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圖騰與禁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429024
- 條形碼:9787512429024 ; 978-7-5124-290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圖騰與禁忌 本書特色
作者通過澳洲土著人對禁忌及其所隱藏的矛盾情感的深入分析,認為禁忌具有下列性質:(1)由瑪那(一種神秘的力量)依自然或直接的方式附在人或物身上因而產生的結果。(2)由瑪那以間接的或以傳遞的方式而產生的結果。(3)前兩種方式同時存在。 作者發現原始民族在施術的過程中有一個明顯的企圖:嘗試利用控制心理作用的規律來操縱真實事物。所以,他相信人類對自然的**種解釋(泛靈論)是由心理作用造成的。進而在其他學者研究圖騰崇拜起源的基礎上,利用精神分析學的方法逐漸解開了圖騰之謎。這是本書的一個突破性貢獻。
圖騰與禁忌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人類學及心理分析的名著,內容包括:亂倫的畏懼,禁忌和矛盾情感,精靈說、巫術和思想的全能,圖騰崇拜在孩童時期的重現。 原始部落的禁忌、圖騰與宗教的核心及本質問題一直是爭論的焦點。作者考察了澳洲土著人的圖騰崇拜,在深入分析禁忌及其所隱藏的矛盾情感的基礎上,認為禁忌具有下列性質:(1)由瑪那(一種神秘的力量)依自然或直接的方式附在人或物身上產生的結果。(2)由瑪那以間接或以傳遞的方式產生的結果。(3)前兩種方式同時存在。 作者發現原始民族在施術的過程中有一個明顯的企圖:嘗試利用控制心理作用的規律來操縱真實事物。所以他相信人類對自然的**種解釋(泛靈論)是由心理作用造成的。進而在學界圖騰崇拜起源研究的基礎上,利用精神分析學的方法逐漸解開了圖騰之謎。
圖騰與禁忌 目錄
**部分
亂倫的畏懼
第二部分
禁忌和矛盾情感
禁忌的起源
禁忌的了解
矛盾情感現象
禁忌與矛盾情感
第三部分
泛靈論、巫術和思想的全能
泛靈論的解析
巫術與魔法
思想的全能
三者的聯系和比較
第四部分
在孩童時期重現的圖騰崇拜
什么是圖騰崇拜
圖騰崇拜與外婚制
圖騰與父親情結
圖騰餐的含義
圖騰現象中的父與子
宗教的產生與發展
關于圖騰崇拜的總結
附錄:弗洛伊德生平活動一覽表
圖騰與禁忌 節選
禁忌與矛盾情感 我們在對死人的禁忌做了系列的說明以后,還想進一步討論一些問題,使我們對禁忌能做更全面的了解。 在加諸死者的禁忌中,*重要的一種就是影響原始心理形態因素中的對魔鬼的那種潛在敵意的投射。在我們所討論的問題里,投射作用被認為與情感的沖突有關,它同時也是導致神經癥的重要心理因素。可是,投射作用并不僅是為了心理防衛而設,它仍然可以存在于沒有沖突的時候,內在知覺的外在投射是一種基本的機制。例如,我們的感官知覺是一種主觀性的,在正常情況下,它對我們外在世界形態的判斷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這種傳導過程還沒有搞清楚以前,我們大膽地假設情感和智慧過程的內在知覺,可以依照感官知覺的投射方式來進行。于是,它們形成外在世界的因素,雖然在本質上它們仍然是屬于內部世界的一部分。不過,注意力的產生主要是因為人們對外在刺激的反應,它們開始僅包括快樂與不快樂兩種感覺,只有當抽象思想的語言表達發展以后,也就是在語言表達的具體方式與內在過程相連接后,內在的感受才顯現出來。在這種知覺形成之前,原始民族經由內在知覺的外在投射,早已形成一幅外部世界圖像。現在,我們將又回到心理學的研究上。 原始民族思想體系的一部分,是由把自身的邪惡沖動轉移到魔鬼身上的投射作用所構成,我們將把它們納入下章中的“泛靈論”來討論。現在,我們將努力去探索在這些系統下所隱藏的心理特質,然后,再用它們來與形成神經癥的相似系統比較。在這里,我首先要強調的是,所有這些系統的范例都是我們在夢的內容所稱的“變形”。我們必須記住,在所有系統形成的期間或在此以后,對于每一個心理事件的意識判斷都由兩組因素組成:一組屬于系統本身;另一組卻真實存在于潛意識里。 馮特指出:“在世界各地,對魔鬼傳說的神話中認為它有害的占大多數,所以,一般的看法都偏向于邪惡的魔鬼比善良的魔鬼先存在。”很可能所有對魔鬼的具體研究,都是從活人與死者之間的關系演化而來。矛盾情感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有同一根源,爾后變為兩個完全不同的心理成分:對魔鬼的懼怕和對祖先的崇拜。①由于對魔鬼的懼怕通常是指新近死亡的人,所以,對死者的哀悼和魔鬼信仰的形式兩者之間必然有著某種緊密的聯系。哀悼,具有一個特殊的心理作用:將未亡人的記憶和希望與死者隔開。如果這個目的達到了,那么,隨著哀傷的減低,所有懊悔、自責和對魔鬼的恐懼將慢慢地消失,將死者尊崇為祖先而以友善的態度祈求他們的保佑。 我們如果長期追蹤研究生者與死者之間的關系,那么我們不難發現,兩者之間的情感矛盾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趨于減少。*終,他們可以不需任何心理努力就能輕易地將對死者的潛在敵意控制住。早先滿足、憤恨和痛苦所交雜的感情相互斗爭,后來都轉化成一種崇敬的心理了,只有那些神經癥的病人在愛人死亡后才會產生由精神分析學所發現的強迫性自責的哀悼——矛盾情感。我們不需要在此對這個問題如何發生及其本質上的掩飾和家庭關系做進一步的研究。不過,上述的例子已經給我們一個有力的證明,即原始民族心理沖動的矛盾似乎較一般已開化的人們多得多。只要這種矛盾性減少,那么,禁忌作為矛盾性的一種癥狀和兩種沖突沖動之間的妥協也將逐漸地消失。神經癥,即勾起了這種類似禁忌的掙扎,可以說是一種回返古代遺跡的心理作用。隨著文明的進步,為了補償這些作用,于是人們逐漸步入了無限浪費心理力量的情境中。 也許,我們又會回想起馮特在前面對禁忌所下的矛盾定義:“神圣的”和“邪惡的”。根據他的看法,這個字在剛開始時并沒有包含兩個對立的觀念,它僅是指“似魔鬼的”,“不能被觸摸的”,這種思想也正是上面兩個對立觀念所同時具有的共同點。這種隱藏在這兩個觀念下的思想早已證明出它們在剛開始時是合而為一,只有在稍后才開始分化為二。 恰恰相反,我們從一開始就已討論出“禁忌”這個詞所包含的雙重意義,它被用來表示一種特殊的矛盾情感以及這種情感活動的產物。“禁忌”本身是一個矛盾情感的字眼。僅該詞的確鑿含義就使我們有可能推測,禁忌應被當做情感矛盾的結果來加以理解。由早期語言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那個時候已經存在有表示對立意義的字眼,概括來講即已保有矛盾情感的這種感覺(雖然它們的意義并不完全和“禁忌”相同)。①只要將對立的“原始語言”在發音上做輕微的改變,即可能把同一思想在稍后表示成兩個不同且對立的語言。 ……
圖騰與禁忌 作者簡介
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精神病醫生、精神分析學創始人。1873年進入維也納大學,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5-1886年間就學于J.-M.夏爾科,后又赴南錫觀察A.-A.利埃博爾和H.伯恩海姆的催眠療法,更深信神經病是可以通過心理治療而奏效的。1892年左右,他發現催眠的效能不能持久,就改用他所特創的精神分析治療法,借以挖掘忘記了的觀念或欲望。1897年提出了戀母情結(俄底浦斯情結),即仇父戀母的情緒。1930年被授予歌德獎金。1936年壽辰時榮任英國皇家學會通訊會員。 主要著作有《夢的釋義》《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弗洛伊德自傳》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史學評論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