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治國理政思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340209
- 條形碼:9787533340209 ; 978-7-5333-402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治國理政思想 內容簡介
中華很好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治國理政思想和智慧。濟寧干部政德教育學院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針,組織專家學者編撰本書,從“小康大同”“民惟邦本”“和合共生”等十個方面論述了傳統政治文化與當代治國理政思想的淵源和關系,是開展落實“四個講清楚”要求的有益嘗試,也是進行干部政德教育的很好讀本。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治國理政思想 目錄
總論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智慧
**章 小康大同:治國理政的理想目標
**節 “小康”“大同”思想的基本內涵
第二節 “小康”“大同”思想的形成基礎
第三節 “小康”“大同”思想的歷史嬗變
第四節 “小康”“大同”思想的當代價值
第二章 民惟邦本:治國理政的核心價值
**節 民本思想的歷史演變
第二節 民本政治思想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民本思想的當代價值
第三章 和合共生:治國理政的思想精髓
**節 “和”“合”字義及和生思想內涵
第二節 和合共生思想的歷史發展
第三節 和合共生思想的主要內容
第四節 和合共生思想的當代價值
第四章 富民利民:治國理政的經濟基礎
**節 富民利民的基本含義
第二節 富民利民思想的歷史背景和理論淵源
第三節 富民利民的主要內容
第四節 富民利民思想的當代價值
第五章 禮法合治: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
**節 “禮”的歷史發展與思想內涵
第二節 “法”的歷史發展與思想內涵
第三節 禮法合治的歷史發展與思想內涵
第四節 禮法合治思想的當代價值
第六章 尚賢使能:治國理政的用人導向
**節 尚賢使能的思想內涵
第二節 尚賢使能的歷史發展
第三節 尚賢使能政治理念的當代價值
第七章 為政以德:治國理政的道德要求
**節 為政以德的基本含義
第二節 為政以德的基本要求
第三節 為政以德思想的當代價值
……
第八章 協和萬邦:治國理政的外交理念
第九章 居安思危:治國理政的憂患意識
第十章 與時偕行:治國理政的思維方法
結語 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思想在新時代的新發展
后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治國理政思想 節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治國理政思想》: 三、先秦諸子時期——民本思想的成熟 (一)孔子的樸素民本思想 春秋戰國時代,伴隨著諸子百家的興起和百家爭鳴,民本思想開始形成并逐漸成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已經有了比較系統的民本思想。《論語·堯日》篇記載:“所重:民、食、喪、祭。”借助堯的口表達了“重民”的思想。民是國家政治活動中首要的因素,并且認為獲得民眾認可的關鍵在于寬、信、敏、公,因為“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論語·堯日》)。國家實行寬容的政策就會得到民眾的擁護,誠信就會獲得人民的信任,勤勉就有成就,公正則民眾喜悅。 古代中國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國家,小農經濟不僅是百姓自養的前提,也是支撐起國家的基礎。國家的發展和各項事業離不開民力、民財。如何合理地取用民力、民財關系到國家的興亡。孔子提出了“使民以時”的思想。國家在進行建設時征調民力是必然的,但是必須考慮到農時,避開農時,以保證不誤農業生產。這是必須遵守、不能動搖的鐵律。在取用民財時,孔子告誡統治者為了自己長久的統治,不能與民爭利。孔子特別反對統治者的橫征暴斂。季氏是當時魯國的實際掌權者,孔子的弟子冉求輔佐他。冉求不是按照孔子的教導勸誡比周公還富有的季氏節用愛民,而是幫助季氏斂財。孔子非常生氣地說:這個冉求已經不是我的學生了,同學們可以討伐他!可見,在正義面前,孔子不惜犧牲師生私情,其愛民情懷可見一斑。 在孔子的民本思想中除了“使民”之外,還包括“養民”“惠民”“利民”等積極的內容。孔子贊揚鄭國的執政大夫子產是恩惠養民、以道義使民的“惠人”。孔子與子貢討論過“惠民”的問題。子貢說:如果能夠廣泛地施惠救濟民眾,怎么樣?可以說是“仁”嗎?孔子說:哪里只是“仁”,可以說已經是“圣”了!“仁”是孔子儒學的核心,既是儒學實踐的基點,也是其歸宿。在歸宿的*高境界上,孔子不輕易地以“仁”來贊許他人,因為*高境界的“仁”作為價值理想目標是很難達到的。這里孔子卻說何止“仁”,可以說是“圣”了。這與孔子在其他地方吝惜稱“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為“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其難不在于主觀上“無心”,而在于客觀上“無力”。以古代的社會生產力而言,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直接給廣大民眾提供物質財富的幫助是很難的。孔子給出的答案是“立己立人”“達己達人”。這并不是直接給予物質上的幫助,而是幫助他人具備自立和通達的能力和條件。 (二)孟子對民本的形而上論證 孟子不僅有豐富的“民本”思想,而且對民本思想從天、君、民的角度做了新的論證,提出了“民貴君輕”的著名論斷。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君權源于天授,天意取決于民心。君雖然有治民權,但其權力又*終源于民意民心。關于這個問題,孟子則做了明確的論證。孟子的學生萬章問:堯把天下給了舜,有這回事嗎?孟子說:不是的,天子不能把天下給與他人。萬章追問說:那舜擁有天下,是誰給他的?孟子說:是上天給的。萬章又問:天給的,是不是像人傳給子孫家業那樣諄諄教誨、授予呢?孟子說:不是的,天不說話,天是用行為和事跡顯示他的意思而已。萬章問:天是如何用行為和事跡顯示他的意思呢?孟子說:天子可以把新的人選推薦給天,但不能讓天把天下給他,這就像諸侯可以向天子薦人,但不能讓天子給他諸侯之位;大夫可以向諸侯薦人,但不能讓諸侯給他大夫之位。此前,堯向天推薦了舜,天接受了;又讓人民考察,人民也接受了。所以說:天不說話,天是用行為和事跡顯示他的意思而已。 ……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