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佩恩先生 本書特色
我遇到一位名叫巴列霍的病人,他得了一種不停打嗝的怪病,醫生們都束手無策。我試圖用催眠術給他治病,卻遭人暗中阻撓。我被人跟蹤,又跟蹤了別人。與此同時,我又偶遇過去一起學催眠術的朋友,得知了我們共同朋友的自殺之謎。 記憶深處的噩夢對我緊追不舍,我正在慢慢失去同現實的聯系……
佩恩先生 內容簡介
皮埃爾·佩恩,以催眠為業。1938年的,他愛慕的女子雷諾夫人請他給秘魯詩人巴列霍看病。遭遇阻撓的佩恩并沒能真正給巴列霍治病,反而在威逼利誘之下,他又答應兩個陌生的西班牙人,有效忘記跟巴列霍有關的一切。自此怪事接連不斷發生,噩夢也糾纏著他,佩恩也開始陷入精神崩潰。恢復清醒的佩恩,發現一切都已太遲。
佩恩先生 目錄
佩恩先生
聲音的尾聲:大象之路
佩恩先生 節選
《佩恩先生》:
我立刻站到巴列霍身邊。巴列霍翻了一下身,張了張嘴,但是沒有說話。雷諾夫人用手捂住了嘴,仿佛要阻止自己喊出聲來。房間的寂靜仿佛充滿了孔洞。
我把手停在離床頭三十厘米的地方,開始等待。病人的瘦削面孔膽怯地展露在我面前,他臉上現出一切被關在醫院里一段時間之后的人所共有的那種古怪的恥辱表情。其余部分都顯得模糊不清;一縷縷的黑發,被睡衣遮蓋得不嚴的脖子,沒有汗漬的光潔的皮膚。在房間的安靜中,只聽到他的打嗝聲。我知道,我將永遠不能夠描繪出巴列霍的面孑L,至少無法描繪出在這次唯一的會面中我所看到的樣子;但是打嗝,那種呃逆的性質——它包裹著一切,只要稍微聽一下,或者說,你幾乎不需要真正去聽就會發現這一點——任何描繪都辦不到,同時又與任何描繪相符,就像一種能出聲的細胞外質或某種超現實主義發現。
我所說的“呃逆的性質”的特點之一,或許是,或在我看來是:這性質的根源來源于自身。我們都知道,打嗝是一種肌肉的收縮,是引起間斷且猛烈的呼吸的膈膜痙攣,它會引發一種間歇性的獨特聲響;然而,巴列霍的呃逆卻相反,它似乎掌握了全部自主權,不理會我的病人的肉體,仿佛不是我的病人忍受呃逆的痛苦,而是呃逆施加給他痛苦。這便是我所想的。
我在床邊待了兩個小時。幸好,只過了幾分鐘,那個穿長外套的人就走了。門關時發出的輕微聲音把迷失在憑空想象的小路上的我拉回來,我把注意力集中在疾病和重癥病人即巴列霍身上。我愉快地發現,和兩個女人及病人在一起,就像一個人獨處,但是在一種和諧的、輕松的、像哲人說的比鐘表快的孤獨中。
“他醒了。”雷諾夫人低聲說。
我望著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上,示意安靜,巴列霍在睡覺,幾乎一動不動,他的虛弱很明顯。巴列霍夫人站在她丈夫旁邊,在床頭的另一端,面對我。我對她打了個手勢,讓她躲開。當順從的巴列霍夫人回到床尾時,我發現雷諾夫人的面色突然變白了。巴列霍睜開眼睛,望著他妻子,結結巴巴地說了兩三個模糊不清的字。他在說胡話。然后閉上了眼睛,讓人覺得他睡得很平靜。我沒有動。我感到仿佛有一只微小的但是很重的蜘蛛在我那整個這段時間一直懸在空中的手背上爬。
走向門邊時,我感到極為疲倦,肩部疼痛得仿佛支出了過分多的體力,沒有興致說話。我想找個空曠的地方咳嗽,在那里不會打擾任何人,并想在夜晚臨近的時候一個人走路。
我堅信,我的病人一定能康復,我懷著這樣的希望,古怪地覺得我不僅和這兩個女人聯結在一起——她們正在從房間的不同角落望著我,而且和不知道這里所發生的事情的大多數巴黎居民聯結在一起。
巴列霍夫人疑感地望了望我。
“還有希望。”我走到門邊時平靜地說。
雷諾夫人站在窗前沒有動。她看向我(然而,她看到的并不是我),然后打開了百葉窗。
“還有希望。”我微微一笑,同時試圖在我朋友的表情中尋找某種東西,一個信號。
“再見,佩恩先生。”我在雷諾夫人的嘴上猜出了一種低語。
我明白,她是表示感謝,她要留下來和巴列霍夫人在一起。沒有別的。巴列霍的打嗝停止了;我是后來知道的,因為當時打嗝聲仍然在我的腦海里回蕩。我感到幸福,這很正常。
……
佩恩先生 作者簡介
羅貝托·波拉尼奧(Roberto Bolano,1953—2003)出生于智利,父親是卡車司機和業余拳擊手,母親在學校教授數學和統計學。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奧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卻遭到逮捕,差點被殺害。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推動了融合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以及街頭劇場的“現實以下主義”(Infrarealism)運動,意圖激發拉丁美洲年輕人對生活與文學的熱愛。1977年他前往歐洲,最后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結婚定居。2003年因為肝臟功能損壞,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羅那去世,年僅五十歲。
波拉尼奧四十歲才開始寫小說,作品數量卻十分驚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說、四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三部詩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偵探》在拉美文壇引起的轟動,不亞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獨》出版時的盛況。而其身后出版的《2666》更是引發歐美輿論壓倒性好評,均致以杰作、偉大、里程碑、天才等等贊譽。蘇珊·桑塔格、約翰·班維爾、科爾姆·托賓、斯蒂芬·金等眾多作家對波拉尼奧贊賞有加,更有評論認為此書的出版自此將作者帶至塞萬提斯、斯特恩、梅爾維爾、普魯斯特、穆齊爾與品欽的同一隊列。
- 主題:如實如假,似真似幻
第一次讀波拉尼奧作品,讀的如夢如幻。 《佩恩先生》字數并不多,版權頁標明為82千字,所以讀起來很快。然而,讀完之后卻有些迷茫。 正文的小說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主人公、催眠師佩恩先生1938年4月6日至10日的經歷。佩恩先生受雷諾夫人委托,參與詩人巴列霍治療。全書曖昧、模糊,一切發生的事如醫院的走廊一樣,成為一個不可解的迷宮,迷人而又含糊。主故事之外旁支斜出:格勒內勒夫人的孤獨,阿方斯兄弟的夢想,特澤夫的死,普勒默爾-博杜,黑衣人,一個又一個似乎沒有關聯,又似乎有關聯的故事,使得全書內容顯得豐富又可疑。 巴列霍到底是死于陰謀,還是正常死亡,撲朔迷離,不明不白;主人公的奔走辛勞,最終莫名所以。 雖然作者在書前《作者手記》中說:“我講述的一切,都是在現實中發生的:巴列霍的呃逆,軋死居里的那輛馬車,居里和催眠術的某些方面有密切關的最后一項工作或最后的某項工作,沒有好好為巴列霍看病的那些醫生。佩恩本人是真實存在的。”更在小說中《聲音的尾聲:大象之路》部分用9篇類似回憶文章證實書中人物的真實性。然而,無疑的,這仍然是一部小說,一部將虛構與真實雜糅在一起的小說,波拉尼奧有意使用真實的資料與虛構相交混,模糊事實與虛構。 在書中,波拉尼奧更是通過對佩恩的噩夢、醉后敘述、在外游蕩甚至流落街頭的敘述,讓故事講述進入一種迷離狀態,真假難辨,但又切合主人公的心理。這種敘述方式使得全書有一種疏離感、夢幻感,也似乎多了一層如詩般的色彩,增加了故事的迷人。 我不知道波拉尼奧的現實以下主義是什么,也不知道波拉尼奧在這部小說中要表達什么,但毫無疑問,波拉尼奧的這本小說非常迷人。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