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口述嘉定改革開放(1978—2018)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614562
- 條形碼:9787548614562 ; 978-7-5486-1456-2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口述嘉定改革開放(1978—2018)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上海改革開放40年口述系列叢書”中的一本, 由中共上海市嘉定區委黨史研究室組織編寫。全書由38篇文章組成, 分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大版塊, 五位一體地展現了嘉定區人民在40年改革開放發展歷程中, 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于各方面建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在中共上海市嘉定區委黨史研究室的組織下, 嘉定區的各界市民和有關人員講述改革開放40年來的親身經歷和嘉定區日新月異的變化, 輯錄成冊, 是珍貴的口述歷史資料。
口述嘉定改革開放(1978—2018) 目錄
鄉鎮企業上市**股的誕生和轉型/孫紅良
打造一座現代化工業園區——嘉定工業區建設與發展/郁建華
打造歷久彌新的特色農產品品牌——馬陸葡萄/單傳倫 趙海良
希望城:日出江花紅勝火/張彪 姚順興 張敏
滬郊首個合作農場在安亭落戶/朱安坤
打造一個知名的政策品牌——“小巨人計劃”的變遷與企業發展/沈碩
嘉定區民營企業發展歷程的回顧/沈碩
疁城新天地——嘉定老城商業創新樣板/樊珠
聯影——成為世界級醫療創新引領者/薛敏
京東塑造全供應鏈智能物流體系/楊濤
嘉定撤縣建區/沈永泉 沈文明
嘉定新城的發展實踐和未來展望/蔡瀟飛 蔣麗敏 王玉華
國際汽車城落戶嘉定/滕啟和
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在嘉定的建設與突破/陳蘊珠
安亭新鎮的崛起/楊利邦
嘉定率先在郊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葉祖成
滬郊**個完成政社分設的基層政權誕生/王永德
以民為本繪太平——嘉定區江橋鎮太平村積極探索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張萍
“樓組黨建”的探索與實踐/盧建明
在實踐探索中推進嘉定農村教育綜合改革/陸其興
韓天衡美術館落戶嘉定/韓天衡
南翔小籠的傳承與發展/李建鋼
冠軍之路/宣明華
嘉定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區/金芳
大陸首條建成的高速公路——滬嘉高速/李家東
軌道交通11號線站點綜合開發的啟動與落地/焦金紅
陳行水源地嘉定原水支線工程/盧雯
打造城市管理一張網——嘉定區聯勤工作的探索與實踐/宗毅華 陸鳳
嘉定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改革/方云芬 張黎明
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誕生與上海國際汽車城建設/朱明榮
十年置換路 一朝新外岡/鄧凱洋
北水灣開發建設/侯建明
十年睦鄰 教化成風——嘉定鎮街道“睦鄰”文化/單東萍
真新街道的社區治理進程/胡春華
原來農村也可以這樣美——毛橋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歷程/陳錫明
紫藤園:嘉定園林名片,中日友誼之橋/陳福明 袁惠青 藤本道生等
EVCARD——見證中國共享電動車的誕生與發展之路/黃春華
后記
口述嘉定改革開放(1978—2018) 節選
一輛車 一個時代 ——**輛國產桑塔納轎車在嘉定下線 徐志榮,1961年8月出生。1980年進入上海汽車廠工作,1985年10月至1994年7月,任上汽大眾汽車一廠總裝車間生產工長及工會主席。1994年7月至1996年8月,任上汽大眾汽車二廠總裝車間返修工長。1996年8月至2007年10月,任上汽大眾汽車二廠總裝車間生產經理。2007年10月至今,任上汽大眾汽車二廠總裝車間黨總支副書記。在其任職期間,曾赴德國、巴西培訓桑塔納B2、桑塔納2000及帕薩特B5生產工藝,參與了**輛桑塔納轎車下線,見證了上海汽車工業的蓬勃發展。 口述:徐志榮 采訪:許丹鳳 整理:許丹鳳 時間: 2018 年 6 月 4 日 1979 年,我從技校畢業后被分配進了上海汽車廠的總裝車間;1980 年,廠里就經常有外賓前來考察,大家聽說可能有外國老板來合資辦廠;1982 年,我加入了桑塔納轎車裝配的 CKD 小組(Completely Knock Down,全散裝件);1983 年初,我和工友們**次見到了桑塔納車型,也就此與桑塔納結下了不解的情緣。如果說,我們這批人是用青春見證了桑塔納在中國的誕生與壯大,那么**代桑塔納就見證了我國改革開放 40 年來城市的日趨繁榮。 桑塔納是怎么來中國的 1978 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當時我們黨剛剛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所以在汽車工業方面,相比其他一些國家而言,在技術上我們是落后的。當時的中國發生了一次激烈的爭論,主題是要不要發展轎車消費和轎車生產。爭論的結果是中國需要發展轎車。中央決定,建立現代轎車工業,這是我國汽車產業發展中的一項重要決定。就在 1978 年 11 月,時任中共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的鄧小平同志,就同意以中外合資的形式,在上海實施汽車項目。 在項目確定后,有不少海外公司都提出了合作意向。當時負責談判的蔣濤說,在選擇合作對象的時候,堅持了以下幾條原則:首先是能提供適合我國市場需要的先進車型;其次是能提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管理模式,共同建設完整的現代化轎車工業,在國際上已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并能參與商品出口以解決外匯平衡;第三,同意對橫向零部件企業提供技術幫助,加快零部件國產化。*后,上海選定了唯一既愿意提供*新技術又肯投入資金的德國大眾汽車公司。 隨后,中德雙方進行了緊鑼密鼓的談判。在與德國大眾談判引進車型時,中國代表團提出了兩條選型原則:一是中級轎車,而且是具有現代技術水平的中級轎車;二是適用范圍要寬,既可作公務用車、商務用車,還可用作出租車。德國大眾按照要求提供了一款當時正在研制,還沒有上市的中級轎車——Passat B2,這款車型完全符合當時的中國國情。 這款車在引進中國之后,被命名為“桑塔納”。與大眾旗下的很多車型的命名規則一樣,“桑塔納”源自一股旋風的名字。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有一座山谷以盛產葡萄酒而聞名。不過,該山谷經常會刮起一股強烈的科羅拉多旋風,當地人把這種旋風稱為“Santana”。在巴西、日本等市場,他們選擇以這股著名的旋風來命名,而在引進中國后,這款車型就被音譯為“桑塔納”了。 桑塔納如何被造出來的 組裝**輛桑塔納,這在當時既是生產任務又是政治任務,受到從上到下的認真對待。那是 1983 年的春天,當時的上海汽車廠只生產兩種車:2 噸的卡車和上海牌轎車。轎車產量極低,而且與桑塔納的工藝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生產。由于上海汽車廠沒有技術也沒有設備,更別說零部件的生產線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德方推出的方案就是先 CKD 一批轎車。何為 CKD ?就是直接進口整車零部件到國內組裝。而當時的中方欣然接受。上海汽車廠為盡快掌握桑塔納轎車裝配制造工藝,進行技術摸底和練兵,*后選派了 12 人組成 CKD 小組,并在老廠的總裝車間(第六車間)圈出一塊地方,給 CKD 小組組裝。我當年 22 歲,因為年輕上進、工作積極等,從幾百名員工中,被選入了 CKD 小組,成為組裝**輛桑塔納轎車的首批工人。 隨后,德方派遣了管理人員和工程師進駐汽車廠。德方管理人員對環境整潔度的要求很高。過去汽車廠只有每周一、三、五能洗澡,浴室只有一個大澡堂,兩個熱水龍頭。更衣室沒有箱子,只有幾條長板凳,墻上的掛鉤也少得可憐,每次洗澡還得搶凳子、搶鉤子。德國人來了后馬上改造了浴室,澡堂換成了淋浴間,板凳換成了更衣箱,CKD 小組所在廠房也重新整改,墻壁粉刷成白色,而不是耐臟的深色,地板刷了油漆。 1983 年,在總裝車間里,CKD 小組開始負責組裝**輛桑塔納。雖然德方派了幾位工程師做帶教老師,但是組裝工作仍困難重重。 首先就是語言上的障礙。資料、圖表是德文,老師說德語,雖然配有幾位德語翻譯,交流起來仍有困難。其次,異常復雜的電氣線路圖也讓我們感覺頭大,我們只好像擺地攤一樣把汽車零件擺放在地上,一個一個按圖表依樣畫葫蘆往車身上裝。由于零件的標準性強,有些在安裝時還必須使用專業的工位器具,德國專家帶來的器具有限,我們就想各種辦法自制土工具,來達到安裝要求。 一輛桑塔納轎車由 5200 多個零件組成,裝箱運輸到上海,拉到安亭,拆箱,全部攤開,一個一個核對,然后歸類放進倉庫。10 余名工人,幾位德國工程師……這些幾乎構成了打造**輛桑塔納的全部“家當”。 原來生產上海牌轎車,一個螺絲擰不緊,榔頭敲敲緊也可以,但這一套在組裝桑塔納時完全行不通。所有的零件與零件之間都環環相扣,有些零件在安裝時有溫度和潔凈度的要求,有些還是一次性的,一旦裝上不合適或是裝錯了,再拆下來就算報廢了。花外匯買進來的零件,我們很是心疼,但德國工程師把關十分嚴格,壞掉了就一定要扔掉,車子不能有半點瑕疵。所以**輛桑塔納的組裝要求在當時看來非常嚴苛,在裝配細節方面,也是精益求精。裝配前,工人到領料間去領相應的零部件,管倉庫的人也未必記得清楚,只能現找。在 CKD 車間,地上鋪設兩條槽鋼,作為“有輪盤的裝配車架”。零部件領出來了,工人們再用“黃魚車”、小拖車運到軌道的相應位置上去。裝配時,每個螺絲都要達到規定的扭矩數,每個裝配動作都要嚴格按照規范來做。此外,為了盡可能地保護新車,油漆車間和總裝車間的技術工人不能戴手表,鑰匙不能外露,甚至不能穿有紐扣的衣服。 那時的汽車是擱在長板凳上組裝的,當時我們試裝小組成員在原上海牌轎車拼裝車間里,圈出一塊空地組裝桑塔納。當習慣了用榔頭敲轎車的我們看到從德國進口的“白車身”(桑塔納車身外殼)從包裝木箱中拿出來時,都驚呆了。怎么這個車不用“敲”?難道“拼”起來就行了?德國車身平整度和光亮度很好,完全像鏡子一樣,根本不用手工敲打再打膩子拋光就可以進行涂裝。對以前熟悉了半手工半機械的“技藝性勞作”的中國師傅來說,這種德國產品的工藝和質量是讓人震驚的。而那時是 1983 年,在被德國記者稱為“技術差距起碼有 30 年”的中國汽車工業,我們這些已經屬于中國汽車行業的**技術人才,要通過快速學習,掌握當時代表全球汽車生產技術現代化的流水線技術,難度可想而知。 由于經驗缺乏,組裝過程并非一帆風順。裝配組原設計每崗一人,共 12 人。隨著組裝工作的深入,需要的人手越來越多,等到兩周后**輛桑塔納組裝成功順利下線時,小組成員已經增加到了 20 余人,涉及油漆工、電工、技工、翻譯、后勤等多個崗位。原因很簡單:所有零部件都堆在一起,找一個小零件,常常要花很長時間。 我當時負責裝配四門搖窗機、玻璃窗、后避震和前后燈。組裝**輛車,CKD 小組足足用了兩個多星期的時間。而裝好的**輛車也沒有馬上發動起來。原來,當時轎車蓄電池分兩種,一種是使用前充電,還有一種則不需要。因為當時的工藝卡片上沒有標明,CKD 小組成員就按照習慣先充電了。而德國的慣例是不充電的。后來 CKD 小組再拆了一只運輸箱子,拿出一只新的蓄電池裝上去,汽車才啟動成功。那天是 1983 年 4 月 11 日。可以說,**輛桑塔納的成功出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當**輛桑塔納組裝成功時,德國工程師羅曼請大家吃蛋糕慶祝。舌尖彌漫著蛋糕的甜,我腦海里想的卻是德國人工作的嚴謹。德國人從不輕易說“不”,他們總是說“我行”,先去做,實在做不成再說“不行”。與德國工程師的近距離接觸,對我們小組成員影響很深,在工作和生活中再不輕易說“我不行”,包括在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也會告訴他:先別說不行,做不來再說。德國人細致、嚴謹的工作作風影響了整個大眾生產基地,也成就了桑塔納的輝煌。 當時試裝成功的桑塔納,優先裝備到上海公安等部門。基本上是有人等在車間門口,出一輛就提走一輛。1983 年 9 月,第五屆全運會在上海舉行,桑塔納又被用作了會務車,非常風光。我記得,為了趕在全運會之前交出足夠數量的桑塔納,我和工友們經常加班,而且技校又分配了不少畢業生進 CKD 小組,基本上是每個熟練手帶兩個徒弟。*多的一天,CKD 小組裝配了 12 輛桑塔納。當時幾乎每天加班到晚上 9 點多,食堂天天準備“爛糊面”和桃酥餅給小組成員們當夜宵。雖然說要試裝 100 輛桑塔納,但 CKD 小組*后只完成了 99 輛。因為如果組裝不當,零件就會損耗,而德國方面運來新零件又需要一定時間,零件一般兩年就會更新,所以*后一輛因為沒有足夠的零件而無法生產。 桑塔納外觀比上海牌轎車輕巧,但是動力強、速度快。隨著一輛輛桑塔納組裝成功下線,我們對桑塔納的先進性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們清晰地感覺到,做好這款車,一定會使國內汽車市場迎來很大的飛躍。 合資廠的落戶成立 1983 年 4 月 11 日,上海安亭的一處舊廠房里,一輛剛剛手工組裝完成的轎車緩緩駛出,這標志著中國首輛桑塔納轎車的誕生。隨后,中央各方領導也來到上海汽車廠,他們看到了新車,也看到了希望,并確信只有這樣的制造技術才能改變我們落后的行業現狀,縮短與國外的差距。于是,國產汽車的談判進程加快了。1984 年 10 月 10 日,由中德雙方各出資 50%組建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現更名為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汽大眾)的合資協議在人民大會堂簽署,*初的期限定為 25 年。1985 年,上汽大眾正式成立。 在上汽大眾成立前夕,我和其他幾位工友共 11 人去德國接受培訓,當時在大眾埃姆登工廠培訓了一個月,在奧迪總部英戈爾施塔特又培訓了一個月。對于當時的我來說,出國可不是小事。出發前須接受外事教育,還得接受西方禮儀培訓,學用刀叉吃飯。此外,每人還發了兩套西服標準的置裝費,當時領導說,出去要給中國人掙面子。在上海乘大巴到虹橋機場,通向機場的馬路兩邊都是農田,路也不平。到了德國法蘭克福機場,我們大吃一驚,其完善的設施令人驚嘆,我們從來沒看到過那么漂亮的地方。德國大眾對上汽工人的接待標準很高,都安排在埃姆登郊外的別墅,一人一間房。 我們這批人回國后就進了新的合資廠,而原來老廠的 2900 人中,留下1300 人繼續生產上海牌汽車。許多不愿去合資廠的人,覺得大眾的要求比上海汽車廠嚴格得多,還會有被開除的風險,“吃大鍋飯”似乎更有安全感。那時上汽大眾德方負責人以巴西大眾為例鼓動大家,信誓旦旦地說:“10 年后,每個工人都買得起轎車!”這話在當時聽起來就像天方夜譚,因為當時工人的月薪只有幾十元,而一輛桑塔納的價格至少是數萬元人民幣。作為自行車王國的一員,大部分國人認為汽車還是電影屏幕上歐美人的生活方式,距離自己非常遙遠。 事實上,進入上汽大眾工作后,我很快就體會到合資辦廠帶來的巨大改變。當時我是工長,1985 年在老廠的月薪是 68 元,一到新廠就有 128 元,一下子就超過許多干部的退休工資,而且每年都有所增長。不過,留在老廠的員工,在 1991 年上海牌轎車停產后也都進了上汽大眾,那時兩個廠的收入已經差不多了。 多年后,當鄧小平同志來到上汽大眾,看到一輛輛嶄新閃亮的桑塔納從電腦控制的生產線上開下來時,他更是感慨道:“如果不是開放,我們生產汽車還會像過去一樣用錘子敲敲打打,現在大不相同了,這是質的變化。” 上汽大眾的影響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上汽大眾的員工收入比其他企業高出一大截,所以許多人去買菜幾乎不還價,安亭菜場當時的菜價都被抬高了。合資帶來的好處不僅僅是收入提高,更重要的是上汽大眾當時的市場地位一枝獨秀。在*高峰的 20 世紀 90 年代,上汽大眾的市場占有率高達 56%以上,等著買車的人排了長長的隊。 以前一輛桑塔納售價在 20 萬元左右,一般人不但要有錢,而且還需要介紹信以及指標,要經過一定的手續才能買到手。那個時代,“萬元戶”是大伙心中的有錢人,而 20 萬元更是比現在的 100 萬元還值錢。當時,開桑塔納的人不但是有錢人,更加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據說當時的桑塔納除了價格貴,維修費用也不低,車后的一組燈管要 2000 多元,而那時一個人有 200 元月薪算是不錯的了。 1998 年,上汽大眾允許公司職工以優惠價格內部購車,當時一半以上的職工都買了車,我花了 17 多萬元買了一輛桑塔納 2000。到了第二年,很多之前沒買車的員工也紛紛買車,當年德方對我們的承諾實現了。上汽大眾向**次買車的職工送車牌,所以當時上海街頭以“滬 B3”開頭的桑塔納都是大眾員工開的。大眾的員工也成為中國*早一批普及私家車的人。 桑塔納創造了歷史,成為一個時代的縮影。桑塔納的成功,在于它很好地結合了中國國情,踏準了中國轎車業發展的各個節點,無論是公務用車、商務用車,還是出租用車、私人用車,桑塔納都走在了其他車型的前面。1988 年,朱镕基同志就桑塔納國產化問題指出:“桑塔納的國產化,不能‘瓜菜代’,國產化零部件必須堅持德國大眾標準,要 100%合格,降低 0.1%我們都不要。”也正是對高品質的不懈追求,讓桑塔納能夠發出“擁有桑塔納,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品牌呼聲。今天,我們回頭看,是桑塔納的國產化打下了中國轎車工業的發展基礎,是桑塔納縮短了中國與國外汽車制造業 30年的差距,是桑塔納啟動了中國的轎車市場。故有人用“轎車新紀元”形容桑塔納對中國轎車產業的貢獻,現在看來并不為過。 普通型桑塔納于 2013 年 1 月 15 日停產,是中國銷售時間*久的合資品牌車型,在世界汽車制造史上也是一大奇跡。整整 29 年間,普桑經歷了發動機從化油器變成電噴、變速器從四擋變成五擋等多次改進。**代桑塔納之后,上汽大眾又推出了桑塔納 2000“時代驕子”、桑塔納 3000“超越者”、桑塔納 Vista“志俊”……桑塔納的家族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帕薩特、Polo、途安、朗逸、途觀……上汽大眾的“森林”里,也不再是桑塔納一枝獨秀,更多的“樹苗”在成長。 從**輛桑塔納轎車組裝開始,中國汽車工業在摸索中推開了新時代的大門,中國汽車工業利用外資、引進技術、加速發展的全新格局由此打開,并帶動了一大批配套工業的技術進步與中國轎車零部件工業振興,為國內汽車工業的發展發揮了無可替代的奠基作用。**代桑塔納見證了上汽大眾的發展,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汽車的飛躍。 **代桑塔納已經完美謝幕,但對于上汽大眾來說,桑塔納的精神不能丟,企業的傳統精神不能丟,同時一定要不斷創新發展,“一定要有自主知識產權,如果還像 40 多年前那樣完全跟著別人走,生命力不會強大”。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上汽大眾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鑒于上汽大眾在自身發展和市場競爭中的出色表現和巨大成功,中德合資雙方已于 2002 年提前續簽了延長合營合同,將合作期限延展至 2030 年。 在一個跨國界、跨文化、跨時代、跨技術的大背景下,上汽大眾中外雙方精誠合作,開拓進取。公司曾連續八年榮獲“中國十佳合資企業”稱號,八度蟬聯全國*大 500 家外商投資企業榜首,并連續九年被評為全國質量效益型企業。在發展歷程中,上汽大眾創造了中國轎車工業的多項“**”。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后中外合作成功的代表,上汽大眾已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 ……
口述嘉定改革開放(1978—2018) 作者簡介
中共上海市嘉定區委黨史研究室是在中共上海市嘉定區委和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領導下,主管黨史業務的事業單位,承擔黨史的征集、整理、研究、編纂等職能,從事嘉定區地方黨史研究與宣傳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