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世界音樂匯(全2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332316
- 條形碼:9787513332316 ; 978-7-5133-323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世界音樂匯(全2冊) 本書特色
廣泛搜羅、介紹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杰出音樂家和唱片,深受世界各地的DJ和音樂愛好者的喜愛。 超過80篇多位專家的文章,聚焦于他們耳聞目睹的現場或錄制的流行和根源音樂。 廣泛搜羅世界各國、各地區的音樂唱片,為將近2000名音樂家撰寫小傳,評論他們的音樂CD。 提供全球及互聯網上的著名世界音樂廠牌和專業商店目錄。
世界音樂匯(全2冊) 內容簡介
全書按世界音樂的地理分布,分為歐洲、中東、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美洲等幾大部分,每一部分下又按國家分成多章,敘述各國特色音樂特別是它們的根源音樂的歷史和很近幾十年的狀況,并介紹代表性的音樂家及其作品。
世界音樂匯(全2冊) 目錄
**部分歐洲
阿爾巴尼亞:山鷹降落
阿爾卑斯的音樂:高山朋克現象
奧地利:古老的維也納靈魂之樂
波羅的海國家:歌曲的革命
比利時:佛蘭德、瓦隆與全球融合
波黑共和國:悲傷的薩拉熱窩歌曲
保加利亞:神秘之聲
克羅地亞:坦布利卡琴
捷克與斯洛伐克共和國:東方遇見西方
丹麥與法羅群島:波爾斯的新脈動
英格蘭(民間音樂之根源):英國的多變之根
英格蘭/英國(邦拉/亞洲的節拍):通往英國亞洲的單程票
芬蘭:新北歐符號
法國:地區的音樂
德國:酸泡菜反爆炸
希臘:近東之歌
格陵蘭:海豹皮熱銷
吉卜賽音樂:大路的國王和皇后
匈牙利:一種音樂母語
冰島:等待冰川融化
愛爾蘭:在虛擬十字路口舞蹈
意大利:男高音與塔蘭臺拉舞曲
馬其頓:令人費解的節奏
荷蘭:傾斜的風車
挪威:峽灣和小提琴
波蘭:懸掛在高原上的國家
葡萄牙:傳統財富,命運和革命
羅馬尼亞音樂:Taraf傳統
俄羅斯:民族音樂
薩米蘭(拉普蘭):凍原上的Joiks
蘇格蘭音樂:從斯特拉斯佩舞曲到acidcroft
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巴爾干節拍
斯洛文尼亞:奧匈-斯拉夫之聲
西班牙(弗拉門戈):狂野、原始的感覺
西班牙(地方音樂):一個凱爾特人和島民的傳說
瑞典:一個波爾卡舞曲的魔鬼
烏克蘭:班都拉琴演奏
威爾士:豎琴、游吟詩人和民間音樂(gwerin)
第二部分中東
阿拉伯/埃及古典音樂:詩歌的伙伴
亞美尼亞:悲傷之音
埃及(流行/街頭音樂):開羅金曲工廠
格魯吉亞:一場歌曲的盛宴
海灣地區和也門:阿拉伯半島之聲
伊朗:夜鶯與毛拉
以色列:一座狹窄的橋梁
猶太音樂(塞法迪):拉地諾浪漫曲
庫爾德音樂:無國家之歌
巴勒斯坦音樂:斗爭的聲音
敘利亞、黎巴嫩和黎凡特地區:歐洲與亞洲相遇
土耳其:安納托尼亞之聲
第三部分非洲
阿爾及利亞(籟樂):戰火中的音樂
阿爾及利亞(卡比利亞):移民之游吟詩人
安哥拉:斗爭與天賦
貝寧和多哥:非洲瘋克人
布基納法索:隱藏的寶藏
喀麥隆:小大陸之樂
佛得角:甜蜜憂傷之樂
剛果:舞之心
科特迪瓦:非洲音樂產業中心
赤道幾內亞:馬拉博布魯斯
埃塞俄比亞:蠟與金之地
加納(黃金海岸):上流生活與根源
幾內亞比紹:古姆貝之后院節拍
印度洋:輕盈觸摸
肯尼亞:肯尼亞流行樂之生命與時代
馬達加斯加:來自東南非洲的大洋音樂
馬拉維:阿弗羅馬之聲!
馬里/幾內亞(曼德之聲):西非音樂發電站
毛里塔尼亞和西撒哈拉:摩爾的音樂方式
摩洛哥:生活的基本表達
莫桑比克:連續的打斗舞
尼日爾:薩赫爾地區音樂
尼日利亞:從豪薩音樂(Hausa)到上流生活(Highlife)
俾格米人的音樂:來自非洲雨林的音響
盧旺達和布隆迪:來自山谷的回響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來自中非的島嶼音樂
塞內加爾和岡比亞:塞岡明星
塞拉里昂:棕櫚酒音樂
南非(流行音樂):歌唱之國
南非(福音音樂):非洲精神
南非(爵士樂):嘻哈國王和嘻哈王后
南部非洲(音樂檔案):修˙特雷西,檔案工作者的先鋒
蘇丹:渴望舞蹈
坦桑尼亞(流行音樂):明廷杜(Mtindo),獨具特色的舞蹈
坦桑尼亞/肯尼亞(塔拉巴):斯瓦西里海濱的音樂
烏干達:流亡和傳統
贊比亞:革命和表達
津巴布韋--吉特、穆比拉和奇姆仁嘎:怎一個響字了得!
唱片公司和商店(一)
世界音樂匯(全2冊) 節選
阿爾巴尼亞:山鷹降落 原住民斯克皮里人(Shqiperi)將這個國度稱為阿爾巴尼亞(通常譯為"山鷹之國",還有另一種翻譯是"語言清晰的國度"),這個國家仍然大量保留著昔日族長制和部落的元素,榮耀、熱情好客和家族觀念與整個民族緊密相連。這個國家在地理和政治上多年與世隔絕,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上演著巴爾干人的當代生活--阿爾巴尼亞人試圖乘船去意大利逃避經濟衰退和政治混亂經常登上新聞頭條,而1999年,阿爾巴尼亞難民從科索沃沖突中紛紛逃往鄰國塞爾維亞。然而,金˙伯頓(KimBurton)認為,如此苦難的民族,它的音樂像東歐的其他音樂那樣優美而令人驚訝。 巴爾干的阿爾巴尼亞人分屬亞得里亞海的阿爾巴尼亞共和國(3200萬人)和前南斯拉夫共和國(200萬人)。 19世紀末,土耳其帝國在巴爾干的統治*終崩潰,多個新國家出現,版圖也重新劃分。塞爾維亞的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他們占總人口的90%--和他們在馬其頓西部的親屬,與那些一直在阿爾巴尼亞本土的人分離開來。在新國家形成時對土地和影響力的競爭中,獨立后的阿爾巴尼亞*終成為沿海的一小塊狹長地帶,大部分以崇山峻嶺為邊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一些年里,恩維爾˙霍查照搬強硬的斯大林主義,抵制國外影響并試圖將不容置疑的服從強加于市民,其自然隔絕變得愈加明顯。1991年以后,阿爾巴尼亞人發現他們能開始自主地追隨西方媒體,接觸外國人和國外思想,而不必擔心監禁、強制勞動和國內流放。但與此同時,經濟和政治災難的浪潮增加了他們的負擔。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民族*深刻、*神秘的靈魂潛藏在他們的音樂中,阿爾巴尼亞音樂像所有音樂那樣復雜而優美,卻鮮為外人所知。它分為風格極為不同的三種主要類型:北部的蓋格人與南部的托斯克人和萊布斯人兩種文化間存在重要差別,這反映在了他們的音樂中,而首都地拉那及其周邊地區的風格則展現出強烈的土耳其的影響,這在整個巴爾干地區的城市音樂中都很常見。在獨立的小分類中,北部城市斯庫臺,被認為是該國*具世界大都市風格和充滿了世俗氣息的地區,其歌曲表達出這個城市浪漫和內斂的特征。 將所有風格融合起來的,是表演者和傾聽者都將其音樂作為表現愛國熱情的媒介,并通過音樂來承載他們的口述史。雖然每個人都將純粹的音樂內涵放在**位,但作曲家和演奏者總是意識到其音樂所承載的音樂之外的意義。在霍查的時代里,這個特性被迫服務于支持政黨--甚至搖籃曲都包含了一種希冀:嬰孩將成長為一名為恩維爾和政黨而生的工人。 共產主義瓦解后,新自主權的爆發誕生出一些歌曲,它們發自肺腑而又隱諱地迎合了新環境:人們支持各種政黨、gurbet習俗(在國外尋找季度性的工作)的復興或其他日常生活中的改變。在音樂會中,無論多么正式的場合,觀眾聽到能反映出他們情感的歌曲都會爆發出掌聲并一起大聲吹口哨以表支持,如果他們的贊同強烈至極,他們會沖上臺將小禮物塞給演唱者。 不僅傳統音樂在扮演這種角色,甚至不拘一格的流行音樂--通常基于意大利風格的音樂,以及一個國家相應的新發展都直接表現出日常生活和它的問題。20世紀70年代時,歌手謝里夫˙梅爾達尼(SherifMerdani)曾因為表演甲殼蟲樂隊的歌曲《順其自然》(LetitBe)而被判處20年監禁。 目前為止*重要的流行歌手是阿迪特˙杰布里亞(ArditGjebrea),他在1993年以一首叫做《喬恩》(Jon)的歌曲名聲大噪,這首歌表現出很多人被迫穿過伊奧尼亞海峽來到意大利的絕望和冒險嘗試,家庭因此而破碎。這首歌在廣播中和電視上播出時間長達兩年,總是在聽眾身上喚起了顯而易見的情感和人性上的回應。杰布里亞*近嘗試將吉諾卡斯特地區(Gjirokastr)的多聲部聲樂混入到流行歌曲中,這已受到極大的普遍贊譽,雖然嘗試未必達到了藝術上的成功。
世界音樂匯(全2冊) 作者簡介
余原,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心理學碩士,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編輯部主任。出版譯著:《伯克利實踐方法--鍵盤》(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年)、《嬰幼兒音樂學習的秘密》(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年)等。先后在《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人民音樂》《音樂傳播》《音樂探索》《天津音樂學院學報》《現代出版》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所寫論文獲第七屆"人音社杯"音樂書評獎二等獎。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