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暗趨勢:藏在科技浪潮中的商業機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698465
- 條形碼:9787508698465 ; 978-7-5086-9846-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暗趨勢:藏在科技浪潮中的商業機會 本書特色
· 作者王煜全是“得到”專欄講師,在科技創新領域積累了很大的用戶影響力。 · 聚焦改變你生活和未來的產業,深度解讀人工智能、混合現實、生物醫療等你必須關注的科技行業。 · 以20年實戰+每年5億元科技投資經驗,全景式展現球科技創新領域前沿動態。 · 解讀新科技給企業和個人帶來的發展機遇,前瞻性提出企業和個人的思維與行動應對策略,思路簡單而清晰。 · 這不是一本僅僅講趨勢的書,而是教給你如何獲得把握趨勢的能力。 · 通過這本書,你能夠真正讀懂科技,把握科技未來發展趨勢,掌握用科技和技術視角看世界的方法,提前預知未來可能的走向。 · 羅振宇、劉潤、何帆、王小川、薛兆豐等大咖聯袂推薦。
暗趨勢:藏在科技浪潮中的商業機會 內容簡介
《暗趨勢》由得到“優選創新260講”專欄主理人王煜全,為你揭示藏在科技浪潮中的商業機會,教你獲得把握趨勢的能力,發現小趨勢,抓住大機遇。《暗趨勢》聚焦于改變你生活和未來的產業,深度解讀人工智能、混合現實、區塊鏈、生物醫療等你必須關注的科技行業,并分析新科技給企業和個人帶來的發展機遇,前瞻性提出企業和個人的思維與行動應對策略。王煜全作為優選科技前哨偵察兵,以其每年5億元的科技投資及20余年的投資經驗,深入科技創新行業前沿,為你全景式展現優選科技發展趨勢。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這本書會幫你讀懂科技,把握趨勢,掌握用科技和技術視角看世界的方法,提前預知未來走向,抓住歷史性的時代機遇。
暗趨勢:藏在科技浪潮中的商業機會 目錄
序言/把握趨勢如何成為每個人的**能 何帆
前言/每個洞察趨勢的人,都將實現自我的創新 王煜全
引言范式轉移時代的暗趨勢/ 1
**部分世界運行的范式轉移:不確定,更美好
第1章 宏觀世界:大背景與大機遇/ 15
全球化:信號與噪聲/ 15
中美經貿摩擦:挑戰與機遇/ 18
環境與氣候:反復中前行/ 24
人口問題:擁抱老齡化/ 30
第2章 微觀世界:新范式與新趨勢/ 36
小公司崛起/ 36
積木式創新時代/ 41
新經濟形態/ 48
生活品質升級/ 61
第二部分 科技范式轉移:尋找確定性機遇
第3章 量子計算/ 69
爭奪量子霸權/ 70
關鍵公司:DWave系統公司和量子計算商業化/ 74
光子計算機和生物基因計算機/ 80
未來計算機發展的3個趨勢/ 82
第4章 云計算/ 86
搶灘云計算市場/ 88
關鍵人物: 杰夫·貝佐斯和他的AWS/ 92
關鍵公司:谷歌云平臺/ 97
云計算走向何方/ 102
第5章 物聯網/ 107
信息產業發展的第3次浪潮/ 107
關鍵人物:物聯網之父凱文·艾什頓/ 112
物聯網領域的新機遇/ 115
第6章 第5代移動通信技術/ 121
迎接萬物互聯的5G時代/ 122
關鍵公司:5G時代的高通/ 126
如何抓住5G機遇/ 130
第7章 人工智能/ 135
人工智能:從風口到標配/ 135
人工智能革命/ 139
關鍵公司:深度思考/ 141
人工智能的機會在哪里/ 143
第8章 工業機器人/ 149
工業機器人時代/ 149
關鍵人物:羅德尼·布魯克斯/ 154
關鍵公司:亞馬遜機器人/ 159
人機協作的新機遇/ 163
第9章 自動駕駛/ 169
自動駕駛的現實狀況/ 169
關鍵人物:塞巴斯蒂安·特倫/ 172
關鍵公司:無比視/ 174
自動駕駛還有機會嗎/ 176
第10章 大航天時代/ 180
大航天時代:從國家主導到商業化/ 180
關鍵人物:伯特·魯坦/ 185
關鍵公司:畢格羅航空航天/ 188
航天產業的機遇/ 191
第11章 混合現實/ 197
為什么混合現實很重要/ 197
關鍵人物:普拉納夫·米斯特里/ 200
關鍵公司:轉型中的宏達國際及混合現實產業鏈/ 203
混合現實的機遇/ 207
第12章 新材料/ 211
石墨烯材料/ 212
碳纖維材料/ 215
柔性電子材料/ 218
納米材料/ 222
第13章 生物醫療/ 227
基因編輯/ 227
精準醫療/ 233
癌癥疫苗/ 240
第三部分思維與行動的范式轉移:活在未來
第14章 企業思維與行動指南/ 249
迎接“科技軍備競賽”時代/ 249
構建科技創新思維/ 251
盡早覺醒,及早行動/ 260
新國際化:善用全球資源/ 265
傳統企業的應對策略/ 268
第15章 個人思維與行動指南/ 276
未來已來,活在未來/ 276
中期未來:抓住未來3~5年的機會/ 281
長期未來:掌握未來的力量感/ 287
短期未來:把握眼前的機會/ 296
暗趨勢:藏在科技浪潮中的商業機會 節選
引言
范式轉移時代的暗趨勢
為什么必須要改變世界觀
著名天體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寫過一本享譽世界的名著《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這本書的**章是這樣開頭的:
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據說是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經做過一次關于天文學方面的講演。他描述了地球如何繞著太陽運動,以及太陽又是如何繞著我們稱之為星系的巨大的恒星群轉動。演講結束之時,一位坐在后排的矮個子老婦人站起來說道:“你說的這些都是廢話。這個世界實際上是馱在一只大烏龜的背上的一塊平板。”這位科學家很有教養地微笑著答道:“那么這只烏龜是站在什么上面的呢?”“你很聰明,年輕人,的確很聰明,”老婦人說,“不過,這是一只馱著一只、連續馱下去的烏龜群啊!”
大部分人會覺得,這個老婦人的說法很可笑,根本不值一駁。不過這個說法以及類似的說法在人類歷史上占據主流的時間,可要比我們現在知道并且深信不疑的宇宙觀占主流的時間長多了。不僅如此,很多現在看起來很荒謬的認知,其實常常是出自當時*為重要的科學家之口。例如,希臘的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就認為地球處于靜止狀態,而太陽、月亮以及所有的星星都在圍著地球轉動。這一觀點后來被克羅狄斯·托勒密(Claudius Polemaeus)進一步完善,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地球中心說理論。但今天,就連小學生都知道,地球不僅在自傳,而且還在圍繞著太陽公轉。
當然,今天的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對這類荒謬認知嗤之以鼻或冷嘲熱諷。畢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人類那時是在不具備完全信息,甚至數據非常稀缺的情形下,建立起對自己、對社會,乃至對世界的認知系統的。而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掌握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數據,人類會快速糾正自己的錯誤,轉換認知的視角,進入新的認知階段。而在這一過程中,科學本身也獲得了新的發展。
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來看,視角轉換的意義重大,因為我們常常會錯誤地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受科學指引的,但歷史事實卻告訴我們并非如此。實際上,真正指引人類行為的其實是我們的認知系統,是不同的視角引發了不同的行為。正因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看世界的視角可能比科學事實更為重要。
關于視角變化的重大意義,著名的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在他不朽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中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在他的眼中,科學革命的重要意義就在于完成了視角的轉換。他把這種視角的轉換稱為范式轉移(paradigm shift)。
托馬斯·庫恩是一位享譽世界的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在大學畢業時,這位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物理系高才生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出色的理論物理學家。然而,在仔細研究了亞里士多德、伽利略(Calileo Galilei)、牛頓(Isaac Newton)等人的物理理論及物理發展的歷史之后,庫恩對傳統的科學認知理論和流行的科學基本原則產生了懷疑:那些認為科學和知識是在通過不斷的直線累積實現發展的觀點,與歷史呈現的實際狀況并不相符。受此觀念的影響,庫恩決定放棄自己的物理學生涯,轉向對科學史理論的研究。
1962年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出版,迅速引起了學術圈的轟動。在這本書中,庫恩**次明確使用了“范式”的核心概念,并且認為科學的實際發展就是受到范式制約的常規科學以及突破舊范式建立新范式的科學革命相互交替的過程。
用庫恩自己的話說,所謂范式,就是一種被公認的模型或模式;轉移則意味著改變。顧名思義,范式轉移就是一種公認模式的改變。舉個簡單的例子,人類從認為“地球是平的”到“地球是圓的”這個認知模式的轉變,就是一種范式轉移。范式就是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視角”,“它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事物,把事物看成什么,在事物中看到什么、忽視什么”。
當然,作為一名嚴謹的科學哲學家,庫恩對范式及范式轉移的定義有著更為系統化的描述。例如,他認為一個范式的轉移要經歷如下幾個階段:
首先,科學界存在著一種公認的模式,按照這種公認模式運轉的科學就是“常規科學”,而在常規科學下,大多數科研人員從事的是一些“解謎”類的常規工作。這類工作看起來比較穩定,但是會顯得有些教條化。
其次,當公認的模式出現無法適應現實狀況時,我們就會發現有很多“反常”的現象發生,對現有模式的質疑和爭論也會隨之而起。如果這樣的情況不斷延續,反常現象得不到有效解決,那么現有常規范式就會變得虛弱不堪,進入一種“危機”狀態。
*后,在反常等力量的持續推動下,“科學革命”發生了,與此同時,一種新的認識也通過競爭和選擇逐漸建立起來,也就是說,一種新的范式形成,范式發生轉移。
當然,范式完全轉移之后,科學又進入新的常規狀態。而這種常規科學等待的,正是下一次的“反常”、“危機”、“科學革命”以及“范式轉移”。科學本身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不斷取得突破和前進,而這也正是庫恩所說的“科學革命的結構”要義。
從科學革命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范式及范式轉移其實還具有如下幾個鮮明特點:
**,一旦一個范式形成,它就可能束縛我們對事物的想象力,讓我們變得更為按部就班;但范式轉移則意味著打破原有的束縛和限制,為人們的思想和行動開創新的可能性。
第二,范式轉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過程。新范式出現的時候往往如同一株幼苗,不能立刻被確認是否會長成參天大樹,而追隨老范式的人會堅決抵制新范式。有時候這種新舊之間的斗爭會非常慘烈,例如宣揚哥白尼日心說的意大利思想家喬爾丹諾·布魯諾(Giordano Bruno)就被當時的教會燒死,而另一位著名科學家伽利略遭到軟禁,笛卡兒(René Descartes)不敢公開他自己支持日心說的著作。
第三,范式轉移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這種轉移不是一種簡單的替代。經過革命產生的新科學和舊科學是不相容的(被庫恩稱為不可通約性)。不僅如此,范式轉移更是讓科學家世界中的“鴨子變成了兔子”。科學家在新的范式下看到的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正因如此,科學革命也就是科學家“世界觀的轉變”。
庫恩的范式轉移說在整個科學界引起的轟動是非常震撼的,即使是50多年后的今天,整個科學界也仍在深受這一理論的啟發。而正是因為范式轉移是一種世界觀的轉變,是一種公認模式的改變,因此這一理論早已超出科學研究的范疇,成為從學界到產業界以及商業界都在認真學習和領悟的思想。
不確定時代的范式轉移:從科學到世界
范式轉移是世界觀與認知視角的轉變,是打破原有束縛,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性,因此其威力不容小覷。
任何一個行業都有無數范式轉移的精彩故事。當年,數字唱片剛出來的時候,很多人,尤其是那些聽黑膠唱片的老玩家,對數字唱片非常不屑,在他們眼里,數字唱片精度不如模擬唱片,音質也不好,絕不可能顛覆黑膠唱片的地位。隨著數字唱片的計算方式對曲線的擬合越來越好,直至完全擬合,數字唱片在精度上已經遠遠把傳統唱片甩在了后面。同樣,當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和全球音樂公司的大老板提出要把音樂按首下載出售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個糟透了的主意,因為在舊的范式之中,音樂必須有“完整性”,因此必須按專輯出售。
交通行業也有一個很著名的例子。100多年前,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這些大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馬車,據說當時僅倫敦就有幾十萬匹馬。但馬的增加也給城市帶來了負擔,因為當時這些馬每天產生約3 000噸馬糞、30萬升馬尿。一些人士對此擔憂,并惶恐地認為整個城市將因此陷入一場“馬糞危機”。1894年《泰晤士報》(The Times)甚至預測,在接下來的50年里,倫敦將被高達3米的馬糞淹沒。然而歷史卻并沒有按照這種預測發展,因為汽車的發明和生產使得馬車大量減少,馬糞危機自然也就不再是一個值得擔憂的問題了。汽車代替馬車的這個例子,不僅展示了范式轉移的威力,也充分說明新世界觀和舊世界觀往往是完全不相容的特性。新范式絕不是舊范式的自然發展,而更像一種毫無關系的飛躍和質變。
我們*近接觸的一個范式轉移的例子,應該是互聯網對世界和我們人類思維和行為的改變。例如,70后、80后被稱為“互聯網移民”,而90后和00后則被稱為“互聯網原住民”,這是因為前者是在成長后期才接觸互聯網的,后者則是徹底的互聯網一代。不僅如此,與互聯網接觸時間的不同也導致這兩代人存在著某種截然相反的認知視角。比如那些秉持著傳統二分法的互聯網移民,他們即使接受了互聯網,也要以線上和線下來劃分世界,并且偏向于認為線上騙子多,不可信。但互聯網原住民從小就伴著互聯網長大,他們的世界里沒有這種區分,他們會說,不論線上還是線下,騙子都有不少,關鍵是你要學會識別騙子,這樣才可以保證在線上、線下都安全,否則哪兒都不安全。
范式轉移的威力之大,讓我們不得不關注它,而實際情況是,我們到了一個范式轉移迫在眉睫的時刻。
首先是客觀世界正在變得越發不具有確定性。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全球化一直是全世界的主流趨勢,而改革開放已有40年的中國,也因為積極參與全球化而成為其中的受益者,并且在制造業等方面建立了強大的優勢。但在近幾年,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由于各國的發展不平衡以及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單邊主義、孤立主義及反全球化思維開始出現一定的反彈,很多國家開始走向自由貿易的反面。中美貿易摩擦正是在這種全球大趨勢下的一種顯著現象。通過過去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這種快速發展也導致中美之間出現了諸多摩擦,未來中國發展的外部不確定性因素越來越多。這種客觀形勢的變化,迫切需要我們改變傳統的應對策略,實現世界觀的范式轉移,以便在一個不確定的時代,尋找到更為確定的發展方法。
其次是科技行業內的趨勢變化。總體而言,過去20年是互聯網行業發展的黃金期。眾多大型科技企業及互聯網企業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績,無不是因為抓住了這一輪持續多年的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增長紅利。但隨著這種紅利的逐漸消退,全球的企業開始面臨新一輪以科技為核心的競賽挑戰。智能化、大數據航天及新能源等產業推進,客觀上要求未來所有的企業都變成科技企業,沒有一技之長的企業將徹底被淘汰出局。正因如此,所有的中國企業迫切需要一場科技創新的變局。
但是,在認知層面范式轉移和科技產業發展節奏調整的關鍵時刻,發展趨勢卻并不容易被識別,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暗趨勢”——等到趨勢明朗的時候,機會早就被別人“搶奪”了。要想明辨“暗趨勢”,提前做好產業布局,中國現在亟須在應對全球化和科技化兩大主題上,尋找到新的認知模式,實現革命性的范式轉變。
在面對世界的方法上,我們應該改變過去簡單地以本土為主的思路,而應該更加具有全球化的胸懷。越是在一個不確定的時代,中國的企業越應該敢于沖出國門,以四海為家。中國需要更多具有全球化思維和全球布局能力的企業,也需要通過和世界各國更為密切的合作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互利共贏。
科技的變革則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看待科技創新的思路,將我們的目光轉向更具活力和創造力的小企業身上。技術的發展降低了企業的外部成本,增加了小企業的發展潛力。通過積木式創新,中國的小企業可以通過不斷發展核心競爭力,并通過與全球企業的強強協作來實現自身發展。除此之外,我們也要將目光從科學家轉向企業家,我們對待科學的態度已經從單純的研發轉向了產業化,所以我們也必須更為重視科技產業化的*大功臣——企業家。
這兩個范式轉移對中國企業乃至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甚至對每一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或者說非常急迫。范式革命將會給我們帶來嶄新的世界,也會推動中國繼續進步。
本書的結構:大環境與暗趨勢
科技乃至世界的范式轉移是本書的兩大主線。全書主要闡釋的就是為什么要進行變革世界觀的范式轉移,科技界乃至世界正在發生什么,以及作為企業或者個人到底應該如何應對這種變革。
本書的**部分集中討論世界的變革以及我們所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在宏觀世界部分,探討全球化和中美貿易摩擦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以及我們如何應對這種不確定性。對不確定事件結果的任何預測都有可能出現失誤,但對于我們來說,*重要的并非做出完全正確的預測,而是首先要在不確定之間找到那些更為確定的領域。除了討論政治和經濟,本書還會關注一些易被普遍關注的宏觀問題,例如環境與氣候變化,以及人口的老齡化問題。環境變化和老齡化對我們的持續發展提出了很多嚴峻的挑戰,但是討論這些挑戰的目的不是引發恐慌,相反,是希望讀者能從中看到被忽略的變化背后所隱藏的諸多機遇。
在微觀世界部分,本書詳細闡釋了一些重要的“暗趨勢”。與宏觀世界的不確定性相比,這些隱藏得越來越深的趨勢看起來更加具有持久性。首先是小公司的崛起:以往科技創新是大公司的專利,如今小公司正成為創新的主要力量。這種變化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美國的《拜杜法案》(BayhDole Act)。然而在中國,小公司崛起是正在發生的現象。
其次是積木式創新。技術的發展、小公司的興起,讓積木式創新的土壤變得更為肥沃,其在中國也同樣具有前景。這一部分將對積木式創新做完整和系統性的說明,如果讀者對“長板”“搭積木”“無縫拼接”等概念還不熟悉,那么不妨認真閱讀相關內容。
除此之外,本書還對新型的經濟形態做了選擇性介紹。這些新型經濟形態雖然未必是*近出現的,但得益于互聯網和智能化,它們在近幾年出現了爆發性的增長,并且表現出持續的增長潛力。
生活品質升級是我們從行為和需求入手,去了解經濟增長、技術變革等給中國民眾帶來的變化。無論是從消費等級,還是資產管理需求的增長角度來看,中國人民的生活已經出現了全面升級,這種變化需要企業予以足夠的重視。
從內容上講,本書的第二部分是*重要的部分之一。秉持“一切只講科技趨勢不講科技產業化時點的都是空談”的原則,這一部分會介紹科技的*新發展動態,更會詳細分析這種技術的應用機會。
例如,在介紹量子計算時,本書不僅會介紹量子計算的概念、原理,更重要的是會介紹這項技術的發展進程、成熟度以及應用范圍等。
第二部分所介紹的科技突破是經仔細斟酌后,從幾十個領域中精選出的。與一般性的科技突破相比,這本書中出現的科學技術要么更具基礎性,要么更具廣泛的應用可能性。例如,量子計算和云計算預示著計算的未來,第5代移動通信技術(5G)則可能在未來幾年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實際影響。除此之外,本書也會關注與我們自身健康相關的生物醫藥科技。當然,人工智能、物聯網以及自動駕駛和工業機器人等密切相關的行業,也是本書要重點介紹的。雖然這些相關領域的*新關鍵知識,不能令讀者變成專家,但這些介紹可能為讀者打開一扇進入某一領域的大門。
為了讓這部分內容更容易理解,更有趣味性,每一章節都給出了實例。這些實例有的是以“關鍵公司”或者“關鍵人物”的方式舉出進行詳細討論的。這些被單獨討論的例子的主角,要么是某個行業的先行者,要么是取得了巨大突破的企業。本書希望這些企業或者企業管理人的故事能夠幫助讀者理解一項技術是如何轉變為一個產品的,也更清楚地看到企業家在科技產業化當中扮演的角色。
本書的*后一部分則聚焦于思維和行動。世界在變,科技在變,其中有很多的挑戰和機遇。本部分探討的是如何抓住這些機遇,以及企業和個人應該選擇的路徑和方法。
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科技競賽的全新時代,某種程度上而言,所有的企業都必須變成科技企業,否則將很容易在競爭中被淘汰。
要避免被淘汰,企業就需要掌握創新的思維與方法,當然關鍵是要盡早展開行動,構建自己的壁壘。和過去不一樣,未來企業只要具有長板,就可以在積木式創新中贏得一席之地。除此之外,本書還專門討論了傳統企業的科技化問題。傳統企業一方面要用科技來改進自己的產品、生產、倉儲物流與營銷等,另一方面也要更加了解消費者的變化。
而個人則要“活在未來”。未來有長也有短,針對未來的不同階段,書中給出了不同的意見和建議。這一部分介紹了筆者個人的成長經歷以及創辦企業的經歷,希望這些真實的內容可以引起讀者的共鳴。
無論企業還是個人,要想適應一個新的、不確定的、急速變化的環境,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摒棄傳統的視角,擁抱新的世界觀。當然,正如我們前面所說,新世界觀的樹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為傳統思維模式可能使你固化思考,讓你無法做出革命性的決策。在這樣的時候,企業和個人都應該具有一種勇氣和智慧,擅于發現藏在時代滾滾洪流下的暗趨勢,率先做出改變。因為只有敢于主動擁抱變化,你才能在一場快速的變革中獲得先發優勢,由此成為新范式的建立者和領軍者。
當然,思維的轉換固然是發生在前面的,但行動的落實永遠是*重要的。范式轉移意味著世界觀的變化,而世界觀的變化注定要影響和指導行為,否則新的趨勢就永遠無法形成。
洞察趨勢,讓行動更有價值。
暗趨勢:藏在科技浪潮中的商業機會 相關資料
羅振宇 羅輯思維、“得到”App創始人
王煜全是投資人出身的科技思想家,他對趨勢的觀察和理解非常值得重視。他的思考所得,是他每年用幾億元投資投出來的見識,是經過資本市場驗證過的判斷。科技趨勢未來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這件大事要聽真正在一線有實操經驗的洞察者之言才有意義。
劉潤 潤米咨詢創始人,《5分鐘商學院》欄目主講人
終身成長的目標,就是要跑贏時代。想要跑贏時代,一定要了解我們正在進入什么樣的時代,未來變化的趨勢是什么。王煜全的這本書對未來科技的洞察,不僅在提醒我們真正的未來趨勢會隱藏得更深,更是警告我們,誰先掌握趨勢,誰就有可能先跑贏時代。
何帆 經濟學者,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經濟學教授
任何時代都一樣,趨勢總是藏在現象后面,只是我們今天的發展速度更快,趨勢更加難以判斷。“暗趨勢”與“大局觀”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以未來的視角,看待今天的問題。王煜全的厲害之處,在于他打開了一條新路徑,橫跨中美,放眼全球,以對比的視角,以實操的經驗來闡述他的洞察所得。
王小川 搜狗公司首席執行官
王煜全一直在深刻地觀察著這個時代的商業變量。科技浪潮為商業發展帶來巨大的“紅利”,但是這個“紅利”未來不會那么輕易讓所有人共享。《暗趨勢:藏在科技浪潮中的商業機會》就是理解科技與商業的有效路徑。按照王煜全的方法,我們有可能搶先一步,發現那些未來的趨勢。未來已來,趨勢在我們還沒有注意到的地方。
薛兆豐 經濟學者,《薛兆豐的經濟學課》欄目主講人,原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這些年我向煜全學習,希望探索科技發明和商業轉換的實現路徑。煜全不僅具有投資人式的敏銳觸角,更有學者式的深入思考。這部作品描繪了今天的科技趨勢,提供了一套展望未來的思考體系,是同道者不應錯過的著作。
暗趨勢:藏在科技浪潮中的商業機會 作者簡介
王煜全
科技投資人、著名科技思想家、海銀資本創始合伙人、“得到” 專欄《前哨?王煜全》《全球創新260講》主講人。
他是風險投資人、資深市場營銷和戰略投資專家,近年來主要聚焦于海外高科技企業投資。通過投資實戰和全球科技洞察,提出了“美國科技+中國創新+世界市場”的“積木式創新”理論。
他一方面積極推進中美之間的科技合作,以積木式創新的方式不斷向中國引入世界先進技術和創新企業,另一方面幫助中國的優秀企業把握全球科技創新趨勢,抓住科技浪潮的新機會,積極參與全球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