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國企改革:難點突破與路徑選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228344
- 條形碼:9787543228344 ; 978-7-5432-283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企改革:難點突破與路徑選擇 本書特色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企改革已經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頭戲。雖然關于改革的文件陸續發布,但實踐中混改落地的案例并不多。從國企層面看,混改面臨較大的決策風險,從民營企業層面看,面臨政府誠信問題、國企公司治理的特殊要求等,因此,在混合操作層面出現了利益沖突和問題,如改革和去產能、去杠桿是什么關系,改革后如何安置冗余員工,員工持股計劃如何實施等。在本書的5個主題中,作者們對這些問題都有了深入的討論。楊瑞龍的《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目標與路徑》探討了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的意義和途徑;張暉明的《深化國企改革:“分類”加“分層”》對國企和國資概念的簡單化使用造成的誤區做了澄清,并強調國企改革不僅要分類還要分層;羅知的《轉型時期的國有企業》探討了國企承擔的多重任務從而導致其效率損失,并提出相應的改革方向;王勇的《垂直結構下的國企改革》從上下產業鏈入手,提出垂直理論;鐘寧樺的《弱化GDP增速目標 切實推進國有部門去杠桿》強調國企去杠桿要從體制入手,發揮市場機制的監督作用;何帆的《國有企業去杠桿的困難與應對》陳述了國企杠桿率的基本事實并探討國企去杠桿的困難和應對之策;邵宇的《修復宏觀資產負債表:流動性緊縮和杠桿再平衡》探討了杠桿在家庭、企業、政府、金融機構和央行之間的轉移與平衡問題;范林凱的《戰略性審慎推進商業銀行債轉股》分析了商業銀行與國有企業間債轉股的進展及其對銀行信用風險及其業務發展的影響;陳斌開的《政策性負擔與國有企業改革》分析了國企政策性負擔阻礙去產能和國企改革的機制;黃少卿的《治理中國的僵尸企業應取消扶持型產業政策》從產業政策入手討論中國長期實行的扶持性產業政策促成僵尸企業的機制;申廣軍的《中國制造業企業的僵尸企業與產能過剩問題》提出去產能的重心應該是加快僵尸企業的退出;章奇的《市場環境與國企改革》討論的國有企業形成軟預算約束的環境;劉斌的《以員工持股為突破口,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進程》指出員工持股計劃是增強改革者激勵和民營資本信心的突破口和抓手,建議放開核心管理層的持股,員工持股的入股價格和轉讓價格都應采取評估價格;姚玭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效率優先》討論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體、混合的四種方式以及混合中的對價方式,并對實踐中的案例做了有針對性的分析;張宇生的《分行業看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進需要一個更加穩定、完善的政策環境;劉瑞明的《多重困局中的國有企業改革:尋求第三條道路》建議站在整體經濟改革和國民福利角度探討“國企改革”,而不能僅僅著眼于改善企業微觀效率;潘英麗的《國企重鎮東北振興的增量改革》強調了制度創新在東北國企改革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創新的制度安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企改革已經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頭戲。雖然關于改革的文件陸續發布,但實踐中混改落地的案例并不多。從國企層面看,混改面臨較大的決策風險,從民營企業層面看,面臨政府誠信問題、國企公司治理的特殊要求等,因此,在混合操作層面出現了利益沖突和問題,如改革和去產能、去杠桿是什么關系,改革后如何安置冗余員工,員工持股計劃如何實施等。在本書的5個主題中,作者們對這些問題都有了深入的討論。楊瑞龍的《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目標與路徑》探討了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的意義和途徑;張暉明的《深化國企改革:“分類”加“分層”》對國企和國資概念的簡單化使用造成的誤區做了澄清,并強調國企改革不僅要分類還要分層;羅知的《轉型時期的國有企業》探討了國企承擔的多重任務從而導致其效率損失,并提出相應的改革方向;王勇的《垂直結構下的國企改革》從上下產業鏈入手,提出垂直理論;鐘寧樺的《弱化GDP增速目標 切實推進國有部門去杠桿》強調國企去杠桿要從體制入手,發揮市場機制的監督作用;何帆的《國有企業去杠桿的困難與應對》陳述了國企杠桿率的基本事實并探討國企去杠桿的困難和應對之策;邵宇的《修復宏觀資產負債表:流動性緊縮和杠桿再平衡》探討了杠桿在家庭、企業、政府、金融機構和央行之間的轉移與平衡問題;范林凱的《戰略性審慎推進商業銀行債轉股》分析了商業銀行與國有企業間債轉股的進展及其對銀行信用風險及其業務發展的影響;陳斌開的《政策性負擔與國有企業改革》分析了國企政策性負擔阻礙去產能和國企改革的機制;黃少卿的《治理中國的僵尸企業應取消扶持型產業政策》從產業政策入手討論中國長期實行的扶持性產業政策促成僵尸企業的機制;申廣軍的《中國制造業企業的僵尸企業與產能過剩問題》提出去產能的重心應該是加快僵尸企業的退出;章奇的《市場環境與國企改革》討論的國有企業形成軟預算約束的環境;劉斌的《以員工持股為突破口,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進程》指出員工持股計劃是增強改革者激勵和民營資本信心的突破口和抓手,建議放開核心管理層的持股,員工持股的入股價格和轉讓價格都應采取評估價格;姚玭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效率優先》討論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體、混合的四種方式以及混合中的對價方式,并對實踐中的案例做了有針對性的分析;張宇生的《分行業看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進需要一個更加穩定、完善的政策環境;劉瑞明的《多重困局中的國有企業改革:尋求第三條道路》建議站在整體經濟改革和國民福利角度探討“國企改革”,而不能僅僅著眼于改善企業微觀效率;潘英麗的《國企重鎮東北振興的增量改革》強調了制度創新在東北國企改革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創新的制度安排。
國企改革:難點突破與路徑選擇 內容簡介
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混改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各種頂層文件陸續發布。但在實踐中混改落地的案例卻不多。究其原因還在于微觀層面的激勵不相容。從改革者的角度看,混改面臨較大的決策風險,尤其是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使得改革者面臨風險與收益的不平衡。而從民營資本的角度看,政府誠信問題、國企公司治理的特殊要求等,也使得民企疑慮重重。在操作層面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與去產能、去杠桿是什么關系?在“不患寡、患不均”的傳統文化背景下,如何吸取“通鋼事件”的教訓,避免員工持股計劃等激勵措施造成冗余員工安置的反復與利益沖突。為了梳理和破解這些復雜問題和疑惑,“中國經濟開放論壇”2017年6月5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管理學院召開了“國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閉門會議,來自北京、上海、武漢等地的學者、金融機構首席經濟學家和企業高層管理者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和交流,期望此論文集能較為準確和系統地反映會議成果,供相關理論和實踐工作者以及決策部門決策參考。
國企改革:難點突破與路徑選擇 目錄
國企改革:難點突破與路徑選擇 作者簡介
張暉明,教授,復旦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副院長、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兼任上海市政府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委員、上海市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創業指導專家志愿團副理事長;比利時盧汶大學和日本關西大學客座教授。曾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復旦大學文科科研處處長、復旦大學太平洋金融學院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國有資產管理理論、現代企業理論與實踐、產業發展經濟學、區域發展經濟學。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十余項,并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九項。主要專著有:《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邏輯》、《現代企業產權理論解析》、《國有資本存量結構調整研究》、《科技體制創新與跨越式發展》、《率先探索的實踐與思考——上海國資改革十年總結前瞻》、《包容與互洽:政府與市場在產學研結合中的作用研究》等;在國家級核心刊物發表論文200余篇。鐘寧樺,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15年12月破格晉升)。2015年(32歲時)獲得中國經濟學領域最高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其獨立完成的論文還曾獲教育部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杜潤生”獎)、上海市哲社優秀成果二等獎等重要獎項。2016年當選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系統優秀共產黨員、曙光人才和上海市年度“社科新人”;2014年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他已在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Worl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等國際一流期刊上發表論文4篇;在《經濟研究》上發表論文5篇,其中的2篇為獨立完成;《金融研究》上3篇。并在“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解放日報》、《財新》、《瞭望東方周刊》、《南方周末》等主流媒體上撰寫過20余篇文章。張暉明,教授,復旦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副院長、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兼任上海市政府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委員、上海市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創業指導專家志愿團副理事長;比利時盧汶大學和日本關西大學客座教授。曾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復旦大學文科科研處處長、復旦大學太平洋金融學院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國有資產管理理論、現代企業理論與實踐、產業發展經濟學、區域發展經濟學。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十余項,并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九項。主要專著有:《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邏輯》、《現代企業產權理論解析》、《國有資本存量結構調整研究》、《科技體制創新與跨越式發展》、《率先探索的實踐與思考——上海國資改革十年總結前瞻》、《包容與互洽:政府與市場在產學研結合中的作用研究》等;在國家級核心刊物發表論文200余篇。鐘寧樺,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15年12月破格晉升)。2015年(32歲時)獲得中國經濟學領域最高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其獨立完成的論文還曾獲教育部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杜潤生”獎)、上海市哲社優秀成果二等獎等重要獎項。2016年當選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系統優秀共產黨員、曙光人才和上海市年度“社科新人”;2014年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他已在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Worl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等國際一流期刊上發表論文4篇;在《經濟研究》上發表論文5篇,其中的2篇為獨立完成;《金融研究》上3篇。并在“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解放日報》、《財新》、《瞭望東方周刊》、《南方周末》等主流媒體上撰寫過20余篇文章。 黃少卿,經濟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曾任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民營企業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領域:政治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產業經濟學、中國經濟。學術論文主要發表在 “World Development”、“China & World Economy”、《金融研究》、《中國工業經濟》、《世界經濟與政治》、《經濟學動態》、《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等國際國內期刊,出版著作包括:《走出發展的陷阱》、《基礎設施投資:資金來源、投資效率與地方政府財政風險》、《經濟轉軌中的合同執行》和《供應鏈金融》等。 潘英麗,現為上海交通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研究基地潘英麗工作室首席專家,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上海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學、國際金融理論與政策。近期主要成果有:《國際金融中心:歷史經驗與未來中國》(2010,三卷本)、《十字路口的金融體系:國際經驗與中國選擇》(中英文國際論文集,主編之一,2013)、《國際貨幣體系未來變革與人民幣國際化》(2014,三卷本)。1996年因為發展我國社會科學教育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2-2011年擔任中國海運集團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2011年以來擔任招商銀行獨立董事。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