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近世區域商人與商埠論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19768
- 條形碼:9787520319768 ; 978-7-5203-1976-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近世區域商人與商埠論集 內容簡介
《近世區域商人與商埠論集》為若干商業史專題研究的匯編。以檔案為主要依據,論述湖北若干商業市鎮在近代商品流通格局變動之下的轉型。以碑刻為中心研究福州商業會館的若干面相,有助于厘清會館史若干問題。對族譜和方志的商人傳記進行系統解讀,在此基礎之上討論清代徽商在廣東活動情況。
近世區域商人與商埠論集 目錄
引言
**章 漢水中游商業中心的變動
第二章 漢水下游的商業市鎮發展
第二編 福州南臺商業碑刻研究
引言
**章 從神廟到會館:商人群體的活動基地
第二章 古田會館開支與商幫發展趨勢的互動
第三章 商幫力量興替與綏安會館運營的關系
第四章 兩浙木商與福州木材市場秩序的構建
第三編 清代旅粵婺源商人傳記
引言
**章 徽州商人與廣東口岸貿易
第二章 旅粵徽商家族的社會活動
結語
附錄《婺源縣志》所載旅粵商人傳記匯編
后記
近世區域商人與商埠論集 節選
《近世區域商人與商埠論集》: 二 南臺商業碑刻的遺存 福州南臺現存的商業碑刻,幾乎都是清代民國時期的。能夠反映商人商業信息的碑刻,主要留存在商業會館之中,而廟宇、橋梁等場所也會有較多線索。結合南臺商埠的發展歷程,絕大多數商業會館都是在清中葉以后才陸續建造的。廟宇、橋梁等建筑及相關碑刻可能存在的時間更長,能夠反映出若干會館碑刻所未逮的信息。 隨著近三十年的舊城改造,許多碑刻伴隨著會館、廟宇的拆除也已消失,或者改換位置。例如,早在1947年,傅衣凌等人即已對福州柔遠館、倉前山望北臺墓地等明清琉球商人遺留建筑實地調查,進行口頭采訪和碑文臨摹。其中,在十家琉球商人建立的瓊水會館搜集到道光朝的碑刻兩通,主要是關于會館天后宮前后河道保護和會館所屬店屋、田地等產業契據勒石確保產權兩方面內容。①但這些碑刻現已消失殆盡。如無當時的調查記錄,根本無從了解。筆者試將較為重要的商業碑刻的保存情況、史料價值簡要如下介紹。 1.商業會館碑刻 留存在會館原地的碑刻少之又少。本章專題研究論述的古田會館、浙船會館碑刻屬于此種情況。另外還有永德會館的碑刻也是如此。還有一些碑文收錄在傳世文獻中。如綏安會館的兩通碑刻,就全文記錄于民國《建寧縣志》。在原碑已經消失的情況下,這些文本是值得挖掘的。 古田會館留存的三通碑刻,詳細記錄了會館建設過程和經費情況。根據歷年經費支出細目,我們可以歸納出會館建造所經歷的三個階段;又由于會館的募資主要采取抽厘的方式,則可以從年度捐輸金額大致推測出古田商幫各行業在清末民初的經營態勢,從中可以窺見古田商幫與福州城市商業發展的互動關系。但是,捐輸額度的多寡,也會受到會館建設進程的影響,不可簡單地將其作為商業經營態勢的反映。 福州浙船會館遺存的三通清代中葉商事糾紛碑刻,為我們深入了解閩浙間木材貿易人群與閩海關稅則等相關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兩浙木商在福州的經營活動,有助于物資流通和增加財政收入,得到地方官員的支持,由此產生各種相關規則,體現了傳統福州木材貿易逐漸制度化的過程。 永德會館的碑刻含有華僑華人與海外交通的信息。“永德”是永春和德化兩縣的并稱。清雍正十二年(1739),為了強化福建中部戴云山地帶的控制,永春、德化和大田三縣從泉州府劃出,設置永春直隸州。從地理形勢上看,永春和德化位于戴云山的東側,大田位于西側,故而永、德地域相連,旅外人群往往聯合行動。比如,馬來西亞柔佛州的武吉巴西鎮就設有永德公冢。①福州的永德會館也是兩縣商人共同創建。 永德會館位于福州南臺的垓埕里,由兩縣瓷器、木材等行業的商人營造,1931年改建,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見圖2-4)。現為工廠倉庫,亟待保護。②據筆者實地考察,會館外墻仍有“永春公所墻界”字樣的碑刻(見圖2-5)。王日根認為,“會館往往較多地講究儀貌,公所則更多地注重實效,因此,有的公所會逐漸擴大規模演成會館,也有的會館內又分化出公所”③。在強化兩縣商人同鄉意識的同時,永春商人似乎占有更大的優勢。 ……
近世區域商人與商埠論集 作者簡介
黃忠鑫,男,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暨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歷史地理教研室主任。中國明史學會、中國社會史學會會員。主要從事歷史地理學、明清社會經濟史領域的研究。在《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史學月刊》等期刊發表專業論文十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多項。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