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因事而化 因時而進 因勢而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133846
- 條形碼:9787567133846 ; 978-7-5671-338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因事而化 因時而進 因勢而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 內容簡介
《因事而化 因時而進 因勢而 新》圍繞“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主題,主要探討了新時代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本質、規律、方法等,特別是在如何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方面以教學實踐為依據,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設與措施。
因事而化 因時而進 因勢而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 目錄
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平臺 切實在大學生中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 張遠新(1)
微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理念重構研究 徐世甫(12)
與時俱進、因材擇選: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應把握的兩條基本原則 張光紫 張森年(25)
共享發展語境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社會生態問題研究 徐俊峰 楚宏勇(36)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虛擬實踐教學的創新與實踐 劉會強(50)
新時代立德樹人視域中的“三重三輕”問題解決路徑芻議 王文臣(73)
上海近現代歷史文化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學探索 楊華(86)
“知—信—行”三位一體的法治理念教育模式研究——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實踐為基礎 劉旭光 施健 朱青葉(94)
略評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對中國大學生的多維價值滲透 宋德孝(109)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對本專業認知問題研究——以上海政法學院為個案的分析 梁瑩(1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問題及對策 陳曉燕(133)
發揮輔導員隊伍的作用: 高校工會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張光紫 陳婷(139)
關于互聯網和電子科技產品對大學生生活影響的調研報告——基于上海政法學院的調查 陳寶 楊慧文(148)
培養大學生節儉生活方式的意義和路徑探索 馬小峰(155)
關于流動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與分析 王杏娟(165)
當前我國網絡監督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施潔瓊 楚宏勇(172)
關于當代學生黨員學習“兩學一做”精神的調查報告 賈夢真(181)
新時期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問題及路徑 鄭景仁(187)
淺析當下基層公安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狀況 司孟琦(199)
從理論到實踐: 馬克思共享思想的當代發展 陳婷(206)
后記(214)
因事而化 因時而進 因勢而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 節選
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平臺 切實在大學生中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 【作者簡介】張遠新(1964—),男,上海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華東理工大學、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在大學生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是一項具有重大政治意義和戰略意義的任務與舉措。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他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狀態直接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與中華民族的復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與主陣地。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平臺,切實在大學生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對于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理論素質,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仰,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 在大學生中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政治和戰略任務(一) 在大學生中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是由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價值性及其在我國的指導地位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是100多年來世界歷史發展,特別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反復證明的科學真理,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和價值性,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價值性,首先在于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來解釋人類歷史的發展變化,把生產力看作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活躍、*革命、*根本的力量,科學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深刻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正確方向。其次在于它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理論都立足于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類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高的價值追求。再次在于它是開放的、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這是馬克思主義能夠始終反映時代和實踐要求,始終保持蓬勃生機和活力的根本原因。正因為此,中國共產黨自創立之日起即以馬克思主義為自己的思想武器,并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經受住了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侵襲和挑戰,取得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個又一個輝煌成果。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抗爭史,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創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斗史,已經說明,在中國只有馬克思主義,而沒有任何其他的主義或學說能夠解放中國、發展中國。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始終注重用馬克思主義及其理論成果武裝人民大眾,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當代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中國未來社會的重要生力軍,要把他們培養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合格接班人,就必須讓他們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認同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在意識形態領域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指導地位。唯其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實現。 (二)在大學生中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是由大學生對黨、國家乃至民族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決定的 胡錦濤曾指出: “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作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胡錦濤.邁向新世紀創造新業績——黨中央在共青團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祝詞[N].人民日報,19980620(1).青年,寄托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只有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包括本科生、專科生和研究生約有2000萬人。他們是青年一代中的精英,是國家、民族建設與發展的儲備力量,是國家未來各個領域的棟梁之材。他們的思想政治理論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高校政治理論課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質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在大學生中深入有效地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教學,特別是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對于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自覺認清肩負的歷史責任,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努力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顯得非常重要。這是培養社會主義可靠接班人,確保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的“希望工程”和“基礎工程”。 (三) 在大學生中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也是由當前國際國內復雜多變的形勢決定的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異常復雜。從國際看,世界格局正在發生激烈變動,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趨勢深入發展,綜合國力競爭更趨激烈,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國際敵對勢力對我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從來沒有放松,與我們爭奪青年一代的斗爭十分尖銳復雜,大學生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從國內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信息通信技術與互聯網的普及,大學生面臨著各種政治思想、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強烈沖擊,思想日趨活躍開放、復雜多樣,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明顯增強。這有利于大學生樹立自強意識、創新意識、成才意識、創業意識,同時也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感缺乏等問題,尤其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國內外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打著思想多元化,甚至是馬克思主義的旗號,干著反馬克思主義的勾當,其目的就是要顛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的主導地位,進而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因此,在大學生中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對于大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不動搖,正確認識當今世界錯綜復雜的形勢,把握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正確認識國情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客觀規律,堅定走科學發展道路的自覺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中的重要作用劉延東曾在全國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工作會議上,對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功能和職責進行了準確定位。她指出: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武裝大學生的重要職責,肩負著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職責,肩負著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我國國情和改革發展穩定現實問題的重要職責,肩負著促進大學生提高政治鑒別力和增強政治敏銳性的重要職責,肩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職責。在這五個重要職責中,“肩負著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武裝大學生的重要職責”是基礎性和根本性的職責,集中體現了我國意識形態的靈魂和主旨,完成好這一職責對于順利完成其他職責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武裝大學生,其前提和基礎就是要求在大學生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使大學生能夠很好地認同、接受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并自覺地運用其去認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在這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發揮著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具有特殊的責任和優勢。 本科階段開設的四門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都與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它們共同承載著在大學生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任務。 具體地講: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原理基礎,為大學生接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打牢經典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流”,“源”是“流”的基礎和前提,“流”是“源”的創新和發展,無“源”則無“流”,“流”來自“源”,要講清“流”必須先講清“源”。事實上,也只有講清“本”與“源”,才能說明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究竟繼承了什么,發展了什么,才能說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特色何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能幫助大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從而為在大學生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打牢經典理論基礎。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歷史基礎,為大學生接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打牢史學基礎。中國近現代史中包括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怎樣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歷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是中國近現代史發展得出的結論之一,“史”是“論”的基礎和前提,“論”是“史”的結論和概括,無“史”則無“論”,“論”來自“史”,要講清“論”必須先講清“史”。事實上,也只有講清“史”,才能說明我國、我黨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必然性和客觀性,說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必然性與客觀性,進而說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重要性。“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不僅能幫助大學生了解中國近代以來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而且能讓他們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從而為在大學生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打牢歷史基礎。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功能基礎,直接為大學生綜合性地應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其他多種相關學科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服務。該課程具有兩大特點: 其一,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應用性,能綜合地運用其他三門課提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其他多種相關學科的知識,對大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方面遇到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創造性地作出科學的、有說服力的回答和闡釋;其二,具有很強的規范性和實踐性,在培育和養成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方面,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知和行的統一,在傳授法律知識和道德知識的同時,更重視實踐和行為,更重視“規范”向實踐的轉化本刊記者.《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編寫的有關問題: 訪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召集人)羅國杰教授[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6).。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能夠緊密貼近大學生的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素質,增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制觀念,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價值和功能在培養人方面落到實處。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課程,直接承擔著在大學生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重大任務。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在這個歷史過程中,產生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在這兩大理論成果的指導下,中國才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民族復興的路上實現了巨大的歷史性的跨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也是在大學生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核心與重點內容。“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承載著這一重要使命。這門課程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作為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統一整體來把握,全面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如何解決了近代以來我國面臨的兩大歷史性任務,適應時代和歷史的發展,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大力進行理論創新,使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進而不斷推進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發展。這門課程能幫助大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系統掌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原理,進而堅定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
因事而化 因時而進 因勢而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 作者簡介
徐世甫,上海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等。主持課題20余項,發表論文50余篇。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虎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