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社會變革中的共青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353609
- 條形碼:9787515353609 ; 978-7-5153-5360-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社會變革中的共青團 本書特色
任何政治組織都處于實實在在的社會關系之中,從社會變革的角度研究一個政治團體,并不多見。胡博士作為兼具政治學與社會學學科背景的青年學者,以獨特的學術視野做到了這一點,而且已經講得相當清楚了。 ——景天魁(知名社會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 胡獻忠博士的這部學術專著既有縱深的歷史感,又有迫近的現實性,內容厚重質樸,觀點客觀中肯,文筆洗練灑脫,是一部全景式、綜合性研究共青團的力作,可成一家之言。 ——郗杰英(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原主任) 不深入了解黨史,就不能真正了解團史。只有講清楚中共的奮斗歷程,才能講清共青團的作為。同時,歷史與現實從來就密不可分,只有打通歷史與現實的督脈,才能讓歷史更好地服務現實。《社會變革中的共青團》一書很好地體現了這兩個原則。 ——朱志敏(近現代思想文化史、中共黨史知名專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胡獻忠副研究員的新作,運用多學科理論對共青團工作進行全方位研究,視野開闊,邏輯嚴密,資料豐厚,有不少獨到分析和探索,頗多新意,是一部史論相融、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兼具的佳作。 ——黃志堅(中國首位青年學教授,青年和青年工作研究專家)
社會變革中的共青團 內容簡介
本書以共青團90多年奮斗歷程為研究跨度,結合不同時期社會變革的主要特征、中國共產黨的階段性目標與要求、青年族群的具體特征與需求,對共青團的時代使命、組織形態的變遷、青年價值引領、服務青年的能力、維護權益的政治空間、團干部的成長路徑以及黨、團、青年三者的關系進行深度分析,作者運用社會學、政治學理論,深入挖掘歷史現象背后的社會原因,對共青團90多年發展的歷史邏輯、政治邏輯、社會邏輯展開全景式研究,提煉出精準獨到的理論觀點。
社會變革中的共青團 目錄
緒 論 社會變革的邏輯、變量及研究共青團的視角 / 1
一、轉型期的社會變革:中國的邏輯 / 2
(一)社會變革的結構性根源 / 2
(二)激進革命與漸進改革 / 3
(三)社會變革與社會轉型 / 6
二、社會變革中相關變量的分析 / 7
(一)政黨:社會變革復合動力的核心 / 7
(二)青年:社會變革*活躍的力量 / 9
(三)共青團: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 / 11
三、歷史與社會的雙重視角 / 13
(一)從歷史的角度去考察 / 13
(二)從社會的角度去考察 / 15
**章 青年運動、社會變革與共青團的時代使命 / 17
一、青年運動與激進革命:青年團誕生發展的必然邏輯 / 18
(一)舊體制難容大跨度變革 / 19
(二)青年運動為政治組織的誕生提供了機遇 / 21
(三)激進革命中新型政黨領導下的青年團 / 23
二、社會改造與國家建設:青年團帶領青年發揮突擊隊作用 / 27
(一)“改天換地”的建設使命與青年動員 / 28
(二)社會風氣的改造與社會主義新人的培養 / 30
(三)青年的執著狂熱與運動的狂飆突進 / 33
三、改革開放與社會轉型:共青團更加廣泛地參與社會生活 / 36
(一)1978—1992年:重燃建設激情,爭取做“四有”新人 / 38
(二)1993—2002年:市場經濟初始期的志愿公益與青年成長 / 43
(三)2003年至今:新世紀、新青年與共青團的新境況 / 46
小結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 / 49
第二章 社會結構變遷與共青團組織形態 / 51
一、“散沙”式青年群體與共青團組織形態初建 / 52
(一)舊中國的一盤散沙與民間結社 / 53
(二)中國共產黨與青年團組織邊界的混合及界分 / 55
(三)革命年代共青團與其他組織的關系 / 67
二、青年的單位制聚合與共青團組織形態的成型發展 / 77
(一)計劃經濟時代的“兩階級一階層”與單位制 / 78
(二)共青團組織形態的發展歷程與層級化特點 / 79
(三)共青團與執政黨及其外圍組織的關系 / 83
三、青年的原子化、流動性、再組織化與共青團組織形態的創新 / 87
(一)社會分層分化對共青團組織形態的影響 / 87
(二)共青團治理基層組織“癱軟”現象的努力 / 91
(三)團青聯系紐帶的變遷與共青團身份的新認知 / 97
小結 在社會結構變遷中打造共青團組織形態的升級版 / 98
第三章 多元化、共識與價值引領 / 102
一、主旋律與多元化并存:社會變革的必然格局 / 103
(一)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有一定的主旋律 / 103
(二)主旋律與多元化在歷史合力中交融交匯 /105
(三)現代社會中的多元趨勢與價值引領 / 107
二、要素與路徑:青年價值取向的形成邏輯 / 109
(一)時代環境與生存現實:青年價值觀形成的社會基礎 / 109
(二)教育與體驗:青年價值觀形成的路徑分野 / 112
(三)必然性與必要性:越是多樣化越需要引導 / 114
三、經驗與教訓:對青年價值引領的歷史反思 / 116
(一)符合時代需要、積極向上是價值引領的總基調 / 118
(二)價值引領離不開對青年群體合理利益訴求的關注 / 119
(三)意識形態認同是價值引領的根本所在 / 120
(四)貼近青年生活的引領方式容易產生效果 / 122
四、可為與能為:共青團對青年價值引領的作為空間 / 124
(一)共青團必須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點上 / 124
(二)把握價值引領中重要群體的基本特征 / 126
(三)實現載體與路徑的創造性轉換 / 129
小結 在價值引領中實現對青年的整合 / 131
第四章 需求、資源與共青團的服務角色 / 133
一、“服務大眾”是現代政黨執政的政治邏輯和社會邏輯 / 134
(一)“服務大眾”是現代政黨執政的根本前提 / 134
(二)為人民服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宗旨 / 136
(三)服務青年是中國共青團的重要職能 / 138
二、青年需求與共青團的服務領域 / 140
(一)革命歲月普通青年的生存與溫飽需求與團的服務領域 / 140
(二)建設年代青年的成長與發展需求與團的服務領域 / 143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青年的多元化需求與團的服務領域 / 145
三、掌控、調配社會資源與共青團的服務能力 / 149
(一)社會資源的來源與獲取 / 149
(二)共青團對“服務”理念的認知 / 151
(三)共青團提高服務能力的路徑 / 152
小結 服務青年才能贏得青年 / 154
第五章 利益、權益與維權空間 / 156
一、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利益、權益的理解與實踐 / 157
(一)革命歲月側重幫助勞苦大眾獲取物質利益 / 158
(二)建設年代逐漸實現人民利益以及對人權的輕視 / 161
(三)改革時期在滿足人民物質利益的同時倡導人權 / 163
二、從利益到權益:中國共青團維權理念的變遷 / 165
(一)革命歲月青年利益的維護與革命運動、革命戰爭相伴而行 / 165
(二)建設年代青年利益的實現融入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潮中 / 166
(三)改革時期青少年維權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變革而不斷深化 / 168
三、中國共產黨對共青團維權的要求及現實中的維權原則 / 173
(一)改革開放后歷次黨代會對人民團體的要求 / 174
(二)對共青團維權原則的再認識 / 177
四、共青團維權空間的鞏固與拓展 / 180
(一)矛盾多發期:社會沖突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人群 / 180
(二)空間拓展:共青團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再思考 / 184
小結 共青團要做青年利益的代言人 / 186
第六章 政治生態、共青團事業與青年干部成長 / 189
一、中國政治生態:中國共產黨的現實政治環境與歷史經驗積淀 / 190
(一)中國共產黨營造了以“奮斗”為主題的政治生態 / 191
(二)影響中國政治生態的變量分析 / 193
(三)當代中國政治生態的復雜性與雙重作用 / 194
二、共青團所處的具體意義上的政治生態 / 196
(一)共青團事業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 196
(二)共青團全國上下一盤棋 / 199
(三)共青團的組織文化特點與功能 / 201
(四)共青團面臨的主要挑戰 / 203
三、共青團干部的成長規律與路徑 / 205
(一)如何理解青年干部的成長規律 / 206
(二)如何認識共青團干部的優勢和不足 / 208
(三)如何看待共青團干部的成長路徑 / 211
小結 在共青團崗位上勵志作為 / 214
第七章 社會變革中的執政黨、共青團與青年 / 217
一、 大變革中的關系調整:強國家與強社會 / 218
(一)“強國家”與“強社會” 是現實治理的必然 / 218
(二)政府的硬目標與社團的軟功能 / 221
(三)政府職能轉變為共青團功能實現拓展了新空間 / 222
二、構建黨、團、青年共生共融的互動關系 / 224
(一)共生共融:黨需要青年,青年也需要黨 / 224
(二)“橋梁”和“紐帶”:黨青關系中的共青團 / 226
(三)“得青年者得天下”:青年是各種政治力量爭奪的焦點 / 228
三、共青團職能發揮的效果評價與分析 / 230
(一)青年評價:檢驗團青關系的試金石 / 231
(二)黨政評價:助手和后備軍作用發揮的衡量尺度 / 232
(三)社會評價:共青團生命力的重要體現 / 234
(四)團內評價:青年工作的自我反思 / 235
四、 共青團功能實現的基本原則與路徑 / 236
(一)基本原則:通過社會功能實現政治功能 / 237
(二)主體路徑:融政治于日常生活之中 / 238
(三)支撐路徑:對青年的聯絡、溝通與服務 / 240
(四)工作路徑:共青團要虛功實做 / 241
小結 在社會變革中實現共青團的轉型 / 244
參考文獻 / 246
一、著作部分 / 246
二、論文部分 / 250
新版后記 / 252
原版后記 / 254
社會變革中的共青團 作者簡介
胡獻忠,北京師范大學法學(政治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后,現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團中央青運史檔案館常務副館長、中共文獻研究會特約研究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中國政治與群團發展、國家建構與青年運動、公共政策與青年發展。參與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發[2015]4號)文件的起草工作,擔任團中央書記處集體學習主講嘉賓,承擔多項國家、省部級重大課題研究,多次參與團中央的重大調研,出版著作十余部,發表論文百余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