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透過考古學的鏡頭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057504
- 條形碼:9787501057504 ; 978-7-5010-5750-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透過考古學的鏡頭 內容簡介
《透過考古學的鏡頭》收錄的數篇文章,旨在透過宏觀歷史敘事中隱而不顯的“物”來審視歷史,跨越時空與已故學人展開心靈間的對話……文集*終想表達:“物”能獨立于文字而“自在”,考古學構建的是一個多線條、多層面的歷史圖景,不斷突破和增補“線性歷史”的發展規律;考古學面對過去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物質遺存,它向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所有個體和生活樣態敞開。相信透過考古學的鏡頭,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歷史,理解今天,面向未來。
透過考古學的鏡頭 目錄
科學·社會科學·考古學——考古學學科定位的哲學思考
從疑古談起
“考古學”的“家園”——archaeology和“考古學”
面向“未來”的考古學——寫在“五四運動”90周年之際
三星堆啟示錄
考古學幾個關鍵概念的辨析
視角與差異
差異、視角與商代考古學
新干伏鳥雙尾銅虎及其他
炭河里遺址兩則
三星堆祭祀器物坑發現20周年感言
從西南地區出土的青銅雞看家雞起源問題
“虎食人”母題中的人物形象
從“太陽神鳥”到“太陽馬車”
金沙遺址出土石人像身份辨析
川西石棺墓中的鐵器
船棺葬、早期銅鼓和不對稱形銅鉞
商周兩漢的土墩墓
文化互動視野中的西岔陶范
體驗與認知
體驗與認知——中西感受文化遺產的兩種方式
寒山寺的鐘聲
自貢鹽井開鑿技術點滴
李莊漫筆
建川“紅色年代瓷器陳列館”印象記
新農村建設中的文化遺產
從利瑪竇看中西文化交流
巖畫散記
墻面面觀
時光隧道——北九州市立自然史與歷史博物館觀感
個體的生活史——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參觀記
哈德良長城
毀滅與重生——考文垂大教堂的啟示
“考古大發現”雜談
影像世界中的考古學
人物影像
夏鼐的學術與他的時代——寫在夏鼐先生逝世30周年之際
歷史與小說的互讀——讀《夏鼐日記》之一
考古門內的人生站點——讀《夏鼐日記》之二
世界性與民族性的奏鳴——讀《夏鼐日記》之三
精神長存——懷念陳公柔先生
考古學家的小說情懷——童恩正“考古小說”釋讀
作為透視歷史方法的考古學——記丹麥考古學家克勞斯·韓斯堡
透過考古學的鏡頭 節選
《透過考古學的鏡頭》: 在世紀之交回顧學術史,我們可以看到20世紀初我國史學界發生的兩件大事:一是疑古思潮的出現,二是田野考古學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 對于在當時產生了重大影響的疑古思潮,今天的學術界無論是從方法還是從內容上都做過很多深入的清理、批判和總結。拋開其得失不談,疑古思潮體現出來的懷疑主義不同于中國史學研究中的辨偽傳統,它是在“五四運動”民主與科學的氛圍下產生的,其主旨更靠近西方文化中的懷疑主義精神。 中國文化歷來不乏辨偽傳統,但缺乏懷疑主義精神。中國史學研究中雖然有著懷疑的傾向和實踐,特別是從宋代以來直到清中晚葉該傾向已很明顯,但是,這里所說的懷疑主義精神和傳統的懷疑是有區別的。此處的懷疑主義精神是一種理性批判精神,它在西方文化中較為鮮明突出。西方文化中觀念意識較發達,而歷史意識相對薄弱。既然是觀念性的文化,那么運用理性進行批判和檢索就是必要的;如果理性時時刻刻都在做著批判的工作,那懷疑主義精神就是其必然的結果。中國文化則不同,中國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史學發達,這不僅表現在史料的豐富上,還表現為歷史意識的發達。歷史意識的發達使得人們容易停留于具體的事實與史實之中,而缺乏超越其上的形而上學的觀念。因此,中國傳統史學研究中的懷疑多為在肯定史書的大前提之下的證偽和辨偽,它不可能像疑古思潮那樣徹底推翻中國的古史體系。疑古思潮中一個突出論點是,中國的古史文獻是一種“層累地造成的古史系統”。這或許就是說,中國歷史在相當的程度上是受思想觀念的滲透和塑造的,中國的古史文獻可以被當作一種觀念的記載來看待。既是觀念史,就值得從根本上進行懷疑,而不是做具體的細枝末節的考證。 這種懷疑主義精神的意義在當時似乎超出了史學界,而波及了整個中國學術界和思想界,它直接影響了中國考古學的早期發展。中國考古學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這是西方田野考古學傳人中國的結果。那時,疑古思潮全盤否定了中國的古史系統,但否定之后的建設工作并不令人滿意。面對如何重新認識中國古史的問題,在疑古思潮興盛之時就有人提出,建設的途徑就是考古學。田野考古學是在地質學和生物學的發展帶動之下產生的,它所體現的是科學主義精神。這樣一來,疑古思潮的懷疑主義所否定的古史系統就需要以考古學的科學主義精神去重建,用考古學去復原古史系統,就是一條比在故紙堆中求證更有效、更可信的途徑。只不過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考古學才剛剛起步,發掘資料還很有限,考古學距重建古代史的目標還非常遙遠。 ……
透過考古學的鏡頭 作者簡介
施勁松,1996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商周考古學。 王齊,1996年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存在哲學、基督教哲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