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華字文化大系經:唐代的經學與文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7205413
- 條形碼:9787307205413 ; 978-7-307-20541-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字文化大系經:唐代的經學與文論 內容簡介
唐人之“經”既融通三教又勾連雅俗,唐人之“文”既統(tǒng)攝情志又匯通造境與事功,其“經”“文”關系則表現(xiàn)出超越前代、重構新局的氣概。本書意在粗略地勾勒和描述唐代之“經”與“文”及其關系,分為初唐、盛唐、中晚唐等幾個時期,將初唐承接漢魏,盛唐承接初唐,中晚唐“經”“文”轉型與新變等作了一一勾勒。
中華字文化大系經:唐代的經學與文論 目錄
**章 釋名彰義:說不盡的“經”與“文
**節(jié) 說“經”之始
第二節(jié) 論“文”之初
第三節(jié) 人文之元:“經”“文”關系論
第二章 交采于唐:唐代“經”“文”及其關系
**節(jié) 唐代“經”義的時代特色
第二節(jié) 唐代“文”義的時代標識
第三章 勃郁幽芬:初唐“經”定“文”炳
**節(jié) “經”之必定:紛繁迷亂的唐前經學
第二節(jié) “經”定典范:孔穎達與《五經正義》
第三節(jié) “文”炳昭彰:“四杰”之詩學革新
第四節(jié) 興寄呼來:陳子昂詩學觀的超越及其意義
第四章 清奇雅健:盛唐“經”融“文”麗
**節(jié) 善歸一揆:盛唐經學的三教旨歸
第二節(jié) 情志合一:盛唐詩學之文質雙美
第三節(jié) 靈祗致饗:《河岳英靈集》之融承三教經學
第五章 山河澹遠:中晚唐“經”主“文”輔
**節(jié) “茲翻百憂”:儒學漸衰與士子心愁
第二節(jié) 肌理修復:改文換質與復古思潮
第三節(jié) 骨髓更植:道統(tǒng)重構與《春秋》學興
第四節(jié) 以文療經:詩求諷喻與文以載道
第五節(jié) 清泠余韻:晚唐經“困”文“苦”
第六章 日月疊璧:唐代“經”“文”之影響
**節(jié) 承漢啟宋的中心樞紐
第二節(jié) 唐宋經文轉型與唐宋詩之爭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中華字文化大系經:唐代的經學與文論 節(jié)選
《經:唐代的“經”學與“文”論》: “經”從“經營”到“經籍”,也是一種蛻變與新生。從思想的文本化到文本的政教化,“經”義之發(fā)展是一脈相承并有跡可循的。如前文所言,周代君王出于現(xiàn)實統(tǒng)治的需要,亟需將“經營”之思維演化為“經營”之行為,因而“經”之義在繼“經營”之后,衍生出“法”、“常”、“道”和“經籍”等多層含義。圣人欲將“道”化為文本即“經”,同時,圣人又借文本之“經”傳授“道”,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似二實一的,劉勰《文心雕龍·原道》篇“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即為此義。實際上,“道”之推演發(fā)展,又怎能不借助圣人和書籍呢?而反過來,圣人之書籍若非載道,又何以存之何以傳之?更進一步,若經籍無道,圣人不宣,經籍又怎能被尊為經典?這里的“道”,正好可以被看作是周代的“經營”之旨。周之“經營”天道,乃是為自身政權的合理性做各種必要的鋪墊。“肇雍經德”四字,包蘊著儒者“以德為本”,“以德治國”的浩氣與崇高,無怪后世儒者欲尊周孔而諫帝王以德。 經營自身之德的*終目的是為了經營國家之業(yè)。此“經營”并非老子“如烹小鮮”之慎微態(tài),而是帶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之大氣魄。用更簡明的四個字表述便是“通經致用”。周取代殷,所用的口號乃是天命在周。后儒莫不效仿。每一個改朝換代的時期,儒士都從周之“經營”那里捧得“致用”的法寶,或救傾頹大廈于危急,或立新基于舊邦,如漢武之立“五經”,王荊公之“熙寧新政”,康有為之“戊戌變法”等莫不如是,這些思想的源頭其實就是經之本義——“經營”。 順著這一思路,我們要進一步辨析的是,由“經”之“經營”義而生發(fā)出“經籍”義是必然之理,也說明“經營”之義確先于“經籍”之義而生。也正從這個角度看,“經營”之義,實際上占據著統(tǒng)攝或支配“經”義發(fā)展的重要地位。從經學史乃至儒學史的整個發(fā)展過程來看,“經”之“經營”義正是經學乃至儒家文化“經世致用”的詞義之本源?因此可以說,“在中國經學發(fā)展史上,‘通經致用’一直是作為一種中心觀念和核心價值被加以標榜和提倡的。”① “經”之本義乃是“經營”,肇雍經德,乃西周立國之本。周如此,漢亦然。漢儒有“法先王”與“法后王”之爭,但無論如何,漢儒之尊崇周公與孔子,漢代統(tǒng)治者之選擇儒家,有漢一代的尊經行為對后世尊經之影響等,均與“經”之本義“經營”有著關聯(lián)。可以說,“經”義的演變,與周至漢的政治演變及歷史走向是緊密集合、是互通互用的。自漢后,社會和政治的變革,學術和思想的路向,無一不與“經營”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經營”之義作為“經”的道之本,與從中衍生出的“經籍”、“經典”、“經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我們上面分析了“經”之本義乃是“經營”,我們也談到“經”之“經營”*先乃攜一股帝王之氣而成。究其成因則是因為“經”實際乃具統(tǒng)攝天人之本性。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肇雍經德”四字簡單明了地將華夏民族上古時期統(tǒng)治階級之政治特性毫不保留地表述了出來。肇者,引發(fā)也;經者,營構也。雍,是為高貴,德為仁德。這種一開始就十分成熟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表露,標明當時統(tǒng)治階級的認知已經到了一定境界。能夠將政治付諸于德行,能夠高貴而不失德行,這大致是自夏氏以來,商周不斷傳承的一種政治品格。只是到了周孔時代,這種極具民族特色的政治意識達到了空前的成熟與穩(wěn)固。因而說周公定禮制樂實在不失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
中華字文化大系經:唐代的經學與文論 作者簡介
潘鏈鈺(1988——)男,漢族,文學博士,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碩導,主要從事古代文論研究。現(xiàn)主持國家課題1項,省級課題2項,在《北京社會科學》、《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等刊物發(fā)表論文30余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