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最新真考題庫模擬考場及詳解·二級MSOffice高級應用
-
>
決戰行測5000題(言語理解與表達)
-
>
軟件性能測試.分析與調優實踐之路
-
>
第一行代碼Android
-
>
JAVA持續交付
-
>
EXCEL最強教科書(完全版)(全彩印刷)
-
>
深度學習
高職高專計算機實用規劃教材——案例驅動與項目實踐計算機網絡原理與應用(第2版)/王艷淼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512844
- 條形碼:9787302512844 ; 978-7-302-5128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高職高專計算機實用規劃教材——案例驅動與項目實踐計算機網絡原理與應用(第2版)/王艷淼 本書特色
《計算機網絡原理與應用(第2版)》結合行業新技術發展,在保留第1版教材主要內容與特色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調整、補充和優化。本書包括計算機網絡基本理論、網絡體系結構、TCP/IP網絡、網絡設備、TCP/IP應用、Internet、網絡管理技術、新型網絡技術等8章內容,每章都配有實訓項目,可以讓讀者在做實訓項目的過程中逐漸領悟相關的背景知識。 下載課件、獲取課件密碼、各種資源包以及人工客服,請關注清華社官方微信服務號qhdxcbs_js,一站式幫您解決各種圖書問題。
高職高專計算機實用規劃教材——案例驅動與項目實踐計算機網絡原理與應用(第2版)/王艷淼 內容簡介
《計算機網絡原理與應用(第2版)》在版教材得到各高職院校教師和學生歡迎和使用的基礎上,結合行業新技術發展,在保留原教材主要內容與特色的前提下,對內容進行了調整、補充和優化。本書不奢求讀者能接近精通網絡理論,力求能夠讓讀者了解行業背景,增強對網絡技術的求知欲,切實提高常用的實際網絡應用能力。本書包括計算機網絡基本理論、網絡體系結構、TCP/IP網絡、網絡設備、TCP/IP應用、Internet、網絡管理技術、新型網絡技術等8章內容,每章都配有實訓項目,可以讓讀者在做實訓項目的過程中逐漸領悟相關的背景知識。 《計算機網絡原理與應用(第2版)》可作為高等職業院校計算機相關專業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教材,也可以作為網絡技術人員的技術參考資料。
高職高專計算機實用規劃教材——案例驅動與項目實踐計算機網絡原理與應用(第2版)/王艷淼 目錄
1.1 計算機網絡概述 1
1.1.1 認識計算機網絡 1
1.1.2 計算機網絡的定義及組成 5
1.1.3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7
1.2 計算機網絡的拓撲結構 10
1.2.1 星型拓撲網絡 11
1.2.2 樹型拓撲網絡 11
1.2.3 總線型拓撲網絡 12
1.2.4 環型拓撲網絡 12
1.2.5 網狀型拓撲網絡 13
1.3 網絡傳輸介質的應用 13
1.3.1 雙絞線 13
1.3.2 同軸電纜 14
1.3.3 光導纖維 15
1.3.4 無線傳輸 16
1.3.5 常用各種傳輸介質的比較 18
1.4 網絡協議和標準化組織 19
1.4.1 網絡協議 19
1.4.2 標準化組織 19
1.5 數據通信基礎 20
1.5.1 基本概念 20
1.5.2 數據通信的主要技術指標 24
1.6 以太網 27
1.6.1 以太網的發展歷程 27
1.6.2 以太網標準系列 28
1.6.3 以太網的原理和技術 34
1.6.4 全雙工以太網的基本原理
和特點 37
1.7 網絡操作系統概述 38
1.7.1 網絡操作系統的作用 38
1.7.2 常見網絡操作系統簡介 39
1.8 本章小結 40
1.9 實踐訓練 40
1.10 專業術語解釋 44
習題 48
第2章 網絡體系結構 52
2.1 網絡體系結構概述 52
2.1.1 分層結構的意義 52
2.1.2 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 56
2.1.3 數據封裝與解封裝 56
2.2 物理層 58
2.2.1 物理層的功能 58
2.2.2 典型協議及接口標準 58
2.3 數據鏈路層 60
2.3.1 數據鏈路層的功能 60
2.3.2 數據鏈路層的幀格式 61
2.3.3 典型協議及應用 62
2.4 網絡層 63
2.4.1 網絡層的功能 64
2.4.2 路由選擇算法 64
2.5 傳輸層 67
2.5.1 傳輸層的功能 67
2.5.2 傳輸層協議的分類 67
2.6 高層 68
2.6.1 會話層 68
2.6.2 表示層 68
2.6.3 應用層 69
2.7 本章小結 69
2.8 實踐訓練 69
2.9 專業術語解釋 73
習題 73
第3章 TCP/IP網絡 75
3.1 TCP/IP體系結構 75
3.1.1 TCP/IP的基本概念 75
3.1.2 TCP/IP協議集 76
3.2 IP地址 78
3.2.1 IP地址 78
3.2.2 IP地址的組成與類別 79
3.2.3 IP子網的劃分與配置 81
3.2.4 VLSM和CIDR 83
3.3 TCP/IP網絡層協議 85
3.3.1 IP協議 85
3.3.2 地址解析協議ARP和反向
地址解析協議RARP 88
3.3.3 ICMP 89
3.4 TCP/IP傳輸層協議 90
3.4.1 傳輸控制協議(TCP) 90
3.4.2 用戶數據報協議 94
3.4.3 端口號 95
3.5 TCP/IP網絡的信息傳送 96
3.6 本章小結 98
3.7 實踐訓練 99
3.8 專業術語解釋 105
習題 105
第4章 網絡設備 107
4.1 物理層設備 107
4.1.1 中繼器 107
4.1.2 集線器 108
4.2 數據鏈路層設備 109
4.2.1 網橋 109
4.2.2 交換機 110
4.2.3 交換機的應用 113
4.3 網絡層設備 117
4.3.1 路由器的組件及功能 117
4.3.2 路由器的基本應用 120
4.4 其他網絡設備 121
4.4.1 服務器 121
4.4.2 防火墻 122
4.4.3 入侵檢測系統 124
4.4.4 入侵防御系統 125
4.4.5 安全管理平臺 126
4.5 本章小結 127
4.6 實踐訓練 127
4.7 專業術語解釋 128
習題 129
第5章 TCP/IP應用 131
5.1 域名系統 131
5.1.1 域名和域名解析 131
5.1.2 DNS的應用 132
5.2 DHCP服務 134
5.3 遠程登錄 135
5.4 文件傳輸協議(FTP和TFTP) 136
5.5 簡單郵件傳輸協議 137
5.6 簡單網絡管理協議 138
5.7 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和
萬維網(WWW) 139
5.8 網絡地址轉換(NAT) 140
5.9 本章小結 141
5.10 實踐訓練 141
5.11 專業術語解釋 145
習題 145
第6章 Internet 147
6.1 Internet基礎知識 147
6.1.1 Internet的發展與現狀 147
6.1.2 Internet的基本概念 150
6.2 Internet的入網方式 151
6.2.1 PSTN 152
6.2.2 ISDN 153
6.2.3 DDN 154
6.2.4 ADSL 154
6.2.5 FTTX 156
6.2.6 光纖同軸混合 157
6.3 Intranet和Extranet 158
6.4 Internet網絡服務 160
6.4.1 基礎應用類 160
6.4.2 網絡金融類 164
6.4.3 網絡娛樂類 165
6.4.4 商務交易類 166
6.4.5 公共服務類 167
6.5 本章小結 167
6.6 實踐訓練 168
6.7 專業術語解釋 170
習題 171
第7章 網絡管理技術 172
7.1 網絡管理的基本概念 172
7.2 網絡管理的任務與目標 173
7.2.1 故障管理 173
7.2.2 性能管理 173
7.2.3 計費管理 174
7.2.4 配置管理 174
7.2.5 安全管理 174
7.3 網絡管理的協議原理 175
7.3.1 SNMP協議 175
7.3.2 CMIP協議 178
7.3.3 其他網絡管理協議 180
7.4 常見網絡管理工具的使用 180
7.4.1 常用網絡管理命令 180
7.4.2 常用網絡管理工具 184
7.5 本章小結 187
7.6 實訓項目 187
7.7 專業術語解釋 191
習題 191
第8章 新型網絡技術 192
8.1 下一代網際協議IPv6 192
8.1.1 IPv6的優勢 192
8.1.2 IPv6的表示形式 193
8.1.3 IPv6的地址類型 193
8.1.4 IPv6的安裝 194
8.1.5 IPv4到IPv6的過渡技術 195
8.2 云計算 198
8.2.1 云計算概念與特點 198
8.2.2 云計算的服務模式 199
8.2.3 云計算的部署模式 200
8.2.4 云計算的優勢 200
8.3 移動互聯網 201
8.3.1 移動互聯網的概念與術語 201
8.3.2 無線網絡的配置 202
8.3.3 移動互聯網的應用 204
8.4 物聯網 204
8.4.1 物聯網的基本概念 204
8.4.2 物聯網的典型應用 205
8.5 本章小結 206
8.6 實踐訓練 206
8.7 專業術語解釋 209
習題 210
附錄A 綜合練習 211
綜合練習一 211
綜合練習二 216
綜合練習三 219
綜合練習四 223
參考文獻 227
高職高專計算機實用規劃教材——案例驅動與項目實踐計算機網絡原理與應用(第2版)/王艷淼 節選
第1章 計算機網絡基本理論 教學提示 本章內容為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理論,重點是掌握與網絡技術有關的基本概念,對網絡技術有個初步的認識,為后續各章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并通過兩個實訓項目掌握網絡的基本構成和雙絞線的使用方法。 教學目標 通過對本章內容的學習,要求掌握*基本的一些計算機網絡概念,為后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要求了解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過程,掌握計算機網絡的組成和分類、計算機網絡拓撲結構及其特點以及網絡傳輸介質的應用,特別是掌握雙絞線的應用,了解通信協議的概念和標準化組織,掌握網絡通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參數、以太網的基本內容以及網絡操作系統的概念,了解常用的網絡操作系統。 1.1 計算機網絡概述 本節從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過程開始,介紹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形成和發展,重點講述計算機網絡的定義、功能、組成和分類。 1.1.1 認識計算機網絡 1. 計算機網絡的發展 計算機網絡從形成、發展到廣泛應用已經歷了60余年,大體可以分為下述四代。 1) **代計算機網絡 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許多系統都將地理上分散的多個終端通過通信線路連接到一臺中心計算機上,從而出現了**代計算機網絡。它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代網絡的典型應用是美國航空公司與IBM在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聯合研究,20世紀60年代投入使用的飛機訂票系統SABRE-I,它由一臺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000個終端組成(這里的終端是指由一臺計算機外部設備組成的簡單計算機,有點類似現在所提的“瘦客戶機”,僅包括CRT控制器、鍵盤,沒有CPU、內存和硬盤)。 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為了提高通信線路的利用率并減輕主機負擔,已經使用了多點通信線路、終端集中器、前端處理機(Front-End Processor,FEP),這些技術對以后計算機網絡發展有著深刻影響,以多點線路連接的終端和主機間的通信建立過程,可以用主機對各終端輪詢或者由各終端連接成雛菊鏈的形式實現。考慮到遠程通信的特殊情況,對傳輸的信息還要按照一定的通信規程進行特別的處理。圖1.1所示為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 圖1.1 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 當時的計算機網絡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連接起來,以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進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計算機系統”,這樣的計算機系統具備了通信的雛形。 2) 第二代計算機網絡 20世紀60年代后期,出現了大型主機,因而也提出了對大型主機資源遠程共享的要求,以程控交換為特征的電信技術的發展為這種遠程通信需求提供了實現手段。第二代網絡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為用戶提供服務。但這種網絡中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由接口報文處理機(IMP)或通信控制處理機(CCP)轉接后互聯。IMP或CC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了資源子網。圖1.2所示為多處理機網絡。 圖1.2 多處理機網絡 現代意義上的第二代計算機網絡是從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DARPA)建成的ARPANet實驗網開始的,該網絡當時只有4個節點,以電話成路為主干網絡,兩年后建成15個節點,進入工作階段,此后規模不斷擴大,20世紀70年代后期,網絡節點超過60個,主機100多臺,地理范圍跨越美洲大陸,連通了美國東部和西部的許多大學和研究機構,而且通過通信衛星與夏威夷和歐洲地區的計算機網絡相互連通。其特點主要是資源共享、分散控制、分組交換、采用專門的通信控制處理機、分層的網絡協議,這些特點被認為是現代計算機網絡的一般特征。 第二代計算機網絡以通信子網為中心,這時的網絡定義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的集合體”。 3) 第三代計算機網絡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成熟,網絡應用越來越廣泛,網絡規模也不斷擴大,通信變得越來越復雜。于是,各大計算機公司紛紛制定了自己的網絡技術標準。IBM公司于1974年推出了系統網絡體系結構(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SNA),為用戶提供了能夠互聯的成套通信產品。1975年DEC公司發布了自己的數字網絡體系結構(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DNA)。1976年UNIVAC宣布了該公司的分布式通信體系結構(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DCA)。這些網絡技術標準只是在一個公司范圍內有效,遵從某種標準的、能夠互聯的網絡通信產品,只是同一公司生產的同構型設備。網絡通信市場這種各自為政的狀況使得用戶在投資方向上無所適從,也不利于各廠商之間的公平競爭。1977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的TC97(計算機與信息處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下屬的SC16分技術委員會開始著手制定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OSI/RM,也稱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 OSI參考模型的建立標志著第三代計算機網絡的誕生。此時的計算機網絡在共同遵循OSI標準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具有統一網絡體系結構,并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準化的網絡。OSI/RM參考模型把網絡劃分為7個層次,并規定計算機之間只能在對應層進行通信,大大簡化了網絡通信原理,是公認的新一代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基礎,為普及局域網奠定了基礎。 4) 第四代計算機網絡 20世紀80年代末,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了光纖及高速網絡技術,整個網絡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龐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以Internet為代表的全球互聯網,這就是直到現在的第四代計算機網絡時期。 此時計算機網絡定義為“將多個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由功能完善的網絡軟件實現資源共享和數據通信的系統”。事實上,對于計算機網絡從未有過一個標準的定義。 計算機網絡是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絡、固定電話通信網絡的融合,是IP網絡和光網絡的融合,是可以提供包括語音、數據和多媒體等各種業務的綜合開放的網絡構架,是業務驅動、業務與呼叫控制分離、呼叫與承載分離的網絡,是基于統一協議的、基于分組的網絡。 ……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