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老北大講義-(全9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8760255
- 條形碼:9787538760255 ; 978-7-5387-6025-5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老北大講義-(全9冊) 本書特色
叢書簡介:
這套老北大講義一共九冊,收集了傅斯年、魯迅、孟森、馬衡、吳梅、張星烺、姚永樸等各個領域的大師經典著作,甚至是開山之作,涵蓋了文學、史學、藝術等多個學科,在現代學術和思想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對現代學術的發展具有啟迪意義,同時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單冊簡介:
《中國小說史略》是中國*部小說史專著,書中對從上古神話到清末譴責小說的中國歷代小說進行了精辟的論述,總結了中國小說的歷史發展和成就,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學術著作。就連胡適先生也給了它很高評價,說它“是一部開山的創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斷制也甚謹嚴”(胡適《白話文學史》);郭沫若先生更是將《中國小說史略》和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并譽為“中國文藝史研究上的雙璧”,認為二者所從事的,“不僅是拓荒的工作,前無古人,而且是權威的成就,一直領導著百萬的后學”。
叢書簡介:
這套老北大講義一共九冊,收集了傅斯年、魯迅、孟森、馬衡、吳梅、張星烺、姚永樸等各個領域的大師經典著作,甚至是開山之作,涵蓋了文學、史學、藝術等多個學科,在現代學術和思想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對現代學術的發展具有啟迪意義,同時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單冊簡介:
《中國小說史略》是中國*部小說史專著,書中對從上古神話到清末譴責小說的中國歷代小說進行了精辟的論述,總結了中國小說的歷史發展和成就,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學術著作。就連胡適先生也給了它很高評價,說它“是一部開山的創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斷制也甚謹嚴”(胡適《白話文學史》);郭沫若先生更是將《中國小說史略》和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并譽為“中國文藝史研究上的雙璧”,認為二者所從事的,“不僅是拓荒的工作,前無古人,而且是權威的成就,一直領導著百萬的后學”。
《明史講義》為明清史研究開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這本講義是根據他20世紀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稿編纂而成。全書分為二編:*編總論,主要介紹了明史在史學上的地位和明史體例;第二編分論,分為“開國”“靖難”“奪門”“議禮”“萬歷之荒怠”“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南明之顛沛”七章,對明朝各個時期的史實進行了高度概括,見識高遠、考證翔實、輪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
《詞學通論》全書九章,前五章論詞體、韻律、作法,后四章敘唐宋元明清之詞史和詞人,并對唐五代至明清代表性詞人的作品做出了精細的點評。無論是就入門者,還是研究者而言,本書均是不可多得的力作,極具研究價值。
《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本書是傅斯年在北大任教期間的講稿,雖未*終完成,但現存部分亦有許多真知灼見。該書系統地講解、分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家名篇,包括詩經、楚辭、詩、書、論語、五言詩等方面,是國學愛好者與研究者常備的一部資料文獻,其研究理論與方法在相關領域內仍具有深遠影響。傅斯年去世后,胡適撰文說他,是“人間一個*稀有的天才,是*能做學問的學人,同時又是*能辦事、*有組織才干的天生領袖人物,是*溫柔、*富于理智、*有條理的一個可愛可親的人。”
《史學方法導論》本書收錄了傅斯年先生有關史學研究的學術文章,從“中國及歐洲史學觀點之演講”“自然科學與史學之關系”“史料之整理方法”三個方面闡述其史學思想和治學方法,提出了“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原則。該書完全代表了傅斯年提出的“史學即是史料學”的命題,是這種治史原則的完整體現,影響巨大,人稱其開創了“史料學派”。對于史學研究者而言,本書亦是不可多得的寶貴研究材料,其中提出的研究方法和原則,對于史學研究領域具有深遠影響。
《中國金石學概論》本書由我國近代考古學先驅馬衡先生所著,是其任教北大時的講義。本書不僅探討了金石學的定義、范圍與歷史,同時也指出了金石學研究的方法與材料的搜集、保存、流傳等處置方法,堪稱全面的學科導論性文獻,具有統領學科的巨大價值,對于后續的金石學研究起到了引導作用,被譽為近代金石學的開山之作。郭沫若評其:“馬衡先生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前驅。他繼承了清代乾嘉學派的樸學傳統,而又銳意采用科學的方法,使中國金石博古之學趨于近代化。”
《清史講義》本書是孟森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稿,雖欠完整,但對清朝二百多年之政治、經濟、文化進行了全面的述評,史實詳盡,考訂了清先世源流、八旗制度原貌,并對清代從開國到國運由盛轉衰的過程和重要史實進行了縝密的論析,被史學界譽為我國近代清史學派的開山之作。本書主要分為“開國”“鞏固國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轉危為安”五章,對清朝前期二百年之政治、經濟、文化進行了全面的簡要敘述,為研習清史者之入門必讀書。
《歐化東漸史》本書是論及中西交流的重要學術著作,時間跨度從宋、元到20世紀30年代,范圍涉及政治、宗教、思想、經濟、文化、科學諸領域,深入剖析、解讀歐化帶來的各種影響,既沒有回避西方滲透、侵略給中國帶來的種種惡果,也沒有忽略西方人給中國社會各方面帶來的有益變化,是研究中西交流史的入門必讀著作,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然而,出于所處的時代以及作者思想觀念上的局限,原文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錯誤的認識,這是今天重讀此書需要注意的一點。
《文學研究法》本書是在舊學與新學交替之際,桐城派作家系統闡述桐城派文論的*專著,對桐城派文論做了新的整理和闡述。該書在體例上模仿《文心雕龍》,內容上強調文學和語言學的結合,強調文學風格存在于作品和創作主體之中,將桐城文論與時代接軌,開創中國傳統文論向現代文論轉向的先河。其文資料豐富、行文嚴密、文字雅潔,頗具桐城風采,對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和語言學極有參考價值,對文章學體系的構建做出了貢獻。
老北大講義-(全9冊) 內容簡介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大師經典歷久彌新 ◆影響中國幾代學人的經典力作 ◆傳承百年學術重鎮薪火與精華
老北大講義-(全9冊) 目錄
老北大講義-(全9冊)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家和思想家。1918 年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等。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五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眾多的讀者。
傅斯年(1896—1950),初字夢簪,字孟真,山東聊城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所所長、教育家,20世紀上半葉我國重要的學術領袖。
孟森(1869—1938),中國近代明清史學科的杰出奠基人之一。其有關明清兩代歷史的專題考證文章,在當時的學術界引起了極大轟動;著有《明史講義》《清史講義》《明元清系通紀》等。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家和思想家。1918 年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等。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五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眾多的讀者。
傅斯年(1896—1950),初字夢簪,字孟真,山東聊城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所所長、教育家,20世紀上半葉我國重要的學術領袖。
孟森(1869—1938),中國近代明清史學科的杰出奠基人之一。其有關明清兩代歷史的專題考證文章,在當時的學術界引起了極大轟動;著有《明史講義》《清史講義》《明元清系通紀》等。
姚永樸(1861—1939),字仲實,晚號蛻私老人,桐城派后期大師。他早年治詩、文,后專讀經,于注疏及宋元明清諸儒經說無不融會貫通,旁及諸史、音韻,自成一家。當時學者評價他說:“先生根底盤深,流露于詩文者,蔚為大觀,自成一家之言。而義法謹嚴之中,饒有淵懿沖淡之致,此為先生之所獨絕也。”
吳梅(1884—1939),字瞿安,別署癯安、逋飛等,近代戲曲理論家和教育家,詩詞曲作家,現代曲學的奠基人。
張星烺(1889—1951),著名歷史學家,在教育領域最大的貢獻是率先開設了“中西交通史”這門有創新意義的課程,引起了當時史學界的重視,其代表作為《中西交通史料匯編》。
馬衡(1881—1955),浙江鄞縣人,字叔平,我國著名的金石考古學家、書法篆刻家,對中國考古學由金石考證向田野發掘過渡有促進之功。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煙與鏡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