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漢語語法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23546
- 條形碼:9787559623546 ; 978-7-5596-2354-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語語法史 本書特色
王力先生是罕見鮮有的全面的漢語語言學大師,深入研究歷代漢語的語音、詞匯、語法,創立漢語史學科;深入研究漢語音韻學和漢語詩律學,深入研究現代語法和語法理論,深入研究漢字改革,所有領域的有關成果足以深深影響當時、現在和未來。王力先生以治學嚴謹著稱,既能高屋建瓴,大氣磅礴,又能睿智縝密,周到細致,令人嘆為觀止。 ——南開大學教授、語言學家馬慶株
漢語語法史 內容簡介
本書是語言學大師王力先生研究漢語語法歷史發展的專著。全書共26章,從詞法、句法兩個方面論述了漢語語法發展的歷史面貌、發展階段及其內在規律,重點是歷史句法學的探討。 本書以漢語基本理論為基礎,講述了名詞、人稱代詞、構詞法的發展、詞序的發展、長句的發展、語氣詞的發展,以及“五四”以后新興的句法等知識。 本書材料豐富、系統性強,規模可觀,是語法學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
漢語語法史 目錄
漢語語法史 節選
第二章名詞 關于上古漢語名詞的形態,還沒有人進行過全面的研究。據我們初步觀察,上古名詞的前面往往有類似詞頭的前附成分,例如“有”字,它經常是加在國名、地名、部落名的前面,如“有虞、有扈、有仍、有莘、有熊、有庳”等。在《尚書》里,這一類例子是很多的。現在試舉幾個例子: 何憂驩兜,何遷乎有苗?(《皋陶謨》)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湯誓》) 殷既墜厥命,我有周既受。(《君奭》) 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召誥》) 普通名詞的前面,也有加“有”字的。下面是《尚書》的一些例子: 予欲左右有民,汝翼。(《益稷》) 盤庚遷于殷,民不適有居。(《盤庚》) 有王雖小,元子哉!(《召誥》) 下面是《詩經》的一些例子: 摽有梅,其實七兮。(《召南·摽有梅》) 發彼有的。(《小雅·賓之初筵》) 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小雅·巷伯》) 下面是其他書的一些例子: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論語·為政》) 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我們很難由此得出結論說一切名詞都能具備這種形態。不過某些名詞卻總是和“有”字黏在一起,例如“眾”字可能是奴隸的通稱,《尚書》里常常把“眾”說成“有眾”,例如: 今爾有眾……(《湯誓》) 有眾率怠弗協。(同上) 乃正厥位,綏爰有眾。(《盤庚》) 簡孚有眾。(《呂刑》) 除了“有”字之外,還有“于”字和“句”字,見于“于越”和“句吳”,例如: 于越入吳。(《春秋·定公五年》) 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史記·吳太伯世家》) 古人以為這是外族語言里專有的“發聲”。那也是有一定的根據的。 總之,假定上古時代名詞是有詞頭的話,它的規則還是不能十分確定的。到了戰國以后,除了仿古之外,就不再有這一類的詞頭了。 到了漢代,產生了一個新的詞頭“阿”字。“阿”本是歌部字,在上古念[ai],中古念[a]。現代于“山阿”的“阿”念[e],于詞頭的“阿”念[a],這個分別是上古和中古所沒有的。可以說,現代詞頭“阿”字保存了古音,山阿的“阿”字的讀音則跟著一般歌韻字發展了。 可能是從“伊誰”變來的。“伊誰”在《詩經》里已經出現了,例如: 有皇上帝,伊誰云憎!(《小雅·正月》) 伊誰云從?惟暴之云。(《小雅·何人斯》) 到了漢代以后,“伊誰”變了“阿誰”,例如: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漢樂府·十五從軍征》) 羹飰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同上) 向者之論,阿誰為失?(《三國志·蜀志·龐統傳》) 從此以后,“阿”字的用途擴大了,它不但可以作人名和親屬稱呼的詞頭,也可以作人稱代詞的詞頭。它作為人名的詞頭是從小字(小名)開始的。《漢武故事》說漢武帝后的小字“阿嬌”,這還不一定靠得住,因為《漢武故事》是偽書。但是曹操小字阿瞞,劉禪小字阿斗,總算是可靠的。 現在我們再舉幾個作為人名詞頭的例子: 見阿恭,知元規非假。(《世說新語·雅量》) 阿連才悟如此。(《南史·謝靈運傳》) 忽出城喚曰:“阿鼠!”子文不覺應曰:“諾!”(《法苑珠林·漁獵篇》) 作為親屬稱呼的詞頭的有下面幾個例子: 阿翁詎宜以子戲父?(《世說新語·排調》)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木蘭辭》) 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晉書·周顗傳》) 阿婆,佛法言有福生帝王家。(《南史·齊本紀下·廢帝郁林王紀》) 隆昌之末,阿戎勸吾自裁。(《南史·王思遠傳》) 孝琬呼阿叔。帝怒曰:“誰是爾叔?”(《北史·河間王孝琬傳》) 作為人稱代詞的詞頭,有下面幾個例子: 阿你酒能昏亂,吃了多饒啾唧。(王敷《茶酒論》) 鷯隔門遙喚:阿你莫漫轍藏。(《燕子賦》) 登阿儂孔雀樓。(《異苑·鬼仙歌》) 現在北京話里的詞頭“阿”少見,只有受方言影響的“阿姨、阿婆”等。 粵方言詞頭“阿”還可以用在姓氏的前面,如“阿王、阿劉”;又用在排行的前面,如“阿三”。 詞頭“老”字來源于形容詞“老”字,*初是表示年老或年長的意思。后來由這種形容詞“老”字逐漸虛化為詞頭。詞頭“老”字可以用于人和動物兩方面。這兩種“老”字都是在唐代產生的。 某些稱謂之前可以加詞頭“老”字,如“老姊、老兄”。這些都見于唐代的史料。《晉書·郭奕傳》:“大丈夫豈當以老姊求名?”這種“老”字不像是表示年長的意思,而僅僅是一個詞頭。后來一直繼承著這種用法。 現在只舉出《儒林外史》里的例子: 匡超人走到跟前,請教了一聲“老客”,拱一拱手。(第十七回) 原來是老弟!幾時來的?(同上) 那人見牛玉圃,嚇了一跳,說道:“原來是老弟!”牛玉圃道“:原來是老哥!”(第二十二回) 姓上加“老”,好像是起源很早,如《論語·述而》:“竊比于我老彭。”但是“老彭”無論是指兩個人(老子和彭祖)或指一人(殷賢大夫),“老”字都不能算是詞頭。姓上加“老”,實際上是起于唐代。白居易《戲贈元九李十二》詩:“每被老元偷格律。”“老元”就是指元稹。后來這種用法也一直沿用下來,例如: 包貴善畫虎,名聞四遠,號為老包。(元夏文彥《圖繪寶鑒》) 老戴,忘其名,吳郡昆山人。(同上) 這潑魔這般眼大,看不見老孫。(《西游記》第二回) 既然姓上可以加“老”,名字上也就有可能加“老”了。就現在所看到的史料來看,名字上加“老”比姓上加“老”晚些,*初見于宋代的史料,例如: 老可能為竹寫真,小坡今與石傳神。[可,指文與可。坡,指軾子過。](蘇軾《題過所畫枯木竹石》) 快讀老坡秋望賦。[坡,指蘇東坡。](范成大《寄題永新張教授無盡藏》) 排行上加“老”起源*晚。中古于排行只用“阿”,如今粵語,例如《南史·臨川王傳》:“阿六,汝生活大可。”到什么時候才可以用“老”字呢?現在還沒有研究清楚。不過至少在清代已經可以這樣用了。現在只舉出《儒林外史》的一些例子: 趙氏有個兄弟趙老二在米店里做生意。(第六回) 楊執中定睛看時,便是他第二個兒子楊老六。(第十一回) 阿叔道:“好呀!老二回來了。”(第十六回) 潘三出去看時,原來是開賭場的王老六。(第十九回) 龍老三,你又來做甚么?(第二十九回) ……
漢語語法史 作者簡介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廣西博白縣人。中國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詩人,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