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古代鋼鐵技術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08266
- 條形碼:9787220108266 ; 978-7-220-10826-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鋼鐵技術史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歷史、冶金學、考古學感興趣的讀者及專業人士。
西方頂*的研究中國古代鋼鐵技術的專家,《中國科學技術史》“鋼鐵冶金”分冊作者華道安第二本中文譯作。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銅鐵工具先在楚國出現,而統一六國的卻是秦國,全面解讀秦國強大的工業政策;《山海經》編者不僅搜集大量神話傳說,可能還掌握了當時整個中國的金礦以及大部分地區金屬礦床的分布;......世界著名冶金考古學者華道安全新考察中國冶鐵生產,通過中西比較的視角,完整呈現中國文明演進的獨特價值。
中國古代鋼鐵技術史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鋼鐵技術史》從文獻材料、考古材料、科技分析、中西對比四方面觀察中國古代鐵器生產情況。對中國出土的漢代以前鐵器做了系統的梳理,總括了中國國古代鐵器的生產情況和生產狀況,并與西方的一些冶鐵生產體系進行了對比,同時介紹了一些金相學基礎知識和相關鐵器的金相研究。作者重點研究了各種鐵器的實用性及其對早期社會變革的意義,表達了對中國古代冶煉技術的肯定和贊賞。和中文同類著作相比,本書更加重視鋼鐵技術發展與社會政治經濟的關系,注重傳統鋼鐵技術的發展和意義,并且相當強調運用中西比較的視角?梢哉f,本書和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樣,起到了溝通東西方的作用。
中國古代鋼鐵技術史 目錄
目錄
序言/ 001
譯者序/ 004
作者序/ 008
**章 早期鐵器的審視 / 001
1.1 文獻資料 / 001
1.2 早期鐵器的考古發現 / 004
1.3 雨臺山楚墓 / 006
1.4 鐵足銅鼎 / 009
1.5 鐵尾(鋌)銅鏃 / 012
1.6 三座秦國墓地 / 018
1.7 鐵帶鉤 / 024
1.8 山西侯馬東周殉人墓 / 031
1.9 鐵制鐐銬 / 033
1.10 河北易縣燕下都M44 / 039
1.11 有柄武器 / 046
1.12 劍 / 059
1.13 河南輝縣的戰國墓葬 / 072
1.14 秦始皇時期的作坊遺址 / 081
1.15 鐵制生產工具 / 085
1.16 河南洛陽附近的東周時期墓地 / 121
1.17 結論 / 123
第二章 公元前3世紀的冶鐵工業 / 131
2.1 文獻記載的早期鐵礦 / 131
2.2 私營鐵工場主 / 135
2.3 鐵器作坊 / 140
2.4 官營冶鐵工業 / 143
2.5 冶鐵生產工藝 / 145
第三章 金相學研究(一): 熟鐵(鍛鐵)制品與鋼鐵制品 / 151
3.1 金相學與鐵碳合金系統 / 152
3.2 鍛造工藝 / 161
3.3 百煉成鋼 / 179
3.4 熟鐵制品與鋼鐵制品的原料識別 / 192
第四章 金相學研究(二):鑄鐵制品 / 219
4.1 引言 / 227
4.2 鑄鐵的冶金學與金相學研究 / 231
4.2.1 熔煉與鑄造 / 233
4.2.2 沖天爐 / 236
4.2.3 白口鑄鐵與灰口鑄鐵 / 239
4.2.4 白口鑄鐵 / 240
4.2.5 灰口鑄鐵 / 249
4.3 韌性鑄鐵 / 254
4.3.1 退火工藝 / 255
4.3.2 石墨化退火處理:黑心韌性鑄鐵 / 257
4.3.3 孫廷烈開拓性的研究 / 270
4.3.4 脫碳退火處理:白心韌性鑄鐵 / 273
4.3.5 退火后處理(post-anneal treatments) / 283
4.3.6 表面石墨化處理 / 285
4.3.7 球狀回火石墨 / 287
附 表 / 295
參考文獻 / 322
特別感謝 / 361
中國古代鋼鐵技術史 節選
**章 早期鐵器的審視
根據早期鐵器的出土環境,可以對早期鐵器的使用方式乃至其隨時間、空間等變 化而發生的演變有進一步的了解。本章的論述以考古材料為主,但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文獻資料。
1.1 文獻資料
孟子與楚人許行之門徒陳相在大約公元前4世紀末曾有一場辯論,農家許行奉行 賢君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如若不然,則是對人民嚴酷。所及內容大致如下:
孟子問陳相:“許先生可是親自用釜甑來做飯,用鐵農具來耕作嗎?”
陳相答曰:“是的。”
孟子接著問道:“那他用的釜甑與鐵農具也是他親自做的嗎?”
陳相答曰:“不是,他用糧食來換!
孟子道:“如果農夫用糧食來換取釜甑、農具等器物的行為,不算損害燒制陶器與冶煉金屬工人的利益,那么陶匠與鐵匠用所做器物來換取糧食的行為,難道就是損害了農夫嗎?再說許行為什么不自己燒陶、冶鐵,一切東西都只從自己家里拿來使用?為何還忙忙碌碌地與各種工匠以物易物?為什么許行不嫌麻煩?”
陳相回答說:“工匠需各司其職,當然不可能再兼顧農耕!
這段故事出自《孟子》,很可能是由孟子的弟子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編纂的。由書中記載可以看出,鐵制農具在這里已被當成了生活必需品。此時,在中國以外還未發現早期鐵器如此普及的情況。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鐵制工具的生產已作為一種專門的手工藝,社會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漢代以前的文獻中,還可以找到許多提及鐵或鐵器的信息。《呂氏春秋》中提到“慈石召鐵”,被認為是與靈魂溝通的例子!盾髯印分杏幸欢侮P于楚國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一場戰爭中失敗的記載,其中提到宛城(楚國的一個城市,即今河南南陽附近)的鐵矛有如黃蜂的毒刺般堅硬;楚國之所以敗,不在其沒有精良的武器裝備,而是在于沒有良好的領導階層。《韓非子·五蠹》中記載,舜統治時期,三苗部落曾對舜的統治不服,而舜帝通過手執盾牌與戰斧在戰場起舞,使其臣服于下。在對共工之戰中,當鐵刃利器刺到敵人身上,那些沒有佩戴堅硬頭盔與護甲的士兵便會受到傷害。通過舜對三苗、共工的戰斗,說明情況變了,措施也要變,盾牌與(青銅)戰斧在過去很有效,但現在卻被鐵制兵器所取代。
類似這樣附帶提及鐵或鐵器的情況,在公元前3世紀的文獻中十分常見。通過這些記載可以看出鐵在當時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種很平常的東西,但其中對鐵或鐵器具體使用方法的記載卻言之甚少!豆茏印繁M管一直被視作是一部包含了許多晚期材料的綜合性作品(通常認為成書于公元前250年左右),但在其《輕重篇》中可以找到一些更具體、更有趣的信息。馬非百曾列舉了一系列證據證明《管子·輕重篇》整篇成書非常晚,大概可以晚到公元1世紀或2世紀。在他的論據中*獨特也*有趣的是《輕重篇》里的絕大多數奇聞逸事是照搬漢代有名故事而來,只是篡改了其中一些細節,讓人易于相信這些是管子在公元前7世紀所述。乍看之下,馬非百的論據十分有說服力,但其中有一個嚴重的漏洞,即他在沒有任何依據的情況下,便斷定這些有關經濟的章節皆出自同一人之手,而并未把它們當成是不同的個體來對待。如果對這些章節進行仔細考證,其中部分也可能是成書于公元前3世紀的。但無論如何,單就研究戰國經濟史而言,當然*好還是避免使用《管子》。因為《管子》中有關經濟事務的討論,如果放到東漢時期的文獻中會顯得更為合理。
早于公元前3世紀的文獻中對鐵的描述非常少,即使有,這些文獻本身或多或少都存在準確性、真實性或確切年代等問題上的爭議。造成這種情況,或是因為在公元前3世紀之初,鐵器的使用迅速普及開來。但在使用歷史資料為證據的時候,“未提及”并不能代表“不存在”。我們可以通過鐵器使用時間的考古學證據,對其傳播與發展的情況給出更可靠的依據。
1.2 早期鐵器的考古發現
這一部分主要分為兩種情況。
**種是涉及某一具體考古發掘以及該遺址所出土的鐵器,如湖北江陵雨臺山楚墓所發掘的558座墓葬(見1.3節),以及河北易縣燕下都M44(一座包含大量兵士尸骨的墓葬,見1.10節)。這里從已發表的大量戰國時期發掘材料中,挑選了一小部分來討論,這些材料可以清楚地體現出某些具體器物的功能、地理上的變遷以及其年代序列的發展等。
第二種,是涉及某一類器物的討論如帶鉤(belt-hooks,見1.7節)與長柄武器(shafted weapons,見1.11節)等。
所涉及的發掘材料均為漢代以前,大致涵蓋了所有已知的漢代以前的鐵器類型并配以插圖。出于對工作量的考量,只有少部分才談及細節。這些器物的使用基本貫穿整個漢代,且大部分延續時間達數百年。但年代限定也不絕對,如鉤鑲(hooked parrier,圖五○)與長柄鐮刀(scythe,圖六六)的出現時間應在東漢以后。另外,在研究一些器物的具體使用方法時,文中使用了漢代甚至更晚的材料。
若干年前,黃展岳先生發表了文章《近年出土的戰國兩漢鐵器》,對當時所發現的早期鐵器進行了回顧,文中的總結或帶著些許苦澀與無奈:
本文的目的是想通過對實物材料的變化和發展去探討戰國與兩漢生產力的差別,可惜實際上是有困難的。
一、材料很零碎,報道一般很籠統、很簡略,斷代劃分不嚴密,其間更難免有斷代失實處,如古浪、石家莊出土的鐵鏵,可能就有問題。至于地面采集的鐵器,只能作為研究分布問題的資料。
二、鐵器冶煉技術的發展是判斷生產效能的重要標志之一,可惜業務人員大多缺乏這方面的知識(也未加重視),多不報道;更因缺乏科學化驗,因此,鐵器的質地(生鐵、熟鐵或鋼鐵)及其冶煉法大多不明。
三、鐵器名稱很混亂,沒有統一定名,同一鐵器,往往出現異名。如郭寶鈞先生稱為凹字形鋤及鐵口鋤的東西,李文信先生則稱為凹字式鍤,蔣若是先生則稱為第I式鏟、第II式鏟。至于無插圖、無圖版、無尺寸以致無從稽查的鐵器,為數更多,使分類統計工作無法進行。
......
中國古代鋼鐵技術史 作者簡介
華道安(Donald B. Wagner),丹麥人,世界著名冶金考古學者。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現任職于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北歐研究所,四川大學特聘教授。20世紀80年代,華道安接受李約瑟邀請,編寫《中國科學技術史》“鋼鐵冶金”分冊,該分冊被譽為“迄今為止有關中國古代鋼鐵技術的英文專著中*具權*性的”。華道安主要致力于中國早期鐵器與冶鐵技術以及中國古代數學相關問題的研究,在國際上發表論文60余篇,出版著作15部。
- 主題:非常榮幸能為這次購書體驗發表下自己的看法, 這已經不知道n次在...
非常榮幸能為這次購書體驗發表下自己的看法, 這已經不知道n次在中圖購買書籍, 書籍便宜, 質量好, 物美價廉, 買的放心又開心, 這真是買書上癮的節奏啊, 根本無法停下來, 品類多, 而且齊全, 劃算, 方便, 快捷, 實惠, 包裝又好,沒有任何破損,簡直是愛書人的福音, 會一直支持下去,感謝中圖,讓我們讀書人便宜買好書。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朝聞道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