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高橋絕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816853
- 條形碼:9787545816853 ; 978-7-5458-1685-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高橋絕響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 作者挖掘高橋鎮的人文歷史,從“人物故事”“歷史建筑”“民風民俗”“鄉愁”等方面進行寫作,以全方位視角體現古鎮發展全貌。故而,這本書既有歷史遺跡的影子,又有現代化建設下的古鎮新貌。新舊合一,這就是高橋鎮的樣子。
高橋絕響 內容簡介
《高橋絕響》是記錄地方人文歷史的文學作品。作品中的高橋鎮,隸屬于上海浦東新區,是位列《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名錄》的歷史文化保護重鎮。高橋鎮,是典型的江南古鎮。近千年的歷史沉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歲月的風蝕下,一些沉淀下來的歷史建筑、人文風俗等很好的古老文化,正主動或被動地流失。2016年2月以來,作者著手挖掘高橋鎮的人文歷史。以“人物故事”“歷史建筑”“民風民俗”“鄉愁”等方面進行寫作,以多方面視角體現古鎮發展全貌。故而,這本書既有歷史遺跡的影子,又有現代化建設下的古鎮新貌。新舊合一,這就是高橋鎮的樣子。
高橋絕響 目錄
目錄
**輯
遺落的情書 2
老宅風云 5
老寶山城 9
雙孝坊 12
“賢”字來解意 16
太平天國墓紀 20
陸地“深海” 23
高橋人家 26
錢慧安紀念館 30
高橋中學 34
絨繡與繡娘們 43
西街 49
鐘惠山 53
第二輯
鐘氏祠堂 58
說“鬼節” 61
送別 64
吃酒的講究 67
飯君子 70
第三輯 74
絕版高橋 77
荷蘭風情濕地 80
春暖花開 83
埋 88
古鎮初秋 54
花山路上一縷香 92
夕陽西下 95
今夜留白 98
一身素衣 101
今夕何夕 104
鎮里老相館 107
荷蘭城的流浪貓 110
風起后便是飄搖 114
遠方 118
知遇 123
第四輯
你是蝴蝶也是我 134
詩人 140
小品 148
三奶奶 153
藝人 163
種花的人 168
老太與狗 172
我小說里那些悲劇人物 177
何以慰生平 181
雙孝坊記 185
張彤 190
練車 194
油菜花之曲 198
一路走來 202
高橋絕響 節選
荷爾德林給朋友博倫多夫一封信中說:“故鄉的自然,我越是研究它,它就越發猛烈地攫住我……大地上所有神圣的地方匯聚在一處,而我窗外的哲學之光現在就是我的快樂;我愿意留住,如同我來,直到此處。”這句話很適合背負現時的心境。對一個在秘境閬中偏遠山村長到13歲就離開家鄉到遙遠的海上飄零的弱姑娘來說,記憶的根系幾乎已經深植故土了,只不過出生地的“家鄉”不知不覺已經成為她的“原鄉”,而她,也早已習慣認他鄉為故鄉了。所以,背負的“鄉愁”也一定在原鄉和他鄉之間游弋,這種游弋的鄉愁總會給他的文字染上一層撲朔迷離的詩意。習近平有一句經典的話:“鄉愁就是你離開這個地方會想念的。”在背負這里,原鄉和他鄉已經統一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離開哪端,內心都會失衡動蕩。 背負的家庭生態和青春少女的情感秘歷陰差陽錯地充滿了隱痛,恰恰是這種隱痛經歷,是她的心靈滋生出莫可名狀的藝術感染力。當某一天,或許是從原鄉老家的一塊石紋里得到靈感的開悟,她毫不猶豫地一頭扎進人文的迷戀中。她從歷久彌新的人文里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把持著自己的平衡。如是,她變成了煥然一新的另一個。在上海,憑著年輕有神情欲恣溢,背負意外找到了“原鄉”和“他鄉”的絕佳奇點:高橋鎮! “有那么一剎那,彷如身在徽州。走在細長的雨巷里,與滿墻的薔薇花擦肩而過。誰曾想,高橋鎮上,也會有這樣的暗香浮動呢? 這座“三開間三進深二層樓”的徽式民居,隱于季景北路714弄。若是要來,一定要趕在雨天,屋頂的苔蘚正鮮綠的時候,你可以從那穿過雨簾的翠綠里,讀懂那個蔡姓男子,用建筑形式為她書寫的百年情書……”(《遺落的情書》)這樣的文字情緒,彌漫的恰是背負夢境中的正點滴散失的悵惘和幽香。雖然如此,背負其實是在一條看得見的歷時迷宮里放松甚至放縱自己。在《老宅風云》里,敬業堂的歷代主人沉浮于先賢的潛意識里,并從這種潛意識中抽身出來,以全新的異域建筑打開了創業之門,背負由此喊出:“而在這座培育出革命者、傳統工匠、商賈名人的百年老宅里,*無可復制的,其實并非故事,而是故事背后,那些無法承受的生命之輕;或許,正是那些無可復制,才使這座老宅的底蘊,沉淀地愈加豐滿和厚重罷!”隨著《老寶山城》中的三次災難,背負在偉大和渺小交織的波長中也彌合歷練了自己青蔥柔嫩的靈魂。可以說,高橋鎮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那么貼近背負的心。背負其實是把自己融化在一種古風遺韻中,跟著歷時享受更遙遠而深厚的博愛。否則,她不可能在《錢慧安紀念館》中那么純真地吸取人文的精髓;不會在《文化尋根:高橋中學》中為那么多遠去的人事神魂顛倒;不會以被人冷落的文化遺存“石庫門”為創作載體,采取“抽筋剝皮”術層層抽剝,從石庫門的過往、里外、縱橫,經緯交錯地將石庫門的興衰歷歷在目地演示給讀者。并將石庫門包含的人生百態、浮世風俗和傳統文化情結如絲如縷地織進閱讀者的心里,讓讀者在一步一步閱讀的遞進中體驗到失落的文化鄉愁,產生莫名的對“文化原鄉”的眷念和挽留不住的哀怨。特別是在《絕版高橋》中,背負以非虛構寫作表達手法精細地捕捉她無法漏掉的每一個有用的細微元素:“身著旗袍的上海女人,是世界的一道文化遺產。在高橋鎮,這韻味又更濃一些,西街的寬窄巷子里,古老的裁縫店、海派書畫家錢慧安紀念館、絨繡館、長江三峽石頭館、仰賢堂、陳列館,老長興菜館……,從衣食住行到文化藝術,將整個高橋鎮千百年來的人文歷史,都濃縮在短短的百米老街上,它更像一本書,一本你怎么也讀不透的古老的寓言;你不懂它,就像不懂這里穿著旗袍的女人一樣,一條彈格路、一身旗袍,一嗦煙雨,就能撐起這座小鎮的天堂。” 背負就這樣在情感的孤旅里把自己的視點和觸角精密地探插到人文的原點。而高橋鎮恰恰像盤桓在歷時深處等待得很久的一個接納對象。作品中的高橋鎮,隸屬于上海浦東新區,是位列《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名錄》的歷史文化保護重鎮。背負的家鄉閬中古城,也恰恰是一座具有5000年人類活動史的文化名城。背負和它一拍即合,從2016年2月以來,結合高橋鎮的人文歷史,以“人物故事”“歷史建筑”“民風民俗”“鄉愁”等方面進行寫作,原鄉和他鄉兩個古老人文的量子糾纏相得益彰地助推了背負血統里的人文情懷,使她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創作出大量反應高橋鎮人文內蘊主題的文章。背負的文字有一個*大的特色,精細準確詩意唯美,和她人一樣,背負的淑女形象更多地帶有江南水鄉的淡淡哀愁,其實這正是和她心靈的一種應和,有其情心才出詩容,在《軟...埋》《一路走來》等文章中,背負偶爾也特別淪陷在靈魂的迷路上,那些帶著柔嫩芒尖的文字張開無形的小嘴,直咬得你身心疼痛,讓人不得不隨她的文字一起承受生命的顫栗。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推出全面復興傳統文化重大國策。特別強調“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歷史人文里有著我們當前缺失的存在價值觀,比如“修齊治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重民本、守誠信、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孝悌忠信等中華傳統美德。在背負《高橋絕響》中,到處都看得見這些閃光的片羽,內心孤獨情感苦旅的背負,正是通過對“高橋鎮”人文深處的情感碰撞,企圖在她精神的原鄉建立起一座理想中的藝術華胥氏國。我相信,這些直抵她靈魂深處的文字一定會長出閃亮的翅膀,永遠帶她漫游翱翔在藝術的長空。
高橋絕響 作者簡介
背負,1983年12月出生于四川閬中,現居上海,原名劉小春。1997年開始自由創作,發表《梅花烙》《幽冥花之遠》《六月雪》《茉莉花開》等二十余篇中篇懸疑小說;2008年進入《中國寫手之家》擔任原創文學總版主。期間,編著出版《現代禮儀常識全知道》《日常禮儀的三百個禮儀細節》等多部著作。2010年起主攻散文,《野百合也有春天》《花開的聲音》等數百篇作品,分別發表于各大報刊、雜志。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