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新耳朵:當新演繹復活了舊作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189510
- 條形碼:9787562189510 ; 978-7-5621-8951-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耳朵:當新演繹復活了舊作品::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 虞山配廣陵, 仲夏聽吳琴 ; 救亡明志、清涼之歌 ; 閑時幾棵杏樹, 靄來些許人家--聽吳兆基先生的《吳門琴韻》 ; “空”的當代化等。
新耳朵:當新演繹復活了舊作品:: 目錄
2 救亡明志、清涼之歌
3 閑時幾棵杏樹,靄來些許人家
——聽吳兆基先生的《吳門琴韻》
4 “空”的當代化
5 四把琴上的受難曲
——海頓《臨終七言》及版本辨析
6 繩正于古,清光奕然一片
——霍格伍德版《彌賽亞》簡評
7 于“指尖操練”間尋覓妙境
——小議巴赫《二、三聲部創意曲》的幾個版本
8 父與子
9 往者應憶,斯音可追
——記Pearl公司《克拉拉·舒曼的女弟子》
10 里赫特的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瑪尼諾夫
11 美在不怒自威時
——科羅廖夫的貝多芬奏鳴曲
12 與歌唱家并肩而行
13 顧盼生姿,靈光流瀉
14 不是禁忌,是樂趣
——談談妙趣橫生的鍵盤改編曲
15 這個巴赫,山川震眩
——聽金茲伯格
16 既有金獎加身,也為圣桑正名
17 兩架琴上的迪阿貝利
18 這是我*愛的舒伯特
——說說小曲子“D915”吧
19 莫拉維茨會出大合集嗎?
20 碧璞無多飾
——阿瑪迪斯組合的莫扎特弦樂五重奏
21 另一世界的能量模式
——評Decca公司的布洛赫弦樂四重奏歷史錄音
22 四個版本,四帖好藥
——小議肖斯塔科維奇弦樂四重奏錄音
23 *后的肖像畫
——評托特利埃在VAI公司的巴赫現場DVD
24 神思繾綣總掛懷
——阿爾弗雷德,戴勒在EMI的歌曲錄音
25 回溫巴洛克的氣息
26 半個多世紀的歌者群像
——簡評EMI公司套裝《歌唱的錄音》
27 掙扎與夢想
——兩支小國交響樂團的故事
28 是音樂紀錄片,還是電影形式的音樂?
29 小小“移動管風琴”的精神家園
30 盈然春至,碎笛聲潤
31 壯馬拉輕車,風火燎云天
——小評羅馬尼亞指揮家喬治內斯庫指揮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32 金子般寶貴的柔板
——評格吉耶夫的普羅科菲耶夫交響曲全集
33 本回憶錄,半本音樂史
34 大作家筆下的音樂世界
35 避繁就簡,季景交迭
36 不起眼的小古怪
37 秘術師的手指瑜伽
——澤哈邁爾演奏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隨想曲》
38 把琴里流出光
39 圓融契闊,還是洗凈鉛華?
——小提琴家敏茨的巴赫
40 破金裂帛,壯美如斯
——再論米爾斯坦的*后音樂會
41 樂史遺跡博物館
42 黑夜里的悲傷歌者
一一小記戈比爾蒂希的唱片《克拉科夫猶太區筆記本》
43 田野錄音的楷模
KinkGong廠牌的《新疆哈薩克族冬不拉》及其他
44 風景之外,總有別樣風景
45 樂器、散唱與多維度的歷史
——從薩瓦爾的音樂會說到地中海文明
46 不去定義什么是音樂
47 奧德賽
——歸鄉路上的藝術
48 歌劇寶庫尋訪記
——意大利樂譜出版社Ricordi小探
49 家族企業的優勢
——探訪德國斯圖加特的Carus出版社
50 孤者自語,寓言醒人
——普菲茨納歌劇《帕萊斯特里那》
51 像話劇、像電影,又像一場夢
52 鑿痕與留白
53 未曾深夜慟哭,不足以語人生
ECM的西爾維斯特洛夫作品
54 永在逆旅
——說說斯蒂芬,米庫斯2015年秋季的新碟《Nomad Songs》
……
新耳朵:當新演繹復活了舊作品:: 節選
《新耳朵:當新演繹復活了舊作品》: 回歸“廣陵”和“虞山”兩派的歷史,由于揚州與常熟地理相近,它們其實一直是互相影響著的。相對之下,虞山琴派的演奏風格更為清微淡遠一些,正如“南主柔靡,北主清勁”的說法。但廣陵派的形成比虞山派要晚,首創者徐遇的琴風據說從虞山派取經不少。其實,廣陵人和常熟人素有淵源,在繪畫、工藝美術、文學等領域同樣一直稱為兄弟。本文標題中的“吳琴”就概指隋唐琴師趙耶利所謂的“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土之風”,而廣陵派、虞山派應都屬吳琴范疇。 虞山琴派到了清康熙后期,漸漸式微,今天我們所聽到的虞山派,其實已有了一些順應時代的變化。 《閑居吟》錄音的一個很大特點是:這張天津琴院所藏的“閑居吟”仲尼式古琴所用的是真絲琴弦。 對于古琴的韻,人們常常采用一種*簡單的說法,即認為韻就是“余音”,古琴的韻足,就因為它的余音特別長。但這么解釋韻其實錯了。余音雖是韻的基礎和前提,但它卻是一種特殊的非自然狀態,是“運動的、具有線型軌跡的、光滑堅挺的音束”,需要通過左手按指在其余音中通過上、下、進復、退復等技法制造“走手音”,或者顫動制造“震吟音”,或者在其余音中通過吟、猱、綽、注、撞、逗等技法制造“腔化音”,這三者均是古琴的韻之所在(參考劉承華教授文《古琴韻味辨微》)。 這特點一切換到真絲琴弦上,便發生了微妙的不同。那被稱為“韻”的音束變得更為收斂挺拔(到《鹿鳴》里,數個孤零零的高音尤其寂寞俏冷),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琴韻”的轉瞬即逝也對操琴者的要求更高了。 唱片曲目的選取是經過磨合的產物。張子盛在小冊子的后記中說,他2007年**次試本張琴時,因為絲弦松動,覺得效果不甚理想。到了2010年的夏天,因為過于悶熱,竟然是打著赤膊進的錄音棚,這倒無意中免去了衣袖摩擦的噪音。他斷斷續續錄了好多次,回頭看時發現竟然已經積攢了這么多錄音。張子盛對這張仲尼琴的評價是“雄渾而不失溫潤,可盡情開闔”,聽后不出其然。《流水》的風骨絕非凡塵所有,錚淙清冷,多條旋律線如幽幽激流,盤旋四溢;《洞庭秋思》根據幾段琴譜整理而成,還增加了各譜所沒有的彈法,使音調如懇切叮嚀的語氣,相對于前人的演繹是嶄新的;而*末一曲《閑居吟》則是張子盛特別為這把琴抒懷而作的,有著即興與懷舊的雙面特質。但他仍然很是謙虛:“我現在并未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琴道廣大,渺余小子,何敢言形成獨特風格!我以九嶷為基,旁挹虞山,轉益多師,刻苦練習,鼓琴不輟……” ……
新耳朵:當新演繹復活了舊作品:: 作者簡介
詹湛,1985年生,上海人。 唱片客,德語專業本科畢業,翻譯、校譯多本德語小說及兒童繪本,兼為數家雜志、報紙撰寫音樂評論,時而涉及美術及攝影領域,擔任過《上海演藝》雜志編輯。 學習的并不是音樂專業,而撰寫音樂評論的事,全然緣自多年前許多個巧合的重合。記得福柯談到當代音樂時曾說,它偏離了正軌,因為其復雜程度已經到了不可接近的地步——是不是因為技巧的發展,倒使它走上了一條不歸路?而另一方面,音樂對技術的進步之高度敏感,所產生的依賴性比其他藝術門類又要大得多。多尷尬。 所以我念想中的音樂評論,似乎應該是一座起到穿線縫衣作用的“橋”,而不是在無數堵已經有的“墻”之外再加上一堵“墻”,此小小志向與諸君共勉。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