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清朝史的基本特征再探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6015761
- 條形碼:9787566015761 ; 978-7-5660-157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清朝史的基本特征再探究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較為系統地梳理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北美地區出現的“新清史”學派的知識背景,進而將其學術觀點概括為“同君聯合體理論”、“共時性君權說”、“族性的晚生理論”、“帝國的疆域擴張說”、“清朝統治的東北亞本位主義”等五大基本命題,再結合對相關史實的深入辨析,對它們采取各個擊破的剖析方式,論證它們在史實上全無成立的余地,純屬國外學者為了迎合某種錯誤思想,曲解我國歷史而杜撰出來的不實之說,從而在結論部分強調指出正是緣于上有以漢制為突出特點的官僚制度的強大聯結整合功能,下有底層各族人民之間在長期歷史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兩個離不開”,從而才把內地和邊疆維系塑造成一個不可分割的血肉整體,這也促使在清朝統治結束以后的共和時代下,清帝國原有邊疆的大部分地域依然能夠順利自然地轉化為現代中國的有機組成部分。
清朝史的基本特征再探究 目錄
**章 北美“新清史”研究興起的學科背景及其學風
**節 “新清史”崛起前的學術背景:“舊清史”研究的一度輝煌和旋即衰落
第二節 內亞史的知識一立場就與“漢化論”截然對立和沖突嗎?——來自伯希和等學者的反證
第三節 并非上游——北美“新清史”學派在國際滿學界所處的位置
第二章 “新清史”學者構建的歷史命題平議——從族性晚生論到東北亞本位論
**節 “新清史”究竟“新”在何處
第二節 試析《兩個佟氏》所建構的歷史敘事及其謬誤
第三節 試析《清朝始祖神話序論》所建構的歷史敘事及其謬誤
第四節 柯嬌燕對《滿洲源流考》的誤讀與其構建的學術命題之間的關聯
第五節 柯嬌燕臆造的漢軍旗人的錯誤敘事與其學術命題的關系
本章結語
第三章 君權總是選擇特定的語言來發聲——對“共時性君權”理論的反思與批評
**節 清朝官修辭書中“君部”所見君主稱謂的排序先后問題
第二節 論“皇帝”(huwangdi)在清朝君權中地位上升的歷史過程
第三節 文殊菩薩和轉輪王為何會在“御制”類辭書的君主名稱中雙雙缺席
第四節 清朝君主的終極政治理想是“合璧”還是“同文”
本章結語
第四章 如何從非漢文史料的角度回應”新清史“學派”
**節 從滿文史料中所見的”中國“看清朝與中國的同一性
第二節 對清代蒙古缺乏”中國(dumdadu ulus)意識的反證
第三節 中亞非漢文文獻里指代“中國”的兩大名稱:秦一契丹
第四節 論察合臺汗國時代以來作為“契丹”(中國)組成部分的天山北路
第五節 論準噶爾汗國時期作為”契丹一秦“組成部分的天山北路一帶
本章結語:非漢文史料的引入在跨國界學術批評中的作用何在
結語 從學術與政治的交集看“新清史”學者的意識形態傾向
清朝史的基本特征再探究 節選
出現這一局面的原因其實非常簡單。歐洲阿爾泰學下的內亞史研究畢竟在戰后半個多世紀里依然延續了由伯希和、海尼士等拓展深化的強調語言訓練、注重考據史實,淡化理論運用等相對求真篤實的學風,雖然后起者在多語種史料互證對勘方面難以達到伯氏等前輩學人的研究深度。相比之下,“新清史”的學風卻與之差別迥異,與“舊清史”的分道揚鑣及對其的忽視與批評就已經暗示出“新清史”不會再像“舊清史”那樣以實證研究為中心,而是改為更加注重社科理論的運用(此點以后還要詳細剖析)。雖然“新清史”確已提出了要重視運用以滿語為主的非漢語史料的響亮口號,但要落實到具體學術研究中仍面臨諸多知識上的困難。因20世紀70年代以后北美大學中國學專業訓練的重心普遍趨向社科理論化,再加上北美考據學風積累的程度本來就不如歐陸深厚,同時其高校在讀博士生的閱讀節奏又顯得過快,以適應閱讀量飛速增長的教學要求,遂導致像勞費爾、伯希和等大師的務須耗時精讀方可入門的考據學成果早已淡出多數學生的閱讀視野,①對于即將進入學術職業市場并面臨成果發表壓力的他們來說,社科理論顯然比專深考據之作更有助于在短時期內將自己習得的書面知識體系化,為將來作為晉身之階的專著寫作奠定不可缺失的理論基礎,同時也省去學習巨量歷史與語言知識(尤其是涉及內亞與中國互動這樣令人生畏的研究領域)所必需耗費的寶貴時間。故我們一方面看到,“新清史”學者群多出道不久,即能在美國的大學出版社中推出以自己博士論文為基礎的專著,使之成為個人職業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為將來在職場上的更大成功樹立較高起點;而他們的前輩如范福和與傅禮初即使天資聰穎得讓人羨慕不已甚至五體投地,卻在生前均無任何專書傳世;更不用說其學問更為精深的老師柯立夫去世之前也只有一冊《蒙古秘史》的譯本聊以行世。然而另一方面,他們采取的這種明顯有別于厚積薄發的成長途徑雖然能夠更便捷地通向事業上的成功,卻終究使自己嚴重地偏離了以考據為主的實證路線,因此其成果也就很少能發表在較受歐洲滿學界認可的前面那些學術出版物上。此為既興一利則必生一弊。 在“新清史”快速發展的*近20多年,歐洲的滿學界研究陣容相對穩定,就筆者對前述刊物和論集泛覽之后的總體印象,個人發表成果*多的三位學者應該是斯達理、魏漢茂和俄國學者龐曉梅(T.A.Pang)。1946年出生的意大利學者斯達理是職業滿學家,同時還長期擔任《中亞雜志》的主編之職,為推動包括中國學者在內的國際滿學界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在該專業刊物上的發表做出了積極努力。斯氏曾于20世紀70年代前去西德師從已屆晚年的福華德(1902-1979),后者是對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西方滿學界的發展貢獻與影響*大的學者。他的科研與教學活動使得西德作為西方世界滿學研究中心的地位在半個多世紀內沒有受到任何實質性的挑戰。而就學風而論,其*大的特點就是嚴格追隨伯希和的研究路數,高度關注文獻學和語言學的考證類題目,并在清代滿漢輿圖的研究上開風氣之先。同樣他也像伯氏一樣,論文純為解決某個具體科研疑難而作,幾乎從不針對普通讀者發表普及性文字。①從學風承襲的角度上看,伯希和等更老一代學者的實證風格正是通過福氏傳承給了戰后歐洲的滿學界。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斯氏已逐漸成為歐洲滿學界*高產的滿學家,到2005年時已用英文、德文、意大利文等公開發表論文上百篇(不含書評),而其刊布的各類著作(含合著、翻譯、編著)現已超過20部。其涉獵范圍囊括了滿族的歷史、語言、宗教、文化等多個方面,所發表的論述也多為實證性的研究成果。②如此恢弘可觀的數量恐怕在整個國外滿學界都不做第二人想。 ……
清朝史的基本特征再探究 作者簡介
鐘焓,1976年出生。相繼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現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北方民族史與中國古代史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已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民族研究》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