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白花公主:趙東升/家傳秘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6152757
- 條形碼:9787206152757 ; 978-7-206-15275-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白花公主:趙東升/家傳秘本 本書特色
在吉林省吉林是烏拉街滿族鎮內有一座土筑高臺,叫做“白花點將臺”,為女貞部落首領的女兒白花公主為抵御契丹國的進攻所逮。在敵兵壓境時,白花公主帥兵突圍,于是演繹出雄偉悲壯的一幕,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民傳頌。《白花公主/滿族口頭遺產傳統說部叢書》讀來耐人尋味,更讓人想深入細致的了解吉林省的歷史,也能夠更好的對前輩英雄豎起大拇指,真情實感,讓人身臨其境,很好的詮釋了臨危不亂,勇敢獻身的大無畏精神,這幸福生活是多么的得來不易啊!要讓世世代代來珍惜和守護,也希望大家對古人的付出有所觸動。
白花公主:趙東升/家傳秘本 內容簡介
在吉林省吉林市烏拉街滿族鎮內,有一座土筑高臺,人們稱為“白花點將臺”。相傳“點將臺”為幾百年前女真部族首領的女兒白花公主為抵御契丹國的進攻所建。在敵兵壓境時,白花公主率兵突圍,不幸被箭射中,連人帶馬躍入滾滾的松花江中,從而演繹出雄偉悲壯的一幕,千百年來為人民所傳頌。
白花公主:趙東升/家傳秘本 目錄
白花公主龍鳳劍
白花點將
白花點將臺
百花亭(唱詞)
附錄百花公主(殘篇)
后記
白花公主:趙東升/家傳秘本 節選
《白花公主/滿族口頭遺產傳統說部叢書》: 關于單祁國,上回書雖然講到了,可是講得簡單,好像說書人厚此薄彼,不公平,現補敘幾句。 單祁國是大遼朝契丹人的后裔,姓耶律,有眾數十萬,游牧于陶溫水和腦溫江一帶。契丹人的由來,實在是神奇得很。傳說在古時,有一騎白馬的男子,在土河和潢水的合流處,遇見一位神女乘青牛從天而降,相會于木葉山,結為夫妻,生了八個兒子,這就是契丹的始祖。八子分居八處,各自為部落,號稱八部。八部名稱,依次為祖皆利、一室活、實活、納尾、頻沒、內會雞、集解、奚咀。八部同源,后世卻相互攻戰,彼此兼并。經過若干年多少代,*后合并成奚人部落和契丹人部落。五代時,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奚人部落,建立了契丹帝國。三十年后,世宗耶律阮改號為遼。遼朝共九帝計二百一十八年,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所滅。 遼朝滅亡后,契丹人并不甘心,皇族耶律大石退人中亞,建立西遼,又延續了八十七年。散居各地的契丹人,遼皇族也沒間斷鬧事,可以說,按下葫蘆瓢起來。遼國遠支皇族耶律元規聯合散在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建立個契丹人的國家。他不敢公開打出遼朝旗號,又忌諱契丹舊稱,別出心裁,改稱單祁,即契丹音的倒念。單祁國人多勢眾,里邊有漢人,有蒙兀兒人。單祁王耶律元規以恢復遼朝為目的,他看準金朝南移之機,打算在北方大干一番事業。不料,意外地又憑空冒出一個敖都國。契丹人,女真人,是死活相拼的冤家對頭,如何能容得?這自然會產生矛盾,出現摩擦。 單祁國有雄兵十萬,戰將百員。領兵元帥也是大遼國的遠支皇族,名叫耶律留衍,前部先鋒唐古丘貝,還有一個行軍參謀,名叫江海駿。丘貝和江海駿都不是契丹人,丘貝是女真人,大金駙馬唐括辨的家族,唐括辨溝通完顏亮弒君助逆,唐括氏家族也上了逆黨的名單,丘貝因而被關進死牢。那時他還年紀小,又是無辜受到牽連。可是金朝法律嚴酷,滅族是很普遍的事。丘貝僥幸沒殺,只判了個終身監禁,投入死牢。他買通獄吏,夜間逃脫跑到單祁國效力,因他武藝好,又有輕功,并且還是大金國的囚犯,受到單祁王耶律元規的賞識,提拔重用,封他為先鋒官,丘貝也就死心塌地地效忠單祁王,竭誠盡力。江海駿是個漢人,祖籍中原,被金兵擄到北方,安置到混同江,打魚狩獵,從此變成了獵戶,那還是在他祖父時代。江海駿長大時,父母雙亡,他生得一表人才,又學會一身好武藝,他不甘心一輩子當獵戶,要出人頭地。他有一個妹妹還小,名叫江海云,江海駿拋下妹妹,只身一人西去單祁國,投到元帥耶律留衍帳下。留衍元帥看他武藝好,極力向單祁王保薦。單祁王耶律元規心高志大,有恢復大遼朝的雄心,多方網羅人才,他不論民族,唯才是用。他看中了江海駿,封他為將軍,又把一個王女許配他,招為駙馬,令他為行軍參謀。江海駿娶了單祁王的公主,身價倍增,雖然沒有撈到實權,在單祁國也算得上數一數二的人物,軍中稱為江駙馬。 幾年過去了,單祁王依靠元帥耶律留衍、先鋒唐古丘貝、參謀江海駿三員大將,東征西討,掃平強敵,兼并了周邊一些部落,單祁國勢力強大,在腦溫江、陶溫水一帶成了氣候。 敖都國明明是女真人的天下,是金朝的象征,它要是坐大,對單祁國是不利的。單祁王心想,只有滅亡敖都國,除去心腹大患,才能恢復大遼。他派元帥留衍率兵三千,戰將十員,進攻敖都國,結果被海郡王手下老將巴拉公打敗,從此屯兵境上,不敢再犯。之后,雙方派使協商,兩下和好,互不侵犯。單祁王送子到洪尼城,海郡王也送子去單祁國,雙方各自交換人質,刑牲為誓,踐土結盟,一場干戈,化作玉帛。這是為什么?因為他們都感到勢力不足,一時難以吃掉對方。暫時和解,不過是權宜之計,這就叫“麻稈打狼,兩頭害怕”,誰也摸不著誰的底。 常言說得好: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雙方和好僅僅一年,單祁王子便患了一場大病。洪尼城內外所有名醫都請到了,就是治不好王子的病。海郡王無奈,派使到單祁國,通報王子病情。單祁王知兒子病重,即派人接回,不想一路顛簸,病勢更加沉重,沒等回到單祁國的都城就斷氣兒了,大車拉回的是單祁王太子的尸體。單祁王傷心之余,暴跳如雷,覺得兒子病得突然,死得蹊蹺,懷疑海郡王有意加害。他想殺死海郡王的兒子,用人質抵命。元帥留衍認為不可,王子是否被害,目前沒有證據。當務之急是弄清王子死因,摸準敖都國的軍情,相機行事,對敖都國的人質,既不能放,也不能殺,用他要挾海郡王,讓他割讓土地,貢獻珍寶,待時機成熟,再一舉吞并敖都國,大事可成。 ……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