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嶺南文化中的廣東音樂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3055977
- 條形碼:9787103055977 ; 978-7-103-0559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嶺南文化中的廣東音樂 本書特色
“廣東音樂”的歷程較短,定型較晚,因而在學術研究和歷史典籍方面資料匱缺。在“廣東音樂”初期,實踐多于理論,感性多于理性,僅有的一些歷史資料也就是少量樂譜出版物,且多是知識性、普及性內容。20世紀80年代前后,出現了一次研究“廣東音樂”的高潮,一批民族民間音樂工作者開始對“廣東音樂”的源流、技法、作品和代表性人物等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討,推出了一批有份量的研究成果。此書對“廣東音樂”進行了綜合資料整理和分析,在民族音樂學理論著作方面,是不可多得的一份寶貴資料。 此書對“廣東音樂”進行了綜合整理和分析,在民族音樂學理論研究方面,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嶺南文化中的廣東音樂 內容簡介
“廣東音樂”產生在嶺南,一個有著深厚民族民間音樂基礎的移民地區,它多方吸收了其他藝術門類的元素,經過漫長的社會發展歷程,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一個特色鮮明的地方樂種,它的形成是嶺南音樂文化歷史積淀的結果。 《嶺南文化中的“廣東音樂”》從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等視角,運用民族音樂學的方法,剖析“廣東音樂”的形成發展及成因,挖掘“廣東音樂”作為近代民族民間樂種所獨具的文化精神和藝術性格,從中窺視近代沿海地區音樂文化形成、發展、興盛的脈絡和嬗變軌跡,進而獲得規律性的認識。全文把“廣東音樂”劃分為5個階段,并分別稱之為:孕育期、生長期(硬弓時期)、成熟期(軟弓時期)、徘徊期和發展期。在每個時期,重點論述了“廣東音樂”的社會文化背景、樂器及組合、主要作品、代表人物、音樂風格特點,以及“廣東音樂”在順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滿足大眾審美需求上所進行的變革與創新。
嶺南文化中的廣東音樂 目錄
**節 “廣東音樂”綜述
第二節 “廣東音樂”研究的歷史及現狀
第三節 本書立意與研究方法
**章 “廣東音樂”孕育期(19世紀末葉以前)
**節 嶺南歷史社會人文背景簡述
第二節 孕育“廣東音樂”的搖籃
第三節 “廣東音樂”源流之我見
第四節 小結
第二章 “廣東音樂”生長期(硬弓時期,19世紀末葉至20世紀20年代初)
**節 社會文化背景
第二節 樂器及硬弓組合
第三節 代表作品及尋源
第四節 “廣東音樂”的啟蒙者和奠基人
第五節 藝術特點
第三章 “廣東音樂”成熟期(軟弓時期,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末)
**節 社會文化背景
第二節 樂器及軟弓組合
第三節 民間樂社及“私伙局”
第四節 代表作品及人物
第五節 藝術特點
第四章 “廣東音樂”徘徊期(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末)
**節 社會文化背景
第二節 樂隊組合及形式
第三節 “精神音樂”與“茶座音樂”
第四節 代表作品及人物
第五節 名家
第六節 藝術特點
第五章 “廣東音樂”發展期(20世紀40年代末至60年代中)
**節 文藝事業全面發展
第二節 **個“廣東音樂”專業團體及專業研究機構
第三節 中、小樂隊組合逐漸替代傳統小組奏
第四節 “廣東音樂”的流傳及影響
第五節 代表作品及人物
第六節 “廣東音樂”全面繁榮
第七節 “廣東音樂”作曲和演奏技術新突破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嶺南文化中的廣東音樂 作者簡介
陶誠,男,1964年3月生于安徽。1984年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獲學士學位,2003年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獲音樂學博士學位,1994-2000年任華南師范大學音樂系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2003-2009年任廣州市文化局局長、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2010-2014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現任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先后在《中國音樂教育》《人民音樂》《音樂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曾擔任《廣東省高中音樂欣賞教材》主編、《南國紅豆》雜志編委會主任、《馬思聰全集》出版組委會主任和中國音樂金鐘獎組委會(2003—2009)辦公室主任。主持國家、省部級音樂研究項目若干,曾組織實施廣州市文藝院閉改革工作和廣州系列重大文化設施建設項目,擔任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國家藝術基金等評委,和多部歌劇、舞劇、音樂會藝術指導或藝術總監。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