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上;▓@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46923
- 條形碼:9787505746923 ; 978-7-5057-4692-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本書特色
被蚊子叮咬后,畫個十字真的管用
章魚不僅可以用“腳”思考,而且還會“察言觀色”
曾被濫用的劇毒物質,受害者的遺骨竟能因此發光千年
我們禁止人吃人,是因為害怕一種怪病
……
這不科學?不,這都是真的!
42個說出來你可能的不信的趣味科學故事,不僅串起了一條科技發展簡史的主要脈絡,同時蘊藏了課堂上老師或深入講解、或一筆帶過、或從不曾涉及的海量知識點,不僅有科學發現,還能給你一套無限逼近世界真相的科學方法,喂飽你的求知欲,讓你做人群中閃閃發光的智者。被蚊子叮咬后,畫個十字真的管用
章魚不僅可以用“腳”思考,而且還會“察言觀色”
曾被濫用的劇毒物質,受害者的遺骨竟能因此發光千年
我們禁止人吃人,是因為害怕一種怪病
……
這不科學?不,這都是真的!
42個說出來你可能的不信的趣味科學故事,不僅串起了一條科技發展簡史的主要脈絡,同時蘊藏了課堂上老師或深入講解、或一筆帶過、或從不曾涉及的海量知識點,不僅有科學發現,還能給你一套無限逼近世界真相的科學方法,喂飽你的求知欲,讓你做人群中閃閃發光的智者。
這不是中規中矩的科普知識分享書,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故事集。小時候萌生的關于科學的異想天開,都可以在這本書里找到*機智、*幽默的科學答案!
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書,不僅有趣還十分有營養。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內容簡介
42個說出來你可能的不信的趣味科學故事,比科幻電影還精彩,讓人拿得起放不下。不僅串起了一條科技發展簡史的主要脈絡,同時蘊藏了課堂上老師或深入講解、或一筆帶過、或從不曾涉及的海量知識點,不僅有科學發現,還能給你一套無限逼近世界真相的科學方法。
這不是中規中矩的科普知識分享書,而是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故事集。小時候萌生的關于科學的異想天開,都可以在這本書里找到*機智、*幽默的科學答案!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書,不僅有趣還十分有營養。
我們和"SME科技故事"是同行,在內容上有過多次合作,因而對這家科學自媒體平臺非常熟悉,也經常閱讀他們的文章。我*的感受就是,SME很會講故事,能把科學史以及一些新發現的故事講得引人入勝,情節豐富而細膩。能講好科學故事的機構和作者并不多,我希望SME能給讀者帶來更多的好故事。
——《環球科學》執行主編 褚波
SME自媒體團隊,把科學家、科技發展背后鮮為人知的一面和嚴謹的科學思維,用一系列新穎有趣的故事娓娓道來,精彩紛呈,獲得了大量讀者的認可與稱贊,已成為文化、科普和傳播等領域的一顆新星。
——原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院長,廣州中創集團董事長 舒元
堅持做科普不易,堅持做有趣的科普更難。SME把向來以枯燥、深奧示人的科學知識包裝成輕松愉快的故事,讓人在不經意間就愛上看科普讀物,令人欣慰。
——微博知名科普博主 三思逍遙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目錄
第1章 這么神秘,那么荒誕
01 百慕大三角的彌天大謊
02 藐視人類“中心法則”的章魚
03 顏料,一部另類化工史
04 當大腦被寄生蟲支配
05 撓癢癢的進化論
06 第23個發明電燈的人
07 食人族與神秘病毒
08 千年法老的詛咒
09 啟蒙中國近代化學的一股神秘的東方力量
10 人體自燃,意外還是謀殺?
第2章 危險的實驗,驚人的發現
01 “醫學叛徒”的微生物預言
02 舊時代的奇葩同性戀治療法
03 在腦袋上開個洞?堪稱科學界*恐怖黑暗的真實故事
04 發光千年的骨頭
05 進化論的另一個發現者
06 病菌培養液的味道——一段實驗室“黑歷史”
07 量子力學之父普朗克的故事
08 玩出來的地理學“教科書”
09 史上*冤的艾滋病“零號病人”
10 當百年前的宗教遭遇科學斗士
第3章 改變文明進程的科學時刻
01 攻克人類歷史上*可怕的傳染病
02 密碼戰:人類智慧的巔峰對決
03 收割歐洲一代男青年的大殺器
04 海森堡之謎
05一個拯救了無數人生命的中國老人
06NASA背后的隱藏英雄
07 被當作生化武器使用的“不治之癥”
08 拯救阿波羅13號
09 不怕死的12人“試毒天團”
10 讓瘟疫現形的“細菌學之父”
11 毒氣彈始作俑者的悲慘一生
12 改變歷史的瘟疫
第4章 天才的大腦,美麗的心靈
01 只有20秒記憶的“職業病人”
02 天體物理學家與搖滾巨星
03 *后一個什么都知道的人
04 光榮入獄的偉大發明家
05 科學界的*強辯手
06 遲到50多年的諾貝爾獎
07 冥王星守護者
08 拯救了一個國家的小職員
09 一個純粹的數學家
10 保護千萬人的“瘋狂實驗”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節選
第1章
這么神秘,那么荒誕
曾經風靡中小學校園的各種“世界未解之謎”系列書籍,用尼斯湖水怪、麥田圓圈、金字塔與法老的詛咒、大腳怪、外星人與UFO、神農架野人、人體自燃等,引發了大家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這些事物,一個比一個神秘莫測,但又一個比一個言之鑿鑿,讓我們那時無處安置的好奇心得到了莫大的滿足。
百慕大三角的彌天大謊
其中*神秘的莫過于,吞噬無數飛機和船只的“百慕大三角”。傳說這片神秘海域屢次發生神秘莫測的失蹤、海難事件,震驚世界。無數途經這里的貨輪、軍艦、潛艇、飛機等,都離奇消失不見。有的甚至連殘骸、尸體都找不到,仿佛連人帶船人間蒸發了一般。某些案例更加玄乎,說是失蹤了幾十年的飛機、輪船又突然出現,而且上面的乘客還一點兒都沒變老。還有的說,飛過這片海域,駕駛員身上的表都像穿越了時空一樣,比其他地方慢了幾個小時。這些描述讓年少的我們,冒著被老師批評的危險,勢必要對這神秘現象一探究竟。
關于這個“死亡三角”,也有各種五花八門的理論和假說被提出,試圖支撐和解釋這些神秘的現象。例如“次聲波振動說”“海地水橋說”“天然氣水合物說”“金字塔磁場說”“磁偏角異常說”等等,它們各立門派,并嘗試自圓其說。如果覺得分析不夠深入,就把人們耳熟能詳的愛因斯坦搬出來,用相對論、四維空間、黑洞吞噬、平行世界等概念和理論再解讀一遍。再不濟,還可以“甩鍋”給外星人和別國政府,說消失是因為外星人把我們地球人綁架去做實驗,或是其他國家在海底搞什么秘密武器。
各種理論和假說雖然聽上去都不一樣,但*終還是會殊途同歸。因為它們的結尾都是同一個套路,“欲知后事,請看下回分解”,總是這樣吊著讀者的胃口,但就是講不出個所以然。其實歸根結底很簡單,因為這一切都是假的。
所謂的百慕大三角,是指北起百慕大群島,南到波多黎各島,西至美國佛羅里達州,三個地方圍成的三角地帶,三角的每個邊長約2000千米。然而,在真正的地理學上,并不存在什么“百慕大三角”這樣的劃分。給這片海域冠上魔鬼之名的,也不是什么科學家或政府機構,而是一群用筆說話的作家。這些人讓原本好好的一個旅游勝地,在“地攤文學”的以訛傳訛中,變成了人間的未解之謎。
愛德華·瓊斯(Edward Jones),就是首次提到“百慕大三角”的作家。1950年,他在美聯社的《邁阿密先驅報》中,**次提到在百慕大附近的飛機神秘失蹤事件,并把事故源頭引向了那片海域。這就是百慕大神秘現象中,*為人津津樂道的空難事故——美國海軍第19飛行中隊失蹤。
如果這第19飛行中隊在飛行過程中安全返航,那么關于“百慕大三角”的概念也不會被創造出來。那些關于百慕大的所有文章、書籍、電影、紀錄片也不復存在。所以,**次把第19飛行中隊失蹤與“百慕大”聯系到一起的瓊斯,也被稱為“百慕大三角”之父。
到了20世紀60年代,第19飛行中隊的失蹤在另一位作家文森特·蓋迪斯(Vincent Gaddis )的筆下,變得更加神秘和流行起來。1964年他給自己發表的文章取了一個非常引人入勝的標題——《死亡百慕大三角(The Deadly Bermuda Triangle)》,賺足了眼球。但他在文中沒有提供有效的數據,卻好像已經對此徹查了一樣,聲稱這個地區海難頻發,遠遠超過其他的海域。
在這之后的十幾年間,很多作家都沿襲蓋迪斯的思路開始自由“創作”;咎茁肪褪嵌嗤谕谶^去的海難事件,再加點個人解讀,*后把災難的帽子扣到“百慕大三角”頭上,這就又是一篇熱讀文章。
那么關于百慕大*關鍵的神秘現象,第19飛行中隊失蹤又是怎么被炮制出來的?
整個案件的大致經過是:
1945年12月5日下午2時,美國海軍第19飛行中隊的5架“復仇者”轟炸機(共14名飛行員)在隊長查爾斯·泰勒的帶領下,計劃從佛羅里達向東飛到巴哈馬群島,再折返基地,完成飛行訓練。然而他們剛飛出兩個小時后便迷失了方向,沒有按原計劃返回基地,反而向大西洋深處飛去。
*后,這五架轟炸機因燃料耗盡,悉數墜入海中。隨后美軍便派出了大量飛機和船艦進行救援搜索。但是結果卻更悲慘,不但沒有搜救成功,機上14名飛行員無一生還,其中一架PBM-5水上飛機還在救援任務中出事。
關于此事的官方調查結果,都認為隊長泰勒應該為這次事故負主要責任。泰勒雖然有近2000個小時的飛行經驗,但他并不是一位優秀的飛行員,性格固執,且以馬虎著稱!岸稹逼陂g,他就曾兩次在海上迷航不得不棄機跳傘。在這次飛行訓練中,泰勒居然還忘記帶基本的導航儀和手表。
基地在發現泰勒迷航后,就要求他把指揮權交給其他人。但剛愎自用的泰勒卻寧愿相信自己多年的飛行經驗,拒絕指揮中心的提議,繼續帶隊往錯的方向飛去。通信記錄中顯示,有至少兩位學生飛行員發覺泰勒的判斷有誤,并要求改變航向。但泰勒仍然一意孤行地帶著學生飛行員們飛向死亡的深淵。
在飛行途中,天氣狀況也開始越來越糟糕。所以隨后派出的救援飛機也因在惡劣天氣下進行搜救行動,危險系數大大增加。而救援飛機的墜毀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海軍基地的前飛行教練戴維·懷特說,統計已證實參加救援的PBM-5水上飛機,是歷史上頻繁出現油氣外泄,且常因小火花導致過爆炸的機型,所以這種飛機也一直被稱為“飛行中的油箱”。當時在該海域經過的游輪上的乘客表示,當晚就聽到了爆炸聲,還看到上空有閃光,海面上也拖著一條長長的油帶。
將事實連在一起看,其實第19飛行中隊和搜救飛機的悲劇只能歸為人為的事故,而不是什么超自然的事件。一個迷航的固執隊長,帶著沒有經驗的學生在惡劣天氣中飛行,遇難幾乎是無可避免的。
原本是官方定論的事情,但泰勒的親屬卻對這樣的調查結果極度不滿意,多次向美國海軍高層上訴。所以當局只能滿足泰勒親屬的要求,把原因歸咎于糟糕的天氣和“未知因素”。
也就是這個“未知因素”激起了陰謀論愛好者的翩翩聯想。在他們層層添油加醋和有意忽略事實后,*終成了一個交織著各種超自然力量的不解之謎。
在這之后,幾十年前的“獨眼巨人”號失蹤事件,也從沉睡的歷史中被人們挖出來重新解讀。1918年2月22日,滿載貨物的“獨眼巨人”號,由巴西薩爾瓦多啟航前往巴爾的摩(途經百慕大三角)。然而在航行中卻完全與外界失去聯系,不知所蹤。
起初美軍以為該船是被德軍擊沉,但是戰后并未在德軍檔案中發現記錄。所以,“獨眼巨人”號的失蹤也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在第19飛行中隊的事件火了之后,好事者也把“獨眼巨人”號的失蹤歸結于百慕大三角的神秘力量。然而,官方認為“獨眼巨人”號的失蹤,可以從它的兩艘姐妹艦中得到更科學的解釋。和“獨眼巨人”號構造幾乎一樣的“涅柔斯”號和“普路提斯”號,雖平安地度過了“一戰”歲月,但在“二戰”期間都因為結構缺陷紛紛沉沒。鑒于“獨眼巨人”號當時的嚴重超載,所以失事原因也漸趨明了。
…
而我們之所以能知曉關于百慕大三角的種種,都得歸功于小時候讀到的類似“解密百慕大三角”的系列書籍。這些書籍則源自另一位更有“想法”的作家伯利茲(Charles Berlitz)。他看準了商機,在1974年出版了《百慕大三角》(The Bermuda Triangle)一書,同時把“百慕大魔鬼三角”的概念廣泛傳播。這本書中不但搜集了許多官方或非官方消息,而且加入了各種對百慕大三角神秘現象的“合理”解讀和理論,讓原本不存在的“百慕大三角”,成了當時美國家喻戶曉的神秘地帶。
不過,在這本暢銷書大賣的第二年,另一本專門反駁伯利茲的辟謠書籍就誕生了。
拉里·庫什(Larry Kusche)搜集了“百慕大作家”們提到的五十多起事例的真相,出版了《百慕大三角之謎——已解》(The Bermuda Triangle Mystery-Solved)一書,詳細地介紹了每一起事故的調查結果。
拉里·庫什的碩士學位是圖書管理學,畢業后在亞利桑那州立圖書館工作,有較強的搜索與調查能力。此外,他還是一個有經驗的飛行員,他當過商業飛行員、飛行教練和飛行工程師等,累計飛行時間達到幾千小時。
為尋求真相,他查閱了美國空軍、海軍、海岸警衛隊、保險公司等的有關報告,事故發生時的報紙報道,甚至向有關人員進行信件、電話或當面訪問。*后他得出的結論也被美國海岸警衛隊等許多權威機構,認為是對百慕大三角現象的定論。
他的研究表明,在百慕大三角地區發生的飛機和船只的失事數量,與其他海域相比并不突出。其實這個問題用一個非常顯淺的事實就可以解釋,如果百慕大三角真的頻繁發生神秘的海難、空難,*害怕的應該是海洋保險公司。
但是海洋保險公司并不認為百慕大三角是個特別危險的海域,也并沒有收取比普通地區更高額的保險費用。
1975年,壟斷海洋保險的勞埃德保險公司聲明如下:
“根據勞埃德記錄,自1955年以來,在世界范圍內有428艘船只被報失蹤,而你們也許有興趣知道,我們的情報部門未能發現任何證據支持百慕大三角比其他地方有更多失蹤案的說法。美國海岸警衛隊有關大西洋事故的計算機記錄可以追溯到1958年,其結果也支持這個結論!
許多事故發生的時候,人們并不認為有神秘之處,但是在多年后通過再加工,就開始神秘起來了。更重要的是當時許多作家根本沒有自己做調查和研究,只是重寫了以前的文章,導致越來越偏離事實。有的作家為了文章效果,甚至虛構了許多事故的各種細節,還有一些明顯不是發生在該區域的也被當成是百慕大三角的事故。
然而,在庫什這本辟謠書出版后,前面寫《百慕大三角》一書的作者伯利茲又四處散播謠言,聲稱在百慕大海底發現一座金字塔。庫什立馬向伯利茲發出挑戰,要求伯利茲提供海底金字塔的證據,并跟他打賭一萬美金。結果在挑戰截止的前一周,伯利茲才出來宣布不愿接受庫什的挑戰,承認了自己只是信口開河。
就這樣,這出鬧劇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早已告一段落。然而,這百慕大三角之謎隨后卻跨過了大洋,在中國大地上愈演愈烈,至今未息。
說來諷刺,我們童年對科學的啟蒙讀本,竟來自這么一個欺世謠言!
藐視人類“中心法則”的章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影視作品中,外星人大多被設置成章魚的樣子?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被稱作《異形》前傳的電影《普羅米修斯》中,異形的原生體就像極了章魚,有八根腕足,中間還伸出一根駭人的口器。還有《異星覺醒》中“完虐”宇航員的卡爾文,《降臨》中靠噴墨交流和能預知未來的七肢桶外星人。
那么外星人為什么要被設計成“章魚”的形象呢?
有人提出章魚在水中活動有種太空的失重懸浮感,而且它們超大的腦袋和發達的四肢也更符合“達爾文外星人”的特點。
但是除了這些,*重要的還是章魚有著不尋常的高智商。由于章魚的各方面特點都有點匪夷所思,所以許多科學家也喜歡稱它們為“生活在地球的外星生物”。如果說海洋能進化出智慧生物,那么章魚*有可能就是這樣的物種。章魚也一直被譽為“海洋中的靈長類”。
章魚雖屬于無脊椎動物,但就其智商而言,可以說就是無脊椎動物中的“叛徒”(科學家一般認為脊椎動物比無脊椎動物聰明得多)。一只普通的田螺體內只有約1萬個神經細胞;龍蝦有大約10萬個;跳蛛也不超過60萬個。而蜜蜂和蟑螂等,外神經系統豐富度能排前幾的無脊椎動物,也僅有約100萬個神經細胞。所以同為無脊椎動物,章魚擁有5億個神經細胞,高下立判。除此之外,不少脊椎動物還比不過章魚呢。例如,章魚的神經細胞數量就遠超家鼠(8000萬)和大鼠(2億),幾乎與家貓差不多。
另外,神奇的章魚竟還擁有兩個記憶系統。其中一個是大腦記憶系統,另一個記憶系統則位于八根腕足,直接與吸盤相連。我們都知道,人類要想完成比較復雜的動作,得靠大腦控制具體的操作與步驟。但章魚就不一樣,它的八根腕足(俗稱觸手)內都有獨立的神經索。大腦只要對腕足下達一個抽象的命令,章魚的腕足就能自己“思考”,要哪些步驟才能完成任務。在這之后腕足就可以實行多線程同時作業,獨自感知環境,快速做出反應,根本不需要大腦給予具體的指令。
毫無疑問,章魚擁有極其復雜的神經系統,但我們并不能就此評判它們智商的高低。
因為即使在*有利的情況下,評估章魚的智力水平都是件十分棘手的事情。就像我們經常把會使用工具設為衡量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智力的標準。
但事實上這并不適用于章魚,因為它的奇異的身體本來就是一個工具。
例如它們根本不需要借助外物,就能用堅硬的齒舌將牡蠣的殼鉆開。之后,章魚便會從鉆開的孔向殼內注射某種毒素,迫使牡蠣打開,然后飽餐一頓。舉這個例子并不是為了說明章魚不會使用工具。因為它們用起工具來,還真的比誰都要厲害。
為了更方便地鉆開牡蠣,章魚會找來一塊大石頭墊在底下再開始操作。而當牡蠣被毒液逼得開口,章魚還會扔一塊石頭進去,防止牡蠣把兩片殼關上夾到自己。除此之外,懂得未雨綢繆的章魚,有時吃完牡蠣肉后,還會將殼保留起來,建房子用。它們習慣收集各種貝殼、蟹殼和石頭等,建起屬于自己的“章魚城堡”,保護自己柔軟的身體。
除了使用工具外,章魚還擁有近乎人類的記憶能力和學習能力。而學習能力的強弱恰恰是動物智力高低的一個重要表現。
科學家曾做過這么一個實驗:將一只剛從海里撈上來的新手章魚,放入一個結構復雜并裝有食物的玻璃盒子,但是它不知道怎么找到入口并拿到食物。它的隔壁則是一只久經沙場的老手章魚,它能夠找到盒子的入口,并從中獲取食物。新手章魚就趴在玻璃上暗中觀察老手章魚是怎么做的,在看到老手章魚的示范后,二話不說就立馬采用相同的方法,鉆進盒子飽餐一頓。
更讓人咋舌的是,章魚還是種會“察言觀色”的動物,能夠適應圈養有與人類交往的能力。一位叫Shelly Adamo的神經學家飼養的章魚,就特別喜歡對著陌生訪客噴水。但經常在它們周圍出現的熟人,卻不會受到如此粗魯的對待。2010年有人在水族館中做過一個實驗,一個“友善”的飼養員經常給它們喂食,而另一位“小氣”的飼養員則經常拿棍子騷擾它們。只要兩周,水族館中的所有章魚,都對這兩名飼養員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
除了會看人類的臉色,在海底生活的它們還有著高超的“偽裝”本領。在自然界中,可根據環境改變自己“外表”來躲避天敵或捕獲獵物的動物雖然有很多,但如果章魚是第二的話,還真的沒有哪個動物敢稱**。
而提到偽裝,想必大部分人**時間想起的是變色龍,它們能根據環境或多或少地改變體表顏色。然而,此變化不過是化學物質反應的結果,需要的時間略長。而章魚變色的指揮系統是它的眼睛和腦髓,這種通過神經系統控制的方式也更加高級,幾乎在瞬間即能完成。如果章魚的一側眼睛出了什么毛病,那么這一側就會固定為一種不變的顏色,而另一側還是可以隨時變色。
章魚的顏料儲存在皮膚*表層的數以千計的墨囊中,緊閉時看上去就像一個個小斑點。但受到環境刺激時,章魚就會將墨囊周圍的肌肉收縮,讓墨囊打開釋放顏料。這樣章魚就可以依據環境,控制墨囊按照不同的組合打開或閉合,形成不同的形狀,如帶狀、條狀或點狀等,并且顏色各異。
章魚軟軟的身體還有利于它們改變外形。例如印度尼西亞的擬態章魚,更是高手中的高手。海蛇、比目魚、海星、獅子魚、珊瑚、鰨魚等超過15種動物,它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有時候還能偽裝成海螺,伸出兩根腕足當腳逃之夭夭。更神奇的是,除了顏色和形狀,章魚還能根據自己要變形的物種,相應地改變皮膚的質地。通過控制特定部位的肌肉收縮,章魚可將光滑的表皮變得粗糙和尖銳。
例如海藻章魚(學名刺斷腕蛸,Abdopus aculeatus)就能在短時間內,形成一縷一縷的結構,隨著水流漂動常讓人誤以為是海藻。
如果你問章魚,你們是如何練就如此高超的偽裝術的?它們應該會回一句“還不是被逼的”。因為章魚沒有骨骼,在捕食者眼里它們完全就是一塊“行走中的肥肉”。海洋中的各種魚類,都對章魚虎視眈眈,甚至包括不同種屬的章魚之間,也存在著敵意。
毫無疑問,越是擅長偽裝自己,就越容易逃脫追捕和獲得食物。所以現在如此機智的章魚,也是經過漫長的自然選擇和進化,才坐牢了“偽裝大師”的名號。擁有模仿顏色、形態與皮膚質地三位一體的技能,章魚玩起COSPLAY來可以說是所向披靡。
如果這種能力放在人類身上,就和影視作品中看到的“突然改變表皮硬度抵擋攻擊”的超能力差不多。那么問題就來了,如此聰明強大的章魚怎么還沒組建軍隊,上演章魚的“星球崛起”呢?其實這些長著兩個腦袋、八根腕足的“外星人”,慘就慘在逃不過“做父母必死”的宿命。
本來章魚的壽命就只有短短3~5年,但無論何時,只要章魚一交配,就等于被判了死刑。章魚有八根腕足,其中一根被稱為交接腕(hectocoylus),這就是雄性章魚的生殖器(對不起那些喜歡吃章魚觸手的朋友)。交配時,章魚會將精包通過插入的方式,放入雌體的外套腔內。為了確保雌體受孕,雄性章魚還會將這根“性觸須”留在雌性章魚體內。而失去生殖器的雄性章魚,就會進入“賢者模式”,變得郁郁寡歡。不久后,行動遲緩、茶飯不思的雄性章魚,就一命嗚呼了。
另外,在產下數十萬枚章魚卵后,雌性章魚守護幼卵孵化的時間也至少需要半年。在這期間,雌性章魚也會因不進食,*終難逃一死。
很多時候,許多新生的小章魚從未見過自己的父母。所以它們也無法從父輩那里學習到有關的生存法則,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摸索。正是因為這種生理層面的缺陷,導致了章魚智力層面的不斷割裂。如果這種斷裂發生在靠傳承發展優勢和智慧的人類身上,我們或許還不一定比章魚聰明。所以才有人說:“如果章魚壽命不是只有幾年,它們可能還真的有興趣看看人類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或許未來有一天,外星人真的會攻陷地球,也會驚訝自己在地球怎么還有遠方表親。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作者簡介
SME
國內知名科普自媒體(SME科技故事),知乎大V(SME情報員)。SME分別代表Science “科學”、Medium“媒介”、Entrepreneurship“創新精神”。喜歡聊聊科學家,挖挖科學史,發掘科技背后的故事。以小而美、短而精的科學故事打動讀者,傳遞文化知識的溫度。
曾打造《百慕大三角永遠沒有謎》《清朝科學家發Nature》《論文被導師當眾撕毀,蟄伏50年,終被諾獎認可》《靠民工磨出來的芯片,騙取上億科研經費》《金正男5秒暴斃》《王者之病——痛風》等多篇爆款文章。
2016年度被網易新聞平臺評為“最有態度自媒體”;2017年度榮獲“廣州科普貢獻二等獎”,同年獲得今日頭條優質圖文“青云計劃”獎項;入選騰訊“2018年度最具影響力科學新媒體TOP10”,等等。
- >
史學評論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