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刃千眼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11457
- 條形碼:9787220111457 ; 978-7-220-11145-7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千刃千眼 本書特色
「希望我的舞臺能夠成為一個磁場,講述人們說不出的夢想。」
蜷川幸雄,一個壞脾氣的導演、一個叛逆的天才、一個孤獨而狂熱的逐夢人。
書名“千刃千眼”取自書中的“假如觀眾席里坐著一千名青年,他們手里就等于握著一千把利刃”這樣一句話。蜷川曾說,時至今日他已七十七歲,卻仍舊無法逃離這句詛咒。這本隨筆集,承載的正是他年輕時沸騰噴濺的決心與熱情。蜷川發自真心寫下的這些文字,也使得本書中所記載的每一個故事都充滿魅力,耐人尋味。
***
◎按時間順序梳理了蜷川戲劇生涯的開端與發展,從做演員時期的點滴到成為暢行世界的著名導演。
◎深度訪談多角度呈現蜷川的性情與戲劇理念,詳細講述了代表作《蜷川麥克白》的創作過程。
◎抒發了其對于商業戲劇的獨到見解,分享了在這一領域的奮斗歷程和心得體會,極具啟發意義。
◎記錄了與艾倫·里克曼、岡本健一等優秀演員的幕后合作故事,并闡述了“扔煙灰缸導演”標簽背后獨特的演員培養觀點。
◎舉著菜刀大吼大叫,自制報紙怒懟劇評人,率性的生活隨筆,用細膩敏銳的文筆,編織出另一個引人入勝的舞臺。
***
#蜷川語錄#
關于戲劇理念,他說:
“我想要打造出一個一切都被舞臺吞噬的戲劇世界。從路上的泥濘到天空,無一不包。”
“對處于生活中的人來說,戲劇的目的就是幫助他們忘記現在。”
關于導演的作用,他說:
“將背負著形形色色不同日常的觀眾帶進戲劇的時間,也就是進入非日常的時間和空間中,這就是導演的工作。”
“假如觀眾席里坐著一千名青年,他們手里就等于握著一千把利刃。我想,我得打造一個足以對抗千把利刃的舞臺。那就是我的使命。”
關于職業生涯,他說:
“我已經上了年紀,當導演也過了22 年,但還是持續地被戲劇這種病魔侵蝕。而這種病惡化的速度漸漸加快,一路奔馳倒數,直到終點。不過大家總笑著說:‘蜷川先生才不會有終點,等大家都死了,你還是會繼續做戲吧。’”
千刃千眼 內容簡介
本書是日本導演蜷川幸雄的回憶錄,由自傳性隨筆和表達戲劇理念的短篇文集組成。全書從他的戲劇生涯發端開始追溯,呈現了日本20世紀60年代小劇場運動的氛圍,與后來成為知名演員和劇作家的同僚們的過往點滴,以及轉型進入商業戲劇后所面臨的挑戰,并回憶了如何開啟世界各國的巡演之門。書中所涉話題包括為何起用明星、如何讓戲劇舞臺進入“非日常”的世界、如何培養演員等重要觀點。
蜷川幸雄的舞臺風格充滿激情,兼顧藝術性與商業性。在長達半世紀的導演生涯中,他執導了超過百部作品,將歌舞伎的表演形式運用于西方經典戲劇的演出中,形成了獨特的戲劇美學,并憑借對莎士比亞戲劇的深刻詮釋獲得國際聲譽,被稱為“世界的蜷川”。而他熾熱的文字也像戲劇作品一樣,直率犀利、不拘一格,從這里出發,同樣可以走進蜷川幸雄燃燒的藝術世界。
千刃千眼 目錄
從演員到導演(1955—1965) / 3
騷亂的新宿時代(1966—1973) / 21
千把利刃(1974—1983) / 39
憂郁的季節(1984—1989) / 57
第二章 戲劇這種病
深夜對談:何謂導演 / 77
破碎的鏡子 / 90
強風將息 / 94
一切都在舞臺上:與朝日劇評抗爭記 / 96
走進非日常空間的艱難和樂趣 / 109
《1991·等待》的集體創作法 / 115
總有一天要還以顏色 / 119
媒體的獵巫:請辭NHK 紅白歌唱大賽的理由 / 122
戲劇與我 / 124
演藝工作者的一體感 / 124
《云雀卡門》的夢想 / 125
令人贊嘆的喜劇人 / 127
《蜷川麥克白》和兩位少年 / 129
導演的孤獨:仰望飯店的天花板 / 130
被戲劇病魔持續侵襲 / 132
為了遇見新的自己 / 134
年輕工作人員給我的磨煉 / 135
《冬末探戈》:戲劇的文化交流 / 138
暢行世界的戲劇 / 141
我的宴會服裝 / 141
貪戀少年時的國家 / 143
年輕導演才氣縱橫的英國 / 144
倫敦的演員甄選 / 146
導演的新起點 / 148
飛天坐墊的必要 / 150
人生不能無戲 / 151
繼續丟煙灰缸 / 153
不為人知的老街劇場 / 155
以舞臺觀點看建筑:西本愿寺、飛云閣 / 157
第三章 千種眼神
溝通的訓練 / 163
令人懷念的甜美地獄 / 165
膽小的我 / 167
駒込車站的杜鵑 / 170
與音樂的深厚關系 / 172
與年輕人的共鳴 / 175
烙 印 / 175
銚子高中 / 176
成年人也很辛苦 / 178
培養有個性的演員 / 179
育兒是成人的學校 / 181
情欲的鮮紅花朵 / 184
彼岸花 / 184
山 茶 / 185
薔 薇 / 185
罌 粟 / 186
緋 櫻 / 186
時間的方盒 / 188
海外的邂逅 / 191
夢幻舞臺 / 193
戲劇教育論 / 196
與松田優作一致的演技論 / 196
高橋一也的表現力 / 197
對宇崎龍童的嫉妒 / 199
岡本健一的甄選 / 200
我的三個東京 / 203
三首安魂曲 / 205
花柳錦之輔 / 205
鹽島昭彥 / 206
太地喜和子 / 208
另一所學校 / 210
后 記
文庫版后記
千刃千眼 節選
自從我開始導戲,幾乎沒有一天不胃痛。我經常覺得好像有把鑷子從我身體內部不斷地抽拉著心窩,劇痛和惡心的感覺從沒停過。那天晚上在普拉卡路邊舉辦了公演慶功宴,沿路坐滿了希臘人,只要看見我們,他們無不停下用餐的手,站起來為我們鼓掌。不過胃越來越痛的我悄悄離開宴會會場,回到飯店一個人躺在床上。窗外的黑暗夜幕中浮現著被燈火點亮的帕特農神殿,這時我回想起大約一年半前,前往云雀之丘車站途中的那一幕。
“啊,蜷川先生,您也走這條路嗎?”
我挑了一條跟平常不一樣的路前往車站,走在兩旁建有木造公寓的狹窄巷弄中,突然有個聲音叫住我。我嚇了一跳,停下腳步。
仔細一看,一個背著幼兒的年輕女人正站在公寓前曬衣服。
那個女人笑著對我說:
“這孩子還小,我*近都沒機會去看戲,等他再大一點,我一定會再去看戲的。真不好意思,還請您繼續加油。”
后面那是她家嗎?老公寓的窗開著,電視開著,不過沒人在看,屏幕里不知是誰正在大聲說話。
在前往池袋的西武線電車中,我回想起那個年輕女人。那女人看的是我哪個時期的戲呢?是新宿時期的戲,還是我轉向商業戲劇后的戲呢?
過去曾經看過我戲的女人,現在已經結婚生子,她對我說對不起,孩子還小,沒辦法去看戲。只不過是這樣一件小事。
不過我心想,那女人的先生知不知道自己的太太等孩子大了之后還想去看戲呢?我擅自以為,女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心思,男人一定不懂。
狹窄的巷弄、待晾的衣物、沒人看的電視畫面,還有屏幕流放出的大音量,我覺得這些都象征了日常生活的重量,我心想,我的戲必須要體察到這些女人的心思。
或許那只是一個女人看到從前看過戲的導演偶然走過自己面前,打了聲招呼。但是在我的幻想中卻把這解讀成樋口一葉的世界,那女人必然是抱著千絲萬絮的心思,沉默地忍受她的日常生活。
在我心中某處,總認為自己必須埋頭努力證明給那些批評我舍棄小劇場走向商業戲劇的人看,我其實沒有任何改變,或許我自己并沒有明顯意識到這個想法,但它就像一顆潛伏的暗核,又像是藏在泥沼底下的淤泥,讓我超乎尋常地執著于倫理。
我覺得我的戲必須能說出人們說不出口的意念,我也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沉默不語的人。我開始喜歡佐佐木干郎在詩集里寫到的“默狂”,那段時期我在筆記本上經常涂寫著“默狂”
這兩個字。
后來,我決定匯集幾篇樋口一葉的作品,改編成《濁流》這出戲。
我想要做一出在月色明亮的夜里,女人們將深藏心里的意念,涌泄在狹窄巷弄中的戲。巨大的月亮前有一段長長的階梯,載著嬰兒的一輛嬰兒車咚咚地從樓梯上滑下來。這時音樂響起,巷弄兩旁貧窮雜院的窗戶開始像電影里的慢動作鏡頭一樣,出現貼身長衫、鏡臺、針線盒等女人的東西,然后飛到夜空中。
那情景看起來一定很像女人孤獨的靈魂在飛舞吧。我想,這或許可以還給那個邊晾衣服邊對我說“我看過你的戲”的女人一份人情。而我對自己有這種“還她人情”的想法也很驚訝。
在那之后,我開始尋找巷弄。我去過東京都內許多巷弄,佃島、品川、二之橋、上野、
淺草,試圖尋找心目中那條巷弄。但始終沒有找到。
一天,我從地鐵本鄉三丁目的車站出來,走在本鄉那一帶。那是11月的傍晚,我快走到鐙坂,正覺得筋疲力盡,心想今天大概也要無功而返了。爬上鐙坂往左邊一看,我發現一道裝了許多門牌的門,看起來好像江戶時代的雜院。我鼓起勇氣進了門里,走在這條右邊有石墻的狹窄道路,馬上就可以看到一條通往左邊的樓梯。那樓梯兩旁密密麻麻排了許多間雜院,下了樓梯,左邊是一口古井,一個男人正搖著繩子汲水。這就是我腦海中那個有樓梯的巷弄。一回頭,巷子正沐浴在11月的夕陽下,閃著金黃色的光輝。
我決定打造一個跟這條巷子一模一樣的舞臺。在那之后過了幾天,我搜集了許多樋口一葉的數據,在數據當中我發現自己誤打誤撞決定要拿來當舞臺布景的那處巷弄照片,照片下方寫著,那就是從前樋口一葉住過的地方。
我仿佛受到某種力量的牽引,去到那個有樓梯的巷弄,似乎像邂逅了自己的潛意識一樣,決定將那處巷弄作為我的舞臺。濁流》這出戲由朝倉攝先生替我打造了完美舞臺,戲快結束之前,雜院房間里突然出現了真的在播放當時節目的電視機,觀眾一頭霧水。但是對我來說,那臺電視機的存在極其自然。當那個背著孩子的年輕女人叫住我時,公寓里正開著一臺沒人
在看的電視機。無論如何,我都想重現那個情景。
從那時候起,我的作品漸漸有些改變。比方說在《濁流》中出現大批人潮的場面,演員們宛如在《近松心中物語》開場一景時一樣,表現得充滿活力,這時我對他們說:“不對不對,我要的演技是像幽魂那樣,一點腳步聲都不出。”我對自己模仿自己的導演手法,還有演員們事先預測我的導戲手法來表演都感到焦躁。我強烈地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全新的自己。
那年年底, 我跟經常演出我的戲的年輕演員, 組成了“GEKISHA 蜷川工作室”(GEKISHA NINAGAWA STUDIO),GEKISHA 這個字代表著劇社,也代表了激者。
我再次與年輕人一起創團,劇團的據點在江東區,那是一處利用廢棄染色工廠改建的劇場—“紅三劇場”。染色工廠“紅三”的人覺得“蜷川先生很努力”,所以將原本女員工的榻榻米房間改造成排練場。工廠董事亙理幸造先生等“紅三”的人真的都很善良,給缺乏資金的我們極大的支持。有時候會塞滿座紅包給我們,還會邀請我們參加搗年糕大會。現在紅三劇場已經成為瓦伊達、萊維奧(David Leveaux)還有阿克曼(Robert Allan Ackerman)等活躍于紐約和倫敦的世界級導演在日本*愛的劇場,但當時這里還是江東區森下町默默無名的劇場。
蜷川工作室的首次公演劇目是契訶夫的《三姊妹》。這出戲的設定是“幾個現代的年輕人在排練《三姊妹》”。坐在觀眾席的我,看到當天不好的部分便會打斷,重新排練,而觀眾就看著我們的排練過程。實際上,上演時真的會與當天排練過程有所重疊。跟年輕演員演戲久了,我開始覺得,過去認為一定要再與蟹江敬三和石橋蓮司共事的想法,根本是毫無根據的妄想,這種念頭漸漸離我遠去,也讓我覺得無比滑稽。
我希望把跟年輕人一起創作的小劇場公演、商業戲劇的公演,以及在海外公演這三件事,當成具有同等價值的工作。
千刃千眼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蜷川幸雄(1935—2016),出生于日本埼玉縣川口市,1969年以《真情滿溢的輕薄》崛起于前衛小劇場運動,1974年以《羅密歐與朱麗葉》進入商業戲劇領域。自此以后,作為日本代表性的戲劇導演,長期活躍于世界各國的戲劇舞臺上。著有《導演術》(合著,筑摩文庫)、《Note 1969—2001》(河出書房新社)等。
譯者簡介
詹慕如,譯有文學小說、社會人文作品等書籍百余冊,并從事同聲傳譯、交互傳譯及采訪撰稿等工作。
- >
自卑與超越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