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國經濟改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769744
- 條形碼:9787509769744 ; 978-7-5097-6974-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國經濟改革 本書特色
《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國經濟改革》試圖說明中國改革何以啟動,又何以能夠突破種種約束實現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并保持了經濟超預期的高增長。揭示中國改革的獨特路徑和經驗,包括體制內雙軌過渡與體制外市場發育的互動;理論突破、政策咨詢與高層決策的互動;對外部經驗的借鑒與選擇;決策層在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間動態的艱難的權衡等等。講述一個中國改革探路之役的故事。事實說明,中國改革路徑不是預先設計,但也不是純粹的“人類行為的意外結果”,它是中央放權、地方試驗與民間突破,實踐推動與政策引導的互動結果。
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國經濟改革 內容簡介
《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國經濟改革》把1978~1992年的經濟改革定義為“探路之役”。所謂探路,包含兩層意義:一是對改革目標的探索,一是對改革路徑的探索。從國際經驗看,社會主義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成功轉軌,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中國改革何以能夠突破種種約束,成功地越過市場化的臨界點,而且保持了經濟高增長?《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國經濟改革》作者通過對歷史進程的細致梳理,作出了自己的解釋。
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國經濟改革 目錄
**章 中國改革開放的緣起
一 “文化大革命”引發的歷史反思
二 改革的經濟動因
三 農村政策悄然轉向
四 擴大引進 為現代化尋找新方式
五 出國考察潮 來自外部的壓力和啟示
六 從國務院務虛會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第二章 從放權、讓利和松綁起步
一 對農民讓利與松綁
二 擴大企業自主權
三 中央與地方“分灶吃飯”
四 從擴權到以稅代利
五 國營企業的改組和聯合
六 城鎮集體(合作)個體(私人)經濟的恢復
第三章 國門是如何打開的
一 “大引進”遭遇瓶頸
二 22個引進項目上馬還是下馬
三 外商如何進入中國
四 經濟特區的決策與籌建
五 充滿挑戰和爭議的試驗
六 對外開放再起熱潮
第四章 農村改革率先突破
一 包產到戶在爭論中興起
二 政策是怎么被突破的
三 覆蓋全國的農村大變革
四 農村經濟超常增長的諸因素
五 農村改革釋放出市場能量
六 鄉鎮企業的蓬勃興起
第五章 商品經濟“**個重大突破
一 計劃與市場 *初模板及其討論
二 在中外交流中開拓思路
三 計劃取向與市場取向的爭論
四 改革理論探索未有止步
五 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理論上的重要突破
第六章 啟動城市改革
一價格雙軌制形成
二 取消統派購制度
三 城市綜合改革試點
四 遭遇總需求膨脹
五 四次省長會議
六 巴山輪會議 目標與過渡
七 “七五”計劃建議的新認識
第七章 改革的路徑選擇
一 整體推進還是局部試驗
二 “價、稅、財聯動”方案的設計
三 “價、稅、財聯動”方案為什么擱淺
四 從“軟著陸”到再度“起飛”
五 轉向全面承包制
六 股份制及其他試點
七 寬松環境是否可期
八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改革正名
第八章 從價格闖關到治理整頓
一 年初的方針 穩定經濟與沿海戰略
二 為什么轉向價格闖關
三 “闖關”受阻及其檢討
四 三年治理整頓 成就與代價
五 治理整頓期間的改革開放
第九章 “市場經濟”越過臨界點
一 姓“社”姓“資”的爭論
二 1991年 在激辯中醞釀突破
三 鄧小平南方談話
四 中共十四大的突破
五 市場化轉軌已過臨界點
第十章 從計劃到市場 突破如何成為可能
一 中國改革的歷史背景與起始條件
二 漸進式改革的路徑選擇
三 農村改革率先突破釋放出市場力量
四 開放推動了改革
五 地方政府的作用
六 開放的決策機制
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國經濟改革 節選
《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國經濟改革》: 75號文件雖然做了一些松動,但并不認為包產到戶或包干到戶是全國普遍適用的形式,希望把雙包到戶控制在占生產隊總數20010左右的范圍內,對于包產到戶的性質也沒有做明確的規定。此后,中央工作的著眼點放在如何穩住占50%~60%的中間社隊。對于這部分地區,中央特別推薦了“統一經營,聯產到勞”的生產責任制,認為這種形式“既保持了集體經濟統一經營的優勢,又吸收了包產到戶發揮個人積極性的好處”。而占生產隊25%左右的先進社隊,則適用于“專業承包,聯產計酬”的責任制。①多數地方領導者都在做著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解釋少數地區包產到戶的合法性,以穩定人心;另一方面是努力將包產到戶限定在這20%多的“貧困地區”,穩住占70%以上的一般地區! 1981年,各種形式的聯產承包制都有發展,但發展*快的是包產到戶。一是突破了原來只在邊遠山區和長期貧困落后地區實行的設想,幾乎不可阻擋地向更大范圍發展。二是包產到戶本身大部分又發展成為包干到戶,就是“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農民也沒有接受中央推薦的專業承包責任制,而是普遍采取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辦法。為了進一步解決不同地區農村的生產責任制問題,1981年1月l~8日,趙紫陽到鄂、豫、皖三省的宜昌、荊州(重災區)、南陽、開封和菏澤五個專區考察農村情況,杜潤生等隨行。一路聽到的都是好消息:農村情況比城市好,原來困難落后的地區尤其好。農民普遍要求,允許再搞三年包產到戶,他當即表示可以答應。他雖然沒有改變把包產到戶作為權宜之計的看法,但內心感到對這個問題要重新加以認識;氐奖本┖,他對國務院官員們說,群眾的呼聲要好好聽一聽。①他把這次的所見所聞告訴了鄧小平、胡耀邦等人,并以杜潤生的名義寫了一份《關于農村經濟政策問題的一些意見》。關于農民為什么要求包產到戶,杜潤生在給中央的報告中解釋說,除了能增產吃飽肚子外,包產到戶對農民的吸引力還有兩條:一是可以自己做主了,二是自由了。農民說:“過去愁著沒飯吃,現在愁著糧食沒處放,再不用出門要飯了。”“聯產聯住心,一年大翻身。紅薯換蒸饃,光棍娶老婆!彼麄冋f“20多年了,可熬到自己當家了”,F在“既有自由,又能使上勁”!皯驔]少看,集沒少趕,親戚沒少串,活沒少干,糧沒少收!雹1981年3月2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將杜潤生的報告轉發全國。中央領導人的考慮是:既要對各地實踐有所指導和規范,又要保持政策有較多彈性。中央辦公廳的批語,也只是要求各地“作為處理當前出現的一些農村經濟政策問題的參考”! ≮w紫陽總結沿途所見所聞,提出了全國三類不同地區可以采取三種不同的形式:好的地區實行“專業承包、聯產計酬”;中間狀態地區實行“統一經營、聯產到勞”;困難落后地區搞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然而在實踐中,這種“切三刀”的辦法也沒有阻擋住包產到戶向中心地區發展。只要不是硬性“糾偏”,與農民“頂!保r民的選擇總是一步到位——包產到戶和包干到戶。山西是一個起步較晚卻發展迅速的省份。1981年初,山西省委組織各級領導干部到農村做調查,了解民情民意。全省組織了1萬多名干部下鄉調查,寫出調查報告3000多份,省委常委平均下鄉58天。在機關爭論不休的問題,下鄉調查后很快達成了共識!
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國經濟改革 作者簡介
蕭冬連,中國當代史研究學者。曾長期任教于解放軍政治學院和國防大學,現為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當代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約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史、中國改革開放史。著有《崛起與徘徊:十年農村的回顧與前瞻》、《五十年國事紀要·外交卷》、《求索中國:文革前十年史》、《共和國年輪(1961)》、《歷史的轉軌:從撥亂反正到改革開放》、《篳路維艱:中國社會主義路徑的五次選擇》等。
- 主題:評探路之役
蕭教授這本探路之役也是之前他在香港講座(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改革開放和陳云與鄧小平二場講座的的擴寫)。書中前半部分關于改革在農村、城市如何展開,尤其是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從底層自發、到省一級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再到高層之間反復開會討論,特別是涉及到公有制這一根本問題,十分激烈。對于城市內的改革一是青年再就業,而是權責劃分,尤其是財政權和廠礦管理權,影響到今天。本人最喜歡的驚心動魄的還是關于開放,廣東、福建兩省如何開放,在哪開放,開放中走私與開放權責等等一系列問題,可謂是你死我活的斗爭。真的非常感謝那個時候那些具有戰略眼光的“畫圈人”,頂住壓力,堅定不移的走開放之路?赐耆珪鴮τ凇皥远ú灰频淖吒母镩_放道路”這句話理解是血淋淋的,也是實干出來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