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我們內心的沖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2068783
- 條形碼:9787502068783 ; 978-7-5020-687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們內心的沖突 內容簡介
你是真的喜歡某人,還是覺得應該喜歡他就自以為喜歡上了他? 看到親人離世,你是真的感到悲傷,抑或只是習慣性地表達哀悼? 你是真的希望成為某種人,還是僅僅因為這種人受人尊敬且收入豐厚? …… 本書指出,由于深受生活環境的影響,我們總是與我們想成為的人背道而馳,于是產生了這些足以主宰我們人生的內心沖突。為了解決這些沖突,我們不但自欺欺人地虛構了各種“理想化意象”,通過“外化”把責任推給他人,還基于不同的性格傾向發展出一系列各不相同的防御策略:順從型選擇了親近他人、對抗型選擇了抗拒他人、疏離型選擇了疏遠他人。但這些策略更像是精致的代償與逃避,不但沒有消除沖突,反而使我們深感恐懼、焦慮和絕望,無法真誠地投入任何關系或者工作中,覺得一切已經定型,再也不會有所好轉,在糟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作為新弗洛伊德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卡倫霍妮相信,人都有成長的愿望,會一直愿意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因此,她認為,只要改變了產生沖突的條件,就能真正解決它們。本書指出了我們在被內心沖突困擾時遇到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沖突的切實方法,讓我們學會處置內心的孤獨、瘋狂、迷失和熱愛,收獲內心的完整、成熟和安寧,重建人生自信,更加勇敢而健康地活下去。
我們內心的沖突 目錄
前 言_1
序 言_1
第 一 章 強烈的神經癥沖突_1
第 二 章 基本沖突_13
第 三 章 親近他人_29
第 四 章 抗拒他人_47
第 五 章 遠離他人_59
第 六 章 理想化意象_85
第 七 章 外化作用_105
第 八 章 和諧假象_123
第 九 章 恐懼感_135
第 十 章 人格分裂_147
第十一章 絕望感_173
第十二章 虐待狂傾向_185
結 語 解決沖突_209
我們內心的沖突 節選
有沖突并不等于患上了神經癥,這是我首先要強調的。在生活中,人們的興趣和信念總會有發生沖突的時候,與此類外界沖突一樣,我們的內心也會時常產生沖突,這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動物的本能決定了它們的行為。在不同程度上,動物的繁衍生息等行為都取決于本能,而不受個體意志控制。然而,人類是可以做出選擇的,但享受這個特權之時,人類也不得不面對由此帶來的負擔,那就是:必須做出選擇。在兩種完全不同的意愿之間,我們必須做出取舍。比如,我們想獨處,但又想有人陪同;我們想學醫,但又想學音樂。有時,沖突存在于我們的意愿與義務中。比如,我們有義務幫助陷入困境的人,但我們的意愿卻是與情人約會;對別人的想法,我們既想贊成又想反對,因而會陷入左右為難的處境。此外,沖突還體現在兩種價值觀之間。比如,在戰爭期間,我們的義務是冒險出征,但照顧親人又是我們的責任。 社會的文明程度,決定了上述沖突的種類、范圍以及強度等主要因素。如果文明堅守傳統并保持不變,那么我們的選擇權會很有限,個體之間發生沖突的可能性也比較小。但即使這樣,沖突也依然存在。不同的忠誠方式會相互矛盾;個人意愿與集體義務也會相互矛盾。相互矛盾的價值觀和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文明高速變化的階段中是可以同時存在的。因此,我們可以選擇的事物增多了,一個人必須做出選擇的難度也就增加了。他可以隨聲附和,也可以剛愎自用;可以依賴某個組織,也可以獨自隱逸;可以崇拜成功,也可以蔑視成功;可以對孩子嚴厲管教,也可以對孩子放任不管;可以認為男女的道德標準是不同的,也可以認為男女應該有相同的道德標準;可以認為人的情感是通過兩性關系表現出來的,也可以認為人的情感與兩性關系毫無關系;可以懷有種族歧視,也可以認為膚色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價值,等等。 生活在這樣的文明中,通常情況下我們必須做出選擇。無疑,我們在很多方面都會遭遇沖突,但是大多數人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種狀況非常令人吃驚,以至于很多沖突都得不到解決。人們通常都是任憑擺布,他們對自己的實際情況毫不知情,不知不覺地對他人妥協或被卷入矛盾中。以上我所指的是沒有患神經癥的正常人。因此,在有了一個前提條件后,我們意識到了沖突的存在,并能做出相應的決策。這個前提條件是:我們必須明白自己的意愿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明白自己的感情內容是什么。對于某個人,我們是真的喜歡,還是認為應該喜歡他所以就喜歡他了?如果父母去世了,我們是真正感到悲傷,還是只是出于習慣表現出悲傷?律師或醫生是我們真正想要從事的職業,還是只是因為在我們看來,那種職業是拿得出手和利益較大的?我們是真的期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和獨立,還是只是敷衍地表達這種意愿? 這類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想要回答卻很難,盡管大多數人都意識到了,但依舊不清楚自己的真正感受和真正需求。只有在具備了一個成形的價值觀后,我們才可以對那些沖突有所了解,因為沖突與信念、道德觀等因素常常是有關聯的。有的觀念來自于他人,但未能融入自我觀念里,于是很難造成沖突,也難以指導我們做出決策。在我們受到新觀念的影響時,這樣的舊觀念就會被拋棄。如果我們把別人看重的價值觀視為自己的價值觀,那么,原本以自身利益為中心的沖突就不會發生了。比如,一個兒子從不懷疑他那小肚雞腸的父親,當他的父親要求他從事某項職業時,即使他并不喜歡這項職業,他的內心也不會有 沖突。如果有個已婚男子愛上了一個妻子以外的女人,那么這個男子的心中就產生了沖突。在他無法確定自己對婚姻的信念時,他不會選擇去面對沖突并做出決定,而是會選擇一條阻力*小的路。 即使對這樣的沖突有了相應的了解,我們也必須拋棄沖突中的一方面。但很少有人能夠做出取舍,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感情和信念并不清楚,而且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人們在做決策時,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決策人自愿并能夠對決策負責。即使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策,決策者也應當自愿承擔后果,并且不會怪罪他人。決策者的想法應該是:“這是我自己做的決策,是我自己的事。” 大多數人沒能達到這項要求,即具有內在的力量和獨立性。我們常常羨慕那些看起來悠然自在的人,他們的內心似乎沒有沖突,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深陷沖突之中。這種羨慕并不是毫無道理的。那些人可能確立了他們自己的一套價值觀,或隨著時間的流逝,沖突對他們的影響已經消失殆盡,他們也就沒有必要去做出決策了,于是他們便擁有了一種看上去鎮定自若的氣質。但外表很可能只是假象,我們所羨慕的人常常會表現得缺乏熱情、隨波逐流,抑或是耍小聰明,實際上他們缺少面對沖突的勇氣和解決沖突的能力。所以,他們并沒有在主觀上意識到沖突,只不過是通過投機取巧而占了便宜罷了!
我們內心的沖突 作者簡介
卡倫·霍妮(1885—1952),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與艾瑞克·弗洛姆齊名的西方當代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主要代表,新弗洛伊德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裟菔巧鐣睦韺W的倡導者之一,她相信用社會心理學說明人格的發展比弗洛伊德性的概念更適當,是精神分析學說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人物。霍妮不僅對心理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也深刻影響了文學、文化、傳記、哲學、宗教等研究領域。著有《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精神分析新法》《自我分析》《我們內心的沖突》和《神經癥與人的成長》等。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