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真.情.理:兩宋繪畫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934002
- 條形碼:9787564934002 ; 978-7-5649-340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真.情.理:兩宋繪畫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本深入解析了兩宋繪畫內在精神本質、深層美學結構以及它們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內在聯系的藝術史論著。 以求真、情感表達、理學概念為結構,總括解釋與細讀兩宋繪畫美學與藝術精神。
真.情.理:兩宋繪畫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解析了兩宋繪畫內在精神本質、深層美學結構以及它們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內在聯系,以跨學科的視野與方法,勾連起中國美術史、美學史與思想目前一些聲氣相通的學術問題,對相關研究的推進具有重要意義。本書以點帶面,深入淺出,亦是一本旨在面向大眾推動中國古典文化傳續的普及讀物。
真.情.理:兩宋繪畫研究 目錄
緒 論
章 兩宋繪畫概述
第二章 兩宋院體、文人與禪畫的代表畫家及代表作品分析
第三章 兩宋真、情、理三境交叉遞進的繪畫美學框架
第四章 兩宋儒學對繪畫藝術發展的促進作用
第五章 莊禪互補—— 文人畫的美學核心結構
結 語
參考文獻
真.情.理:兩宋繪畫研究 節選
《真·情·理:兩宋繪畫研究》: 延續著北宋初期奠定的基本藝術格局,至真宗至英宗時期(998-1067),畫院中花鳥畫延續著黃筌一派“妙在賦色”的華麗舊風,并出現了趙昌、易元吉這種寫實派花鳥大家,二者雖與黃筌畫派風格相似,但更重寫生,更強調景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山水畫也繼續發展,出現了燕文貴、高克明這樣不重師古人,而重師自然的院體畫家,風格精雅巧密,符合皇家口味。院外則出現了師法李成,同時偏重師法自然的大畫家范寬、燕肅及許道寧。道釋人物畫出現了被譽為“宋之吳生”的武宗元。這些人推陳出新,把北宋追求“象真”的真境繪畫推向了高峰。 至神宗、哲宗時期(1067-1100),文人畫開始興起,以歐陽修、蘇軾為代表的一批文人,反對專以“形似”為尚的院畫體制,主張寫意抒情,不求形似。文人畫家以蘇軾的竹石題材和米芾的“米氏云山”為突出代表。在院體花鳥畫與文人畫理念的影響下,出現了崔白、吳元瑜。從崔白傳世的《寒雀圖》《蘆雁圖》等作品分析,其風格將工筆與寫意結合,在繼承院體畫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也明顯吸收了文人畫的繪畫理念和繪畫技法。此期山水畫方面的*高成就應以郭熙為代表。面對山水畫在追求繪畫式樣和外在形貌上已經難以超越前代諸家,以至于出現“齊魯之士惟摹營丘,關陜之士惟摹范寬”的停滯局面,郭熙結合自己的創作經驗,寫成了《林泉高致》一書,總結了全國各地的山巒特點,概括了山水畫創作中出現的各種毛病,提出了“高遠、深遠、平遠”的所謂“三遠”構圖法則和“可望、可游、可居”的審美標準,編撰了涉及位置經營、景物配置、筆墨技巧等方面的畫訣,可以說是對中國傳統山水畫進行的一次較為徹底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標志著宋代山水畫在理論和實踐上已趨于成熟。尤其是“可游、可居”“春山煙云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凈搖落人肅肅,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的提出,顯示出此期山水畫已有從外在形貌轉向創作主體內心感受的某種傾向。此期人物畫以文人畫家李公麟(1049-1106)為代表。李公麟的人物在刻畫人物神情上獨步當時,《宣和畫譜》評其所畫人物“動作態度,顰伸俯仰,大小美惡,與夫東南西北之人,才分點畫,尊卑貴賤,咸有區別”。在技法上李公麟同樣使用傳統的白描手法,但已呈現出明顯的文人色彩。與前期武宗元相比,雖然都在轉折處使用方筆,但武宗元與吳道子的“吳帶當風”風格更接近,筆勢飛動,線條奔放灑脫,落筆雄勁,而李公麟的白描筆勢不張揚,線條沉穩而內斂,樸素而簡潔,平淡而從容,具有北宋文人所推崇的簡古平淡、閑和嚴靜的內韻,對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此期禪畫家的代表人物為擅寫墨梅的仲仁。 徽欽二宗時期(1101-1127),宋徽宗提倡“神品”,注重形似,這種繪畫理念主導著此期的繪畫潮流。此期繪畫以院體為主流,以工筆寫實的真境繪畫為主,并在審美趣味上出現重視情境繪畫的“文院合流”現象。人物畫設色艷麗,精工細寫,以蘇漢臣、張擇端為代表;花鳥畫以宋徽宗為代表;山水畫以宋徽宗、韓拙、李唐為代表。此期出現了繼郭熙《林泉高致》之后又一重要山水畫論——韓拙的《山水純全集》。全書論述了山水、林木、人物等構景元素的表現原則和具體畫法,指出了山水創作的常見問題,提出了鑒賞繪畫的基本方法,同時在郭熙“三遠”基礎上又提出“闊遠、迷遠、幽遠”的構圖法則。該書在注重規矩法度方面體現了北宋繪畫尤其是宮廷繪畫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準則,但總體理論成就上并未突破郭熙的《林泉高致》。 南宋繪畫,氣象格局遠遜北宋,發展脈絡較為單一,風格也不像北宋那樣豐富多彩。繪畫形式以扇面為多,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飽嘗異族欺凌的民族逼仄心態。繪畫理論成就也很少,除了鄧椿的《畫繼》外,基本沒有值得稱道的系統理論著述。鄧椿的畫繼,除了重新將“逸品”置于“神品”之上外,也并無太突出的理論貢獻。南宋時期不論民間畫家還是畫院畫家,畫技多由師徒、父子相傳,因而南宋繪畫的創造性和多樣性也不如北宋,如山水畫基本由院體陣營的李唐系統主宰,文人畫家的人數和作品也很少,唯有禪畫在畫家數量和藝術成就上超過了北宋。 ……
真.情.理:兩宋繪畫研究 作者簡介
孔濤,1971 年生,山東曲阜人,孔子七十六代孫,山東大學09 屆專門史專業博士。研究方向:古代書畫藝術史,美術考古。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