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語言文化評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687922
- 條形碼:9787533687922 ; 978-7-5336-8792-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語言文化評鑒 內容簡介
《語言文化評鑒》收錄了作者36篇書評及讀書札記,評鑒的對象涵蓋古今中外,內容包括兩類:一類為語言文字學方面的學術評論,涉及普通語言學、漢語文法學、訓詁學、文獻學、文字學等領域;另一類為文化學方面的學術評論,涉及文學、史學、哲學與寫作學等領域。
語言文化評鑒 目錄
《馬氏文通》疑難例句辨析——研讀《馬氏文通》札記
漢語教學語法體系的奠基人——評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
論史存直先生的“教學語法”思想——從《關于漢語語法體系》到《句本位語法論集》
文法學的走向——重溫《古漢語綱要》
建立“漢語通論”的新嘗試——許威漢著《漢語學》讀后
《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評析
《老子》復句辨析——《<老子道德經>句法述要》研讀
一部獨創性與綜合性相糅合的巨著——評《上古漢語語法史》
繼承傳統學術,創新現代思維——評《語言學文集》
一部突破傳統訓詁界域的巨著——《(尚書)詮釋研究》評介
《孫子兵法》的集大成研究——評許威漢《孫子學讀本》
思路銳密,眼光犀利——李葆嘉《鉤沉錄》評析
十年磨一劍,其鋒芒必現——序馬啟俊《<莊子>詞匯研究》
展示佛經文獻之瑰寶——評《玄應<眾經音義>研究》
一部頗有意味的學術專著——喜讀《漢語避諱研究》
高屋建瓴,雕梁畫柱——評《問題驅動的廣義修辭論》
《(鹽鐵論)簡注》誤釋糾正
重讀《從劃分標準看文字類型》——讀陸錫興論文有感
統系《說文》的“天道”觀——《說文解字》再論
多方探索,接軌現代——《中庸義理》析評
實事求是乃學術之**要義——嚴正批評《中國訓詁學》
“文本”的主觀性和客觀性——《解釋學·導論》讀后
辯證法思想推動著歷史前進——《黎澍的“考求歷史真實”及其他》
整體開拓,追根求源——《藝境無涯》評析
宏觀構架,微觀布局——評《寫作學概論》
既要創新思維,也要注入傳統——《中國當代人道主義文學思潮史》評析
信仰能凈化心靈——讀《靈光沐微塵》
情投緣合,詩書聯璧——體味《劉永年書法集》
虛實相間,畫龍點睛——評《粉墨春秋(二題)》
詩人余光中筆下的黃山——《黃山詫異》值得品味
惠特曼及其《草葉集》——紀念惠特曼逝世120周年
宗教的世俗與自療——讀長篇小說《荊棘鳥》有感
對束縛“人”的個性的**反叛——讀尼采自傳《瞧!這個人》
柏拉圖與孔子——讀《柏拉圖全集》之聯想
由“道”而申論“德”——《老子》之再三研讀
后記
編后語眾經音義>莊子>老子道德經>
語言文化評鑒 節選
《語言文化評鑒》: (二)立足于“句本位”之重要原則 眾所周知,“句本位”的原則,是黎錦熙先生早年提出來的。當時通行以詞類為綱來講授文法,而黎氏《新著國語文法》一改過去通行的方法,提出以句子為綱來講文法,即“句本位”文法。黎氏指出,如果采取“句本位”,從句子的研究人手,不但可以得到正確的詞類用法,而且可以發現一種語言的普通的文法規則,可以有助于學習和翻譯他種語言,可以幫助心靈的陶冶。“句本位”文法,“退而‘分析’,便是詞類的細目;進而‘綜合’,便成段落篇章底大觀”(《引論》)。 在《關于漢語語法體系》一文里,史先生開宗明義,認定“建立語法體系必須注意以下三項根本原則:(1)句本位原則;(2)形式與內容對勘而以形式為綱的原則;(3)句法與詞法對勘而以句法為綱的原則”。他一再強調:研究語法就必須在頭腦里先樹立“句本位”的觀點,因為“說語法的目的在于研究用詞造句的規律”;“研究語法規律,實際上就是研究用詞造句的種種格式”;“其理論的歸結必然是詞法應該為句法服務,因而建立語法體系必須先考慮句法,然后才能考慮詞法”。他指出,分析句子至少需要設立“主、謂、賓、補、定、狀”六個成分。經過多方比較,他認為還是“黎錦熙的體系缺點少些。其原因是:(1)黎氏強調了‘句本位’原則,對句子都做了徹底的分析,沒有‘兼語式’或‘遞系式’‘雜謂語’之類的毛病;(2)黎氏吸收了西洋‘學校語法’以形式為綱的優點,未陷于煩瑣”。 當然,史先生并非沒有看到黎氏《新著國語文法》的缺點,“它的缺點主要是由于未看清漢語和印歐語的基本差別,因而未能徹底擺脫西洋語法的影響而來的”。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史先生對黎氏的語法體系進行了若干修正。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不少語法學者抨擊傳統的“句本位”語法,指責它專重意義而忽視形式。這種誤解,顯然與計算語言學的興起和西方某些語言學思潮的泛濫有關。就前者而言,劉涌泉先生于《語言學必須現代化》一文中說得很明白:“機器只認識形式,不懂意義。”而且把“面向人的語言學”與“面向機器的語言學”區別看待(載《中國語文》1978年第4期)。這實際上是說,對人而言,用形式與意義相結合的語言學;對機器而言,用形式主義的語言學。對于“面向人的語言學”,史先生說得非常徹底:“對人進行語言教學仍必須采用形式與意義相結合的方法,不能采用形式主義的方法。形式主義的偏向愈嚴重,教學效果就會愈差。”(《語法研究的兩個方向》,見《句本位語法論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 從整個語言學發展史來看,開初的傳統語言學著眼于意義,后來出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轉換生成語法”等流派則強調形式,近一個時期似乎有向傳統語言學回歸的傾向。馬希文先生在其《談談數理語言學》一文中指出:“形式語言學有了二十多年的歷史。但是它并沒有對語言學的發展做出顯著的貢獻,一一這可能是由于只從表面形式去研究語言是非常不夠的——為了解決語言構造的問題,必須尋找新的途徑以深入語言的內部即語義學的領域。”(載《中國語文》1978年第3期)在我國有一個明顯的事實,就是語法學界出現了“三個平面”的語法理論,也就是主張“句法、語義、語用”三者結合的漢語語法研究的新思路,這也再一次說明,語言的意義又重新引起人們的重視。這是符合漢語的特點與實際的。 ……
語言文化評鑒 作者簡介
白兆麟(1937-),生于安慶,長在徽州。安徽大學中文系教授、漢語言文字學學科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副會長。先后名列英國劍橋大學《世界名人錄》(第16版)和美國哈佛大學《國際學者名人傳》(第10版)。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主要收入《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叢書·白兆麟卷》;出版專著三十余種,主要有:《句法研究》(2003)、《新著訓詁學引論》(2005)、《綜論》(2010)、《續經籍纂詁》(常務副總纂,2012)、《國學與中華傳統文化》(2014)、《新著漢語文法》(2017)。另有三本散文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