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古城拾遺 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9663425
- 條形碼:9787539663425 ; 978-7-5396-6342-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城拾遺 精裝 本書特色
李善雨著的這本《古城拾遺》概述了舊縣古鎮的歷史,古鎮風情,民俗與規矩,族規、家規、文化、傳統等。書中的傳說故事和舊縣的名優小吃等,寫得有聲有色,有趣有味,不但彌補了舊縣史志的短板,也豐富、充實了舊縣歷史章篇。可以說上至古稀老人,下至青少年,閱后都會受益匪淺。
古城拾遺 精裝 內容簡介
《古城拾遺》旨在認識和研究舊縣的鎮情、地情,記述歷史發展規律和成敗得失。李善雨先生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為準繩,實事求是地記述家鄉舊縣的自然、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人文、風土等方面的歷史縱橫,系統地反映了舊縣面貌,堪為一部地方的百科全書。
古城拾遺 精裝 目錄
序(唐永利)
片言(崔波)
**章 史海擷珍
**節 古城
悠久的歷史
古名“轄口
“轄口縣”的由來
古城變遷
第二節 社會百態
商業
手工業
文化藝術
一些特殊職業者
農作物
人的衣著打扮
農用工具和交通工具
洋貨
第三節 史跡珍存
天災人禍
日寇罪行
抗稅暴動
劉鄧大軍夜渡舊縣沙潁河
革命史與解放
第二章 古鎮風情
**節 舊縣的樹
第二節 沙河岸邊的碼頭
第三節 沙河逮魚
第四節 求雨往事
第五節 磨行街的鍛磨聲
第六節 舊縣沙河灣的排(造)船
第七節 度量衡和算盤
第三章 民俗民風
**節 婚慶禮俗
第二節 喪葬禮俗
第三節 集風
第四章 家規族規
**節 家訓、家教、家法
第二節 族(家)譜、族規、族權
第三節 我家的家規家風
第五章 節慶習俗
**節 臘月習俗
第二節 元旦(春節)
第三節 元宵節
第四節 龍抬頭
第五節 清明節
第六節 端午節
第七節 六月六
第八節 七夕節
第九節 中元節
第十節 中秋節
第十一節 重陽節
第十二節 下元節
第六章 廟會風俗
**節 趕廟會
第二節 聽唱對臺戲
第三節 對嗩吶
第四節 看跑馬上刀山
第五節 曲藝小品
第六節 特色玩具
第七節 牲口行
第八節 古會上的吃喝
第七章 傳說故事
朱小店的金種
花玉皇廟寶燈
千年烏桕樹
東岳廟的故事
瘋狗
舊縣三官廟
黃老善
曹覺打舅,公事公辦
泥瓦匠的“絕招
單方也能治大病
請客
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
陰溝里面翻了船
仁義“光棍”陳佩頭
第八章 名優特產
**節 地方特產
泰和貢椿
第二節 名優小吃
舊縣麻糊
韓家驢肉
翟家粽子
楊家蒸肉
閃家油鍋盔饃
韓偉板面
羊肉湯泡烙饃
杜家的麻花
胸骨牛肉湯
牛尾牛肉湯
農家紅燒肉
李剛羊肉煲
許家丸子(湯)
胡辣湯
馬家包子
壯饃
回民粉雞
油蛤螞
焦酥棗和烤白果
黃燜魚
糖瓜和麻糖
五香咸牛肉
枕頭饃
高莊蒸饃
油旋旋饃
熏牛肉
成羊肉
羊雜碎
板雞
燒雞
麻蝦、焦魚、蓮花豆
綿蠶豆和焦花生
含漿豆腐
涼粉
鴨煲
硬面卷子饃
后語
古城拾遺 精裝 節選
《古城拾遺》: 泰和縣城時期,城池是四門四關(即東門東關、北門北關、西門西關、南門南關),后因沙潁河河水泛濫和河身拓寬,大南門和南關陸續塌陷,后開建小南門、小南關,人們習慣稱五門五關。后來,還只有四門四關(即東門東關、北門北關、西門西關、小南門小南關)。 古代建城池講究風水,相傳舊縣的風水是風口西北,水口東南,即風從西北進,水從東南出。城池原設五關五門,又建有五座廟。東門有火神廟,建于明朝。北關外建有奶奶廟(娘娘廟)。西關外有三官廟(道教),建于清代,后系李氏家廟。南關有龍王廟,始建不詳。小東關外有東岳廟! |岳廟規模很大,有山門(廟門)、廂房、大殿房屋百余間,僧侶近百人,廟地幾百畝。東岳廟香火興旺,廟內還設有閻王殿。栩栩如生的小鬼小判,對生前打公罵婆、不孝敬父母的兒女和媳婦,下油鍋,過奈河橋等,并暗設機關(暗器),進門一不小心動著機關,將被繩索套頭,特別陰森可怕。以前老人經常警示人說:一人不進廟,怕觸動機關;二人不觀井,怕被人推入井中殺害。東岳王為銅像,內藏金心! ≡邶埻鯊R東南角有。ɑǎ┯窕蕪R,后塌河中。東門外有小關帝廟,鎮西北角有大玉皇廟,建于明代,廟院內有一人合抱粗的松柏。海子沿街有小鐵佛寺。舊縣河南岸王灣的奶奶廟,建期不詳! ∨f縣古稱五門五關十大廟,實際有十一座廟:龍王廟、花玉皇廟、關帝廟、東岳廟、火神廟、小關帝廟、奶奶廟、玉皇廟、鐵佛寺、三官廟、王灣奶奶廟。全年有四大廟會,分別是正月二十二東岳廟,三月三沙河南岸王灣奶奶廟會,三月二十八關帝廟會,十月二十二東岳廟會。除王灣奶奶廟會外,由于東岳廟、關帝廟的消失,逢會時,人們都到白果樹燒香祭神,統稱白果樹會。龍王廟對岸還有山陜會館。北關內有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建的清真寺,已成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保存完好;鹕駨R街南頭建有朱氏祠堂,后花園內有一“同善社”。 傳說轄口是一塊風水寶地,系龍頭鳳尾之象,龍頭就在龍王廟后(即原先的大街口處),鳳尾在西關外三官廟前,龍頭吸東海水,鳳尾搖擺昆侖山。它的風水之處在龍頭與鳳尾,即龍王廟到三官廟,中間是順河街,地程相懸近丈高。別的地方都是西高東低,唯有舊縣這段東高西低,只有一里之遙,就懸殊丈余。另外此地北有鳳凰臺(即后有山),南有沙河(即前有水),古人講它是塊風水寶地! 1933年農歷六月二十三日土匪火燒舊縣集后,由李正坤當“寨長”,重建城墻、城樓和護城河(也叫寨海子)。并在城墻的西北角北城墻、東北角及朱祠堂后建四座炮樓,炮樓高達20余米,二層磚木結構,四方形,可容納二十余人。城門樓石基磚墻,高10余米,寬7余米,拱形,外有吊橋,兩扇大木門。升起吊橋關住大門,行人難入。城門樓和炮樓都設有大炮(本地叫火沖子,是一個1米多長,直徑約40厘米,生鐵鑄成的圓筒,里邊裝有火藥及鐵渣等,能射到20米以外,有一定的殺傷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都還存在)。東、北、西護城河寬50多米,水深2米多,南邊靠沙河,繞舊縣城墻四邊而建。古城威武雄壯! 」懦莾扔袞|大街、中大街(順河街)及北大街(后叫碗店街),形成丁字形街道。這兩條主干道都是青石條鋪路,從東大街向東南“小東關”是條七十二座磨盤街,有七十二盤紅石磨坯子鋪成,是通往白果樹及縣城的必經之路,火神廟向南,到沙河邊是火神廟街,后南頭又叫磨行街。碗店街東有金家后坑,西邊有后花園坑。那是按風水“有水則靈”的學說而建,為古鎮的“腎水”,求靈氣之旺。兩坑以前都有水,清澈見底,每逢夏秋季,真是荷花滿塘,菱角滿坑,魚兒暢游,鳥語花香,風景怡人,一派興旺之景象。舊縣城外有小東關街、東門外街、北門外街、沿海子崖街和新街,從東大街、中大街到西大街直延伸到翟灣,號稱舊縣三里地的長街。順河中街與北街在柵欄門匯合處形成丁字形街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順河中街設偽鎮公所,向西路北有朱家胡同、花園小路和李家胡同,是后花園人通往順河大街的通道! 」排f縣鎮是兵家必爭之地。行軍走洼大路只見狼煙不見人馬,是軍事家根須所建,歷史悠久,修建具體時間無法考證。早在1140年順昌知府陳規與東京副留守劉鑄重創金兀術精銳勁旅,史稱順昌大捷。金兀術被趕到沙河以北,與宋軍相持數十年! 1947年,劉鄧大軍經舊縣渡沙河、過淮河,千里挺進大別山。 ……
古城拾遺 精裝 作者簡介
李善雨,1941年生,中共黨員,太和縣舊縣鎮老順河街人。少年讀書。于1961年畢業于太和縣水利學校。后先后工作于太和縣水利局、園藝場等單位。1988年,在太和縣政府開辦的薄荷油經銷公司任業務經理;1990年,任太和縣農藥廠廠長兼安徽農化新技術研究所副所長;1996年,太和縣農藥廠改制,任董事會董事長兼工會主席,兼任與安徽農業大學聯辦的合肥新農化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經理(法人)。2000年返回太和縣農藥廠工作至退休。曾擔任太和縣商會副會長、太和縣供銷員協會副會長等職務。2012年任舊縣鎮書畫院常務副院長、法人代表。 工作期間,多次獲得中共太和縣委、縣政府,阜陽行署,安徽省經濟委員會,安徽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及安徽省鄉鎮企業局等各級單位的表彰與獎勵。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