹姆斯一蘭格理論是情緒理論中很著名的一個,由詹姆斯和蘭格同時提出。其所以著名是因為詹姆斯**個對情緒提出了科學定義,既推動了對情緒的實證研究,又引發(fā)了長達一百多年的爭議。詹姆斯說:“在對周圍存在現(xiàn)實知覺之后,軀體便發(fā)生一系列變化,我們對這些軀體變化的感受就是情緒。”這就是說,情緒是對軀體外周信息的認知反應,將情緒定義為一種明確的軀體表達,其理論核心是與外在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的內在的軀體變化引發(fā)了人們所體驗的情緒。他舉例說,當我們遇到可能的危險,如在我們前進的道路當中有一只熊坐著,對熊的兇猛評估本身并不能產生意識體驗的情緒狀態(tài),直到我們逃走前我們并不體驗害怕。這就是說,我們本能地逃走,然后我們的意識對動作和身體變化(如心跳與呼吸加快)進行解釋,好像逃走是害怕驅動似的。詹姆斯與蘭格提出了一種假說:感受狀態(tài),即對情緒的意識體驗,是在腦皮質接收了我們生理變化的信號之后出現(xiàn)的。先有某種生理變化,如血壓、心率及肌緊張的增加或降低,而后我們才有感受。詹姆斯寫道:“我們感到悲傷是因為我們哭泣,憤怒是因為我們攻擊,恐懼是因為我們顫抖,而不是因為悲傷引起哭泣,憤怒引起攻擊,恐懼引起顫抖。”按照這個觀點,情緒是對來自外周信息的認知反應。 現(xiàn)在有一些實驗證據(jù)對詹姆斯一蘭格理論的某些方面提供了支持。例如,客觀上能區(qū)分的不同情緒與特定自主神經(jīng)、內分泌和隨意運動反應的模式相關:悲傷會導致高心率,快樂則導致低心率,雖然氣憤和恐懼都會使心率加速,但氣憤會導致高的皮膚溫度,而恐懼則導致低的皮膚溫度;而且,脊髓受到嚴重意外損傷的患者由于缺失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反饋而情緒體驗的強度減弱。在臨床實踐上,這種理論提供了治療心理障礙的一種有用的策略:欲減輕患者負性情緒體驗的痛苦,就必須鼓勵患者改變其軀體狀態(tài)。如欲治療恐懼或焦慮,就要改變患者的逃跑行為,因為正是逃跑引起或加強了恐懼的體驗。 ‘ 不過,詹姆斯一蘭格理論不能解釋情緒行為的某些方面。例如,一個人的情緒可以在生理變化消退之后仍然持續(xù)地被喚起,假如生理反饋是唯一的控制因素,那么情緒不應當比生理變化持久;也不好解釋一個人在威脅已經(jīng)解除之后很長時間還會感到害怕。某些感受的到來比這些感受相關聯(lián)的身體狀態(tài)的變化要快得多,因此,情緒體驗除了是皮質對軀體外周變化信息的解釋以外,還可能有其他的神經(jīng)機制。有學者認為詹姆斯提出的情緒與感受假設是具有遠見卓識的,他認為情緒的本質就是身體狀態(tài)變化的總和,而感受某種情緒的本質就是對這些變化以及引發(fā)這一過程的心理表象的體驗。感受的基礎是同時由神經(jīng)化學物質所引發(fā)的認知過程的變化來完成的。他對詹姆斯理論的批評是,該理論沒有提及引發(fā)情緒的場景的心理評估過程,對情緒在認知以及行為中的作用幾乎只字未提。也許*大的挑戰(zhàn)是來自W.B.Cannon的研究,他指出人處于危險情境的時候出現(xiàn)“戰(zhàn)斗或逃避反應”,這種反應是由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交感神經(jīng)為中介的,并且不依賴于特定的情緒性刺激。他認為對情緒性刺激的生理反應是無差別地傳送到皮質的,沒有證據(jù)支持在情緒反應中內臟器官具有特定的反應模式。 (二)坎農一巴德理論 坎農和巴德對詹姆斯一蘭格理論提出了一系列質疑,例如,他們提到通過手術切斷內臟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實驗動物仍然會繼續(xù)存在情緒反應;而且內臟反應太慢了,不足以成為引發(fā)情緒的來源。坎農與巴德提出,兩個皮質下結構——下丘腦與丘腦,在介導情緒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包括調節(jié)情緒的外周信號和提供皮質情緒認知過程需要的信息。他們認為,一個情緒喚起的刺激同時產生兩種效應,通過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導致軀體上的喚起,并通過皮質得到情緒的主觀感受,兩者沒有因果關系。這個理論*重要的意義在于強調了情緒發(fā)生的神經(jīng)生理學基礎,引發(fā)了后來許多情緒的神經(jīng)生理學研究。 意識的情緒感受是在軀體變化后出現(xiàn)還是軀體變化在感受后出現(xiàn),這一問題爭論了很多年。日益增多的看法是,情緒或許是在杏仁核水平、下丘腦介導的外周水平和腦皮質介導的中樞水平之間動態(tài)的、不斷進行的相互作用的結果。 ……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