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古衣之美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0107606
- 條形碼:9787210107606 ; 978-7-210-1076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衣之美 本書特色
☆沈從文后半生服飾研究成果之精華,傳統文化研究鑒賞的入門讀物 ☆一絲一線,蘊含著一個民族的智慧、氣質和信仰 ☆古衣,不僅僅是一件民族服飾,更是一種生活美學,它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氣質。 ☆真正的美,從來不會因時間而褪色。樸素的材質,古老的手藝,儒雅的風度,瀟灑的氣質,盡顯典雅、莊重、靈動的華夏之美。 ☆全彩插圖,精裝典藏:精美裝幀,典雅設計,盡顯低調奢華;內文配以來自故宮等博物館的精美大圖,實為閱讀收藏之佳品。
古衣之美 內容簡介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服章之美,美在何處?美在一絲一線,一經一緯。古衣,不僅僅是一件民族服飾,更是一種生活美學,它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氣質。 萬物有靈,物周為器。器物之上,常見匠人之心,常懷生活高意。每一件古物,都是生命的延續,不僅連接了生死,也融洽了人生;每一件古物,都是時間的沉淀,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的匠心、氣度和靈性。 沈從文的前半生獻給了文學;后半生投身于文物,把滿腔愛與美的熱忱投入到文物研究上,取得了與自身文學成就比肩的很好成果。《古衣之美》與《古物之美》精選了沈從文有關“古衣”“古物”的文物研究文章40篇:既有對古人的穿衣打扮、中國服飾的發展史等宏觀主題的概述,也有對緙絲、刺繡、織錦等工藝的細致解讀;既有橫向上對書畫、玉石、古鏡、瓷器、車馬等分門別類地闡釋,也有縱向上以時間為軸論述文物的發展演變。 “古衣”與“古物”,不僅僅是簡單的服飾和器物,更是一種生活美學,一種生命的延續,背后凝結了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智慧、氣度、信仰、匠心與靈性。所以,《古衣之美》與《古物之美》也是傳統文化研究鑒賞的入門書。全書依據文章內容,精挑細選了來自故宮等博物館的精美大圖60余幅,直觀再現“一絲一線”的華美,“一器一物”的靈動。"
古衣之美 目錄
☆華夏衣冠
古代人的穿衣打扮
我國古代人怎么穿衣打扮
宋元時裝
從文物來談談古人的胡子問題
從文物中所見古代服裝材料和其他生活事物點點滴滴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引言
關于賴文光馬褂問題的一點意見
《紅樓夢》衣物及當時種種
☆錦繡未央
蜀中錦
織金錦
談刺繡
談染纈——藍底白印花布的歷史發展
花邊
談皮球花
江陵楚墓出土的絲織品
關于天王府繡花帳子的時代及其產生的原因的一點意見
古衣之美 節選
古代人的穿衣打扮 古代人穿衣服事情,我們過去所知并不多,文獻上雖留下許多記載,只因日子太久,引書證書,輾轉附會,越來越不易清楚了。幸虧近年考古學家的努力,從地下挖出了大量古文物,可作參考比較,我們才得到新的認識。 由商到西周、春秋、戰國,前后約一千年,大致可以分作三個歷史階段看它的演變。較早時期,除特殊人物在特種情形下的衣服式樣,我們還不大明確,至于一般統治者和奴隸,衣長齊膝似乎是一種通例。由此得知,漢代石刻做的大禹像和幾個歷史上名王名臣像,倒還有些古意,非完全出于猜想。因為至少三千年前的商代人,就多是這個樣子了。當時人已穿褲子,比后人說的也早過一千年。商代人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于紡織術的進展,絲、麻已占特別重要地位,奴隸主和貴族,平時常穿彩色絲綢衣服,還加上種種織繡花紋,用個寬寬的花帶子束腰。奴隸或平民,則穿本色布衣或粗毛布衣。貴族男子頭上已常戴帽子,是平頂筒子式,用絲綢做成,直流行到春秋戰國不廢。女人有把發上攏成髻,橫貫一支骨簪的;也有用骨或玉做成雙笄,頂端雕刻個寸來大小鳥形(鴛鴦或鳳凰)兩兩相對,斜插頭頂兩側,下垂卷發齊肩,頸項上掛一串雜色閃光玉石珠管串飾。歷史上著名的美人妲己當時大致就應這么打扮。女子成年才加笄,所以稱“及笄”,表示可以成婚。小孩子已有頭頂上梳兩個小角兒習慣,較大的可能還是編辮發。平民或奴隸有裹巾子作羊角旋斜盤向上的,有包頭以后再平搭折成一方角的,還有其他好些樣式,都反映在玉、銅、陶人形俑上。樣子多和現在西南居住的苗、瑤族情形差不多(這不是偶然巧合,事實上很多三千年前古代圖案花紋還可從西南兄弟民族編織物上發現)。許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梔子、橡斗已用來做染料,并且還種植了藍草,能染出各種不同的青藍色,種茜草和紫草專染紅、紫諸色。 歷史上稱周公制禮,衣分等級和不同用場,就是其中一項看得十分重要的事情。衣服日益寬大,穿的人也日益增多,并且當成一種新的制度看待,等級分明大致是從西周開始。統治者當時除大量占有奴隸外,還向所有平民征稅,成丁人口每年必貢布二匹和一定糧食,布匹織得不合規格的不許出賣也不能納稅,聚斂日多,才能穿上寬袍大袖的衣服坐而論道。帝王和大臣,為表示尊貴和威嚴,祭天禮地和婚喪大事,袍服必更加莊嚴且照需要分別不同顏色,有些文獻還提起過,天子出行也得按時令定方向,穿上不同顏色衣服,備上相當顏色車馬,一切都得相互配合。皮毛衣服也按等級穿,不能逾越制度。即或是獵戶獵得的珍貴狐、獺、貂、鼠,也得全部貢獻給統治者,私下不許隨便使用或出賣。照周代制度,七十歲以上老百姓,可以穿絲綢和吃肉,但是能照制度得到好處的人事實不會多。至于一般百姓,自然還是只能穿本色麻布或粗毛布衣服,極貧困的就只好穿那種草編的“牛衣”了。 衣到西周以后變動雖大,有些方面卻又不大。比如作戰時武將頭上戴的銅盔,從商到戰國,就相差不多。甲的品種已加多了些,有犀甲、合甲、練甲,后來還發明了鐵甲,*講究貴重的是犀甲,用犀牛皮做成,上面用彩漆畫出種種花紋。因為兼并戰爭越來越多,兵器也越來越精利,且有新兵器劍和弩機出現,甲不堅實就不抵用,“堅甲利兵”的話就由此而來。矛既十分鋒利,盾也非常結實。 照周初制度,當時把全國分劃成許許多多大小不等的邦國,每一個地方設一統治者,用三種特殊身份的人去擔任:一是王族子弟,如召伯封于燕、周公父子封于魯;二是有功于國家的大臣,如姜尚封于齊、熊繹封于楚;三是前代王朝子孫。這些人赴任時,除了照例可得許多奴隸,還可得一些美麗的玉器,一份精美講究的青銅祭器和日用飲食器,以及一些專作壓迫人民工具的青銅兵器,以壯觀瞻的車馬旗幟,另外就是那份代表階級身份的華美文繡絲綢衣服。雖然事隔兩千多年,好些東西近年都被挖出來了,有的還保存得十分完整。絲綢衣服容易腐朽,因之這方面知識也不夠全面。但是由于稍晚一些已流行用陶、木作俑代替生人殉葬,又在其他材料中還保存不少形象資料,加以綜合分析,比較真實情形,就慢慢地逐漸明白了。
古衣之美 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人。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中國二十世紀文學巨人,曾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沈從文的一生分為兩個階段:1949年以前,他是作家。他的作品清新淳樸,像一幅幅水墨畫,融寫實、象征于一體,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處處散發著鄉土氣息,出版了《邊城》《湘行散記》等具有濃郁湘西風土人情的作品,故而人們譽其為“鄉土文學之父”;1949年后,他專注于文物考古。在古代服飾和器物的研究上,他堅持以實物為依據,綜合材料、形制、紋樣的發展與聯系,走自己獨特的研究道路,成為新中國文物鑒賞與文物研究的先驅者,取得了堪與自身文學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
- >
隨園食單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