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新藝術的震撼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317994
- 條形碼:9787550317994 ; 978-7-5503-179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藝術的震撼 本書特色
² 《新藝術的震撼》全球觀看人數超過2500萬,堪稱“紀錄片拍攝技藝與主持人敘事魅力的完美結合”。上世紀九十年代被評為“有史以來拍的*好的藝術紀錄片”。在電視上沒法進行抽象辯論,也沒法展開冗長的分類。對作者休斯而言,圖書更能展現其對現代藝術的精妙評論。 ² 學識淵博 + 熱情洋溢 + 咄咄逼人,羅伯特·休斯被《紐約時報》譽為“世界上*著名的藝術批評家”。這位操著澳洲口音的彪形大漢,是藝術批評界的“生猛海鮮”,也是有名的“毒舌”。在《新藝術的震撼中》,休斯掙脫范式思維之網、躍出專業術語之池,以其特有的話語風格為大師和大眾之間搭起一座橋梁。正如他在評價德國新客觀主義畫家喬治·格羅茲所寫道,“他惡心的不是藝術,而是全人類”。 ² 理解西方藝術與社會關系至為重要的一環,從1880至1980,聚焦人類歷史百年激蕩中的藝術流變。前衛的工程技術似乎與先鋒的藝術,有著某種共同之處。當文化進入了批量化生產、工業化死亡的時代,藝術中文字和圖像的命運也隨之徹底改變。藝術,以悲觀主義本質的震撼性,意在取代世界。《新藝術的震撼》向讀者揭示,新的創造循環讓“明天的世界,就是今天!”
新藝術的震撼 內容簡介
由BBC制作的電視紀錄片《新藝術的震撼》首播于1980年,全球觀看人數超過2500萬,被譽為“紀錄片拍攝技藝與主持人敘事魅力的完美結合”。同名圖書甫一出版,即成為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院校師生和文藝愛好者理解西方現代藝術的入門讀本。 書中以八個理解現代藝術的重要主題為框架,多維角度勾畫出西方藝術的百年流變——1780年的異域情調,如何成為1880年的新鮮論調,又何以淪為1980年的陳詞濫調。作者以犀利精妙的筆觸,探求藝術更為完整的真實——藝術與社會時代的關系。
新藝術的震撼 目錄
**章 機械天堂
第二章 權力的嘴臉
第三章 愉悅的風景
第四章 烏托邦的麻煩
第五章 自由的門檻
第六章 來自邊緣的景色
第七章 作為自然的文化
第八章 已經成為過去的將來
新藝術的震撼 節選
凡?高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終于能夠進入二十世紀表現主義的關鍵。當他1890 年在奧維爾奄奄一息之時,在千里之外的北方,有一個比他年輕十歲的藝術家正準備把他這個努力向前推進一步。在凡?高的作品中,他竭盡全力要把自我留在外面,而在愛德華?蒙克(1863—1944)的作品中,自我已然在外面。它充滿了上帝退位之后,在浪漫主義天性中留下的虛空。 二十五年前,蒙克的地位沒有被一致的認可。他似乎過于地方化,過于局限“北方”了。因此,無法把他的作品,跟以巴黎為中心的藝術歷史價值觀對應起來。他所有重大的繪畫作品,幾乎都存放在奧斯陸,這可不是藝術愛好者的行程中通常停留的地方。因此,他死后似乎比他生前還要地方化,許多本應更有頭腦的人,卻堅持認為他是一個患精神病的憔悴的北歐巨人。他一刻不停的自我審視,這和幾乎毫無變化的陰郁天氣在北極圈同樣沒什么意義。今天,蒙克似乎成了跟易卜生或斯特林堡一樣舉世皆知的人物,因為他是對人格由沖突而生這個觀念持續進行研究的**位現代畫家。 可以預料,一個男人跟女人的關系會是神經質的,可確實如此。蒙克幾乎難以把女性看成是社會生物。他視她們為自然原力,不是吸血鬼,就是原始母親,都是些亙古不變的生殖力偶像。蒙克相信,性除了繁殖的意義之外,本來就具有毀滅性。這個看法經他兩個幸存姐妹的命運而得到了證明,其中一個精神失常,而另一個由于九十年代早期一場不幸的愛情而變成了永久的性冷淡。性覺醒不祥而可惡,這就是蒙克《青春期》傳達的信息(圖189),畫中那個全身起著雞皮疙瘩的少女坐在床沿,用一種笨拙驚慌的姿勢把她的私處遮掩起來。與此同時,她自己的身影在身后墻上揚起,仿佛一個腫脹的陽具。但一個人如果不被一個膽小的處女拒絕,就肯定會被一個蛇蝎美人閹割。蒙克把愛情想象成雄螳螂跟雌螳螂之間一場必輸無疑的斗爭。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蒙克所屬的那個挪威作家和畫家圈子里的人,也都這么認為。挪威象征主義派別成員,都與女性(大寫的女性)一樣,分享著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對文學的普遍癡迷,癡迷到了一種極度痛苦的程度,認為女性(Woman,永遠是大寫的女性,永遠是戀物癖化的女性)是“無情的妖女”,痛苦和感情廢墟的制造者。同樣是面對女性解放的未來而感到不安,易卜生和斯特林堡戲劇中的焦慮,在蒙克的作品中也有體現。但他在表現這種焦慮感時,有一種更加蕩滌靈魂的強烈。 因此,他筆下的女性在強暴的幻想(如《青春期》)和作為吞噬者的幻象之間擺動,后者如《圣母瑪利亞》(圖190)中的女性站在我們面前,一位動作輕柔的莉莉絲2。為了清楚地說明這個形象,蒙克用精液手繪了一個邊框(后來失落了)!澳愕拿纨嬻w現了全世界的美麗,”他在一段準備跟這幅畫放在一起的話中寫道—聲音聽上去很像瓦爾特?佩特寫過的有關另一位致命女性蒙娜麗莎時的一段名言,“你的嘴唇紅得就像即將成熟的果實,仿佛在痛苦中滑動著張開。那是尸體的笑靨。此時,生命與死亡聯手。把過去成千上萬代人,與將來成千上萬代人連接在一起的鎖鏈連接起來了! 蒙克醉心于兩極(貞女/ 魔女,胚胎/ 尸體,等等),這正適合極端的藝術,而且滲透了他對大自然的感覺。他在奧斯高斯特蘭有一座度夏畫室,這是位于奧斯陸城外峽灣的一個小漁村。在凡?高之前,柏樹不過是樹而已。而在蒙克之前,奧斯高斯特蘭不過是一座亂石累累的外郡海灘,一道灰色的地平線,一座凸伸碼頭,一堆堆巖石,以及那些從上往下排到水邊的樹叢。但是,他把這兒變成了現代人心靈的一幅象征性風景畫,之后代表著異化、失落和渴望。那些仿佛完全沉浸在自我之中,眺望大海的男男女女的身影,也許是浪漫主義藝術風景畫中憂郁主人公的*后幾個繼承人,但是風景—遠遠不是人物存在的理由—卻成為蒙克在他日記中,所描繪的那種備受壓抑的精神狀態的背景: 我把一生都耗費在一個無底深淵的邊緣散步,從一塊石頭跳到另一塊石頭上。有時候,我試圖離開我那條狹窄的小道,加入生命旋轉的洪流,但我總是覺得被不可遏制地拖向這道深淵的邊緣,而我將在那兒散步,直到我*終墜入這座深淵之中。從我能回憶的時候起,我就有著一種深深的焦慮感,我曾試圖用藝術來表現這種感覺。沒有焦慮和疾病,我就像無舵之舟一樣。
新藝術的震撼 作者簡介
羅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1938-2012) 澳大利亞人,當代著名藝術評論家、作家、歷史學家。他曾任美國《時代》周刊的首席藝術評論員,并為該刊撰寫藝術評論長達三十年之久。在當代藝術運動不被認可的歲月里,他化身成為了傳統主義的鞭笞者和一名藝術斗士。曾著有《絕對批評》、《致命的海灘》等。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