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呂思勉講中國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35725
- 條形碼:9787101135725 ; 978-7-101-13572-5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呂思勉講中國史 本書特色
1. 名家之作,視野開闊:呂思勉先生熟讀二十四史,顧頡剛、錢穆、嚴耕望、李敖等都對他盛贊有加。本書貫徹了呂先生“大視野、通識感,不拘泥于局部細節”的一貫風格,是學習歷史頂好的入門書。 2. 精編精校,系統呈現:本書由呂思勉先生再傳弟子華東師范大學張耕華教授精心選編,系統呈現呂先生有關中國通史z主要和z精彩的內容,是一部難得的簡明學史讀本。 3. 通俗易懂,圖文并茂:全書文字簡潔,條理清晰,主次分明,另有圖表50余幅,是一部適合大眾閱讀的通俗讀物。
呂思勉講中國史 內容簡介
《呂思勉講中國史》是以呂思勉先生中國通史初階讀物《更新初級中學教科書 本國史》為正文,以呂先生其他史著中相關論述為附注,精編而成的一部歷史普及讀物。全書分為五編,分別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現代史和綜論,上起上古傳說,下訖清末民初,一本書可盡覽呂先生有關中國通史z主要和z精彩的內容。
呂思勉講中國史 目錄
編選說明
導讀
**編 上古史
**章 太古之傳說
第二章 中華民族之建國
第三章 唐虞夏商之政教
第四章 上古之文化與社會
第五章 周之建國及其政教
第六章 春秋與戰國
第七章 周代之社會概況
第八章 春秋戰國之學術思想
第九章 本期結論
第二編 中古史
第十章 秦代之統一與疆土之拓展
第十一章 兩漢之政治概況
第十二章 兩漢疆域之開拓與對外交通
第十三章 兩漢之學術與宗教
第十四章 兩漢之社會概況
第十五章 三國之分裂與晉之統一
第十六章 中華民族之新融合
第十七章 兩晉南北朝之文化與社會
第十八章 隋之統一與唐之繼起
第十九章 隋唐之武功與對外交通
第二十章 隋唐之政治與學術
第二十一章 隋唐之社會與宗教
第二十二章 中國文化之東被
第二十三章 唐之衰亡與五代之紛亂
第二十四章 宋之統一與變法
第二十五章 遼夏金之興起與對宋之關系
第二十六章 宋之學術思想與社會概況
第二十七章 元代之武功
第二十八章 中國文化之西漸
第二十九章 明之內政與外交
第三十章 明之衰亡與奮斗
第三十一章 中華民族的拓殖
第三十二章 元明之文化與社會狀況
第三十三章 本期結論
第三編 近世史
第三十四章 中西交通之漸盛與西學之輸入
第三十五章 清代之勃興
第三十六章 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第三十七章 中華民族之擴大
第三十八章 清初之外交與中葉之政治
第三十九章 鴉片戰爭
第四十章 太平天國
第四十一章 英法聯軍與中俄交涉
第四十二章 中法戰爭和西南藩屬的喪失
第四十三章 中日戰爭與外力之壓迫
第四十四章 維新運動之始末
第四十五章 八國聯軍之役
第四十六章 日俄戰爭與東北移民
第四十七章 清代之政治制度與末年之憲政運動
第四十八章 清代之文化與社會狀況
第四十九章 清代之經濟狀況
第五十章 本期結論
第四編 現代史
第五十一章 孫中山先生與革命運動
第五十二章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之成立
第五十三章 民國初年之外交
第五十四章 軍閥政治與內戰
第五十五章 歐戰后之外交
第五十六章 國民革命之經過
第五十七章 國民政府成立后之內政與外交
第五十八章 *近之文化經濟與社會狀況
第五十九章 本期結論
第五編 綜論
第六十章 歷史與人類生活之關系
第六十一章 中華民族之逐漸形成與前途
第六十二章 中國文化之演進及其未來
第六十三章 國際現勢下吾國之地位與復興運動
呂思勉講中國史 節選
禹的治水 當堯的時候,天下有洪水之患。舜攝政,舉禹,叫他去治水。禹乃先巡行各處,看定了地勢,然后用疏浚之法,導小水使入大水,大水使入海。當時獨流入海的,是江、淮、河、濟四條水,謂之“四瀆”,為諸水之宗。 治水的三階段 朱子說:禹的治水,只有《書經·皋陶謨》即今本《益稷》中,“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幾句話*可信。川是自然的河流,畎澮則人力所開的水道,海乃湮晦之義,距離較遠,而其地的情形,為我們所不知之處,則謂之海,所以夷、蠻、戎、狄,謂之四海。九是多數的意思。“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只是把人力所成的溝渠引到大河里,又把大河通到境外罷了。治水*早的法子,該是堤防,這原是*易見到的,然久之就覺得其不妥,不順著自然力的方向去利用他,而要與之相爭,這總是不行的,于是就從堤防進步到疏浚。古書上說鯀治水的失敗,禹治水的成功,就是代表這一個觀念的,未必是當時的事實。然而疏浚的工程太大,人力實不能勝,奈何?于是有(明)潘季馴束水攻沙之法。束水攻沙者,河行到平地,流勢寬緩,將未顯出堆積作用來時,我們則窄其道而束之,使其再顯出沖刷作用和搬運作用,于是從上流挾帶而來的泥沙都被搬走,不至堆積下來了,不和自然力爭斗,亦不見他退縮,而即利用他的力量,來達到我們的目的,這確是治水*高的方法了。治水的三階段,恰代表了人類對付自然的三種態度。(摘自第三章《唐虞夏商之政教》) 武帝的文治武功 漢武帝是個雄材大略的人,他對外國用兵,替中國開拓了不少疆土,其事都見下章。他在內治上,也有幾件著名的事情。**,他置五經博士,是國家設立太學之始。(當時僅就固有的官吏中,揀其有學問的,替他招致弟子;既未營建校舍,亦未設立教官。博士本非學校教師,但后來設立太學后,教師未曾別立名目,即以博士為名)第二,他命郡國選舉孝廉,是科舉制度的先聲。(此時未有考試之法,但唐以后的科舉制度,是從此制變化而成的,參看本書第十八章)第三,他又聽董仲舒的話,重用治儒家之學的人。于是春秋、戰國時各學派之中,儒家之學,就歸于一尊了。可惜他性好奢侈,既要開疆拓土,又要營宮室,求神仙,還要出去巡游。財政不足,就用了許多言利之臣,以致民愁盜起,國內幾致大亂。幸而晚年悔過,能夠與民休息。昭宣兩代,政治也都算清明,才算危而復安。(摘自第十一章《兩漢之政治概況》) 從怎樣生活的到該怎樣生活 從前的人,以為歷史不過記載偉人的事跡,與大多數國民無干。殊不知有怎樣的社會,才能有怎樣的人物。孔子若非生于周代文化*盛之時,豈能成為博學的大圣人,為儒教之祖。如來若不生于印度,或者那時印度文化不發達,豈能創立一種偉大的宗教,傳布到中國來?所以偉人只是時代的產物。固然,偉人的能力,超過常人數十百倍,不是社會進化,已經達到一定的階段,偉人亦是無可成其偉的。偉人只是時代的結晶。了解了該時代的社會,就什么都了解了。舊見解的紕繆,在于不知道古今社會的變遷。他們總以為古今的社會,是一樣的;一切不同的事,只是幾個特殊的人做出來,倒像不同的人,在同一舞臺上做不同的戲一般。如此,就要摹仿古人,演成時代的錯誤。從西力東侵以來,我們這種錯誤,不知道鬧過多少次。你們試想想看:從你們有知識以來,社會上的現象,有什么改變沒有?你們或者年紀小;或者生在偏僻地方,覺不著什么;試問問年紀大的人,據他們的經驗,社會上的現象,有什么改變沒有?吃的東西,價格騰貴么?衣服的式樣變換么?住的房子怎樣?交通的器具和路線怎樣?人情風俗又怎樣?這許多,固然是一事一物之微;一個人所看見的,也只是社會的一小部分;然而社會全體的變動,就是一事一物之積;就部分,就可以推想出全體來。社會是變了。社會是時時刻刻在變的,拘守老法子,是不對的。該走什么路呢?社會為什么要變,必有其所以然之故。看清這所以然之故,應付的方法,就出來了。所以然之故,是要從事實上看出來的,所以史學是社會學的根柢。(摘自第六十章《歷史與人類生活之關系》)
呂思勉講中國史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蕓等。江蘇武進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史學名家。畢生致力于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其治學涉及史學、文學、經學、文字學、文化思想、民族學等多個領域。其著述規模恢宏,博通周贍,既注重考據,又能融會貫通,素為學術界所推重,對中國現代史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而巨大的貢獻。 張耕華,1952 年生,浙江鄞縣人。歷史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史學理論、史學史和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近年來致力于呂思勉遺著等的整理工作,已編輯出版呂思勉文集十余種。主要著作有《人類的祥瑞——呂思勉傳》《史學大師——呂思勉》《歷史哲學引論》等。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