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家國情懷:中國人的信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708967
- 條形碼:9787514708967 ; 978-7-5147-0896-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家國情懷:中國人的信仰 本書特色
《家國情懷:中國人的信仰》一書由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授劉哲昕編著。作者從家國情懷這一視角出發,通過主人公與兩名少數民族兒童、一名大學生志愿者以及一名外國志愿者的虛擬對話對話交織出兩條故事主線,一是對兩個孩子開展的家國情懷教育;二是對兩名志愿者提出的挑戰和質疑的回應。全場對話有交鋒,也有共識;有理性,也有感性。
家國情懷:中國人的信仰 內容簡介
本書由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授劉哲昕編著。作者從家國情懷這一視角出發, 通過主人公與兩名少數民族兒童、一名大學生志愿者以及一名外國志愿者的虛擬對話對話交織出兩條故事主線, 一是對兩個孩子開展的家國情懷教育 ; 二是對兩名志愿者提出的挑戰和質疑的回應。全場對話有交鋒, 也有共識 ; 有理性, 也有感性。
家國情懷:中國人的信仰家國情懷:中國人的信仰 前言
承蒙讀者們的厚愛,《我們為什么自信》一書于2018年4月出版后,獲得了廣泛好評。書中對8個“當代中國*重要、*難纏的問題”的回答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之后,出版社的編輯老師提出了一個建議:希望我將這本書*后3章的內容展開,專門寫一本《家國情懷:中國人的信仰》,必要的重復沒有關系,關鍵是家國情懷的命題具有時代意義,值得用一本書的格局來充分闡釋。
重復的命題要想寫出點新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直到有一天,我在無意中瞥見了書架上的《理想國》,心中忽然一動:為什么我不能像柏拉圖那樣,采用對話的方式來詮釋“家國情懷”這個命題呢?人到中年,自然是讀過幾本書的。倘若有人來問我,你*喜歡哪本書呢?相信我的答案一定是——《論語》和《理想國》。不無巧合的是,這兩本書都是采用的對話體。只不過,《論語》是箴言式的短對話,而《理想國》采用的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長對話。在我看來,對話的文體有助于讓真理越辯越明,特別適合用來辨析一些爭議性的命題。在那個群星閃耀的“軸心時代”,這種文體之所以會如此盛行,與孔子、蘇格拉底這些思想巨人“述而不作”的習慣大概是分不開的吧。我不知道后來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美麗的文體逐漸稀少乃至于絕跡,我只知道關于中國人的信仰問題從來都彌漫著各種各樣的疑惑和偏見。既然如此,為什么我們不可以效仿《理想國》,借助對話體的方式,對這個問題進行一次有效的澄清呢?
這就是這本《家國情懷:中國人的信仰》的由來。對話體的**次嘗試讓我寫作的心情變得生機盎然。開始動筆的時候,我正在冰天雪地的祖國*西邊境為柯爾克孜族護邊員開展義務巡講。于是那段時間里,我白天巡講,晚上寫作;回到老家過年,自然也是埋頭寫作,連除夕夜都不放過,也不知道得罪了多少親戚朋友。整個假期,我都沉浸在了這場時空交錯的虛擬對話之中,而對話的場景則被我不假思索地設定在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所在地——映秀,原因十分簡單:我對于“家國情懷”這一思想認識的升華,就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實現的。
記得2008年的時候,我正在寫一本專著《文明與法治——尋找一條通往未來的路》。我在尋找什么路呢?尋找中國的民主法治之路——我是學法律的。2008年5月11日,我寫完了全部的內容。然而,我并不滿足,還想再增寫一章——“精神”。因為我相信,如果一個民族沒有了靈魂,即便有再完備的制度,也不過是一具漂亮的空殼而已。因此,我決心從制度的領域出走,用自己的心和筆,剖析中國人的愛恨與情懷,呈現中華民族的心魄和靈魂。然而我沒有力氣寫下去,因為那是2008年,改革開放30周年的日子。經過30年市場經濟的利益分化,中國人的關系早已被金錢離間了。中國人還能夠團結嗎?我不敢相信。猶豫再三,我決定還是停筆休息一段時間。然而,我只休息了1天。第2天,就是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天崩地裂,汶川特大地震爆發。夢游10多天之后,我回到書桌前,含著熱淚,寫下了第六章——“精神”,其中**節的主題就是——“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所以說, “家國情懷”對于我的深刻觸動和影響,以及我對于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就是從5.12汶川特大地震開始的,我認為,正是這一場來自于地獄的酷火,讓中國人骨子里的那份信仰從此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從那以后,這場地震就成了我生命中永恒的烙印,而汶川也就這樣成了我精神上的故鄉。這10年來,我已經完全記不清自己究竟多少次回汶川了。唯一能夠肯定的是:每年的5.12紀念日,我一定在汶川,在映秀。那天下午,我一定會來到映秀小學,為孩子們頒發獎學金,為老師們頒發獎教金,然后跟孩子們說上一段心里話。我曾走遍汶川的山山水水,為每個鄉村的干部群眾巡回宣講“家國情懷”;我也曾在4.20蘆山地震爆發的當夜,孤身進入震中,尋找汶川民兵救援隊,與他們一起抗震救災;我還曾在7.10汶川特大山洪泥石流中,身負幾十斤救災物資,攀越懸崖絕壁,與死神且戰且走。在一次又一次的災難現場,我曾親眼看見整座山頭在眼前垮塌,將山村掩埋,將河流截斷;我也曾親眼看見我的戰友們為了保護群眾,被飛石擊中,被氣浪掀落,壯烈犧牲。這10年來,汶川于我,早已不是地理的名稱,而是生死的眷戀;家國情懷于我,早已不是概念的抽象,而是血肉的真實。因此,將這場關于家國情懷的虛擬對話設定在汶川映秀,乃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必然。
本書的基本脈絡是:己亥年正月初三,我帶著兩名少數民族的孩子來到映秀過春節,在映秀書院里邂逅了兩名志愿者,從而展開了一場關于中國人信仰問題的爐邊對話。兩名孩子一名是維吾爾族的,另一名是藏族的,名字也*具民族特色——古麗和卓瑪。兩名志愿者一名是大學生志愿者,代表著年輕一代對中國人信仰的迷茫;另一名是外國志愿者,代表著西方社會對中國人信仰的偏見。對話由兩條主線相互交織而成:一條主線是我對兩個孩子開展的家國情懷教育;另一條主線是我對兩名志愿者提出的挑戰和質疑的回應。全場對話有交鋒,也有共識;有理性,也有感性。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參與對話的這些人物都是虛構的,甚至包括了“我”。然而,每個虛構的人物都有其現實生活中的原型。這個原型,可能是一個真實的人,也可能是一個真實的群體。阿依古麗和求吉卓瑪是我在新疆、藏區乃至于云貴大山、內蒙草原長期結對助學的眾多孩子的美好縮影;而李勇則是曾經與我生死與共的汶川戰友們的典型代表。我曾為眾多的大學生乃至于中學生、小學生講解過家國情懷的內涵;也曾與許多外國人、港澳同胞乃至于基督徒就中國人的信仰問題進行過深入的對話,他們就是書中的小安和丹尼爾的現實原型。至于書中“我”的原型,自然便是我自己了。不過,**重要的是:可以負責任地說,對話中的每個故事,不管是歷史的,還是當下的,全部都是真實的。甚至,連絕大多數的問答都曾經在現實生活中真實地發生過。因此,這本書所做的,其實就是在用一條虛擬的脈絡,將所有曾經發生過的真實全部串聯起來。
這是我一生中**次采用對話體寫作,這種體驗是無與倫比的。對話的文體讓本書的寫作變得如此的簡單,因為我突然發現,人類的思維原來是口語的,而不是書面語的。沒錯,人類發明語言已經有幾十萬年的時間了,而發明文字不過區區5000多年,進化決定了人類的思維必然是跟語言而不是跟文字的關系更為密切,這大概正是《理想國》和《論語》這樣的作品能夠垂范至今的重要原因吧。然而,對話的文體也讓本書的寫作變得如此的艱難,因為寫著寫著,我就突然意識到,我控制不住這些虛構的人物了。他們擁有了自己的人格,要說他們該說的話,要問他們該問的事,我堵不住他們的嘴——他們活了。因此,待我蒙頭寫完全部文稿之后,自己都有點忐忑不安:這還算是一個理論讀本嗎?出版社能接受這樣的文稿嗎?所以,無論如何,感謝學習出版社的信任與厚愛,一次次地鼓勵我踏入全新的領地,一次次地容許我拓展理論的邊界。對話必然帶來探討,探討自然帶來發散。盡管初稿之后我們已多做刪改,然而對話體的本質屬性決定了這種探討與發散是在所難免的。為了作品本身的生命,我已竭力周全,剩下的,也只能交給讀者的睿智和包容了。
劉哲昕
2019年3月于上海浦東
家國情懷:中國人的信仰 目錄
家國情懷:中國人的信仰 作者簡介
劉哲昕,男,1973年出生于福建,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法律與人文綜合教研部主任,教授。2004年畢業于華東政法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多年來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研究,著有《文明與法治——尋找一條通往未來的路》、《精英與平民——中國人的民主生活》、《法治才是硬道理——從法治思維到命運共同體》等。2010年,被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干部學院優秀教師榮譽稱號。2017年,被中央宣傳部授予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