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英街往事:特區中的特區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098386
- 條形碼:9787807098386 ; 978-7-80709-838-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英街往事:特區中的特區 本書特色
本書由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原館長孫霄研究員撰寫。作者根據自己在中英街十七年工作的親身經歷,結合對中英街歷史調研和研究回憶撰寫。本書作者 “就地取材”“實地調研”,將“口述歷史”和“人物采訪”等成果成為本書素材,并從專著《中英街的形成與變遷》一書中提煉部分素材(該書曾于2008年作為廣東省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重點讀物),通過挖掘中英街的歷史故事,使之圖文并茂,雅俗共賞。以歷史唯物主義史觀客觀反映歷史史實,在文字表達上追求可讀性,力求成為一本輕松、自然和區位性強的普及性讀物。
本書是《我們深圳》系列圖書其中的一本,這是一套定位深圳人文的非虛構叢書。計劃從人文層面,帶領讀者發現深圳,題材包含人物、自然、地理、科技、藝術、創意、歷史以及人文共100個主題。從內容上我們將圍繞小切口深挖掘,講述一個民間的深圳、個人的深圳、充滿情懷的深圳,深入挖掘,撰寫內容,做到原創、獨特和深入。我們希望呈現的是一個既有真實性又有人文性的寫作和敘述,充滿故事的張力,又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同時是作者獨特的視角,這將是一套讓讀者了解深圳熱愛深圳的人文普及叢書。我們將邀請由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擔任作者,采用圖說的形式,梳理深圳人文歷史地理自然故事。在選題特色方面,系列圖書知識嚴謹、結構科學,體系性、思想性強;圖說和啟發引導式的講述方式,又使圖書具有較強的通俗性和可讀性。因此,可以說這將是一套系統性、專業性與通俗性兼備的優質文化普及讀物。
中英街往事:特區中的特區 內容簡介
本書由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原館長孫霄研究員撰寫。作者根據自己在中英街十七年工作的親身經歷,結合對中英街歷史調研和研究回憶撰寫。本書作者 “就地取材”“實地調研”,將“口述歷史”和“人物采訪”等成果成為本書素材,并從專著《中英街的形成與變遷》一書中提煉部分素材(該書曾于2008年作為廣東省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重點讀物),通過挖掘中英街的歷史故事,使之圖文并茂,雅俗共賞。以歷史唯物主義史觀客觀反映歷史史實,在文字表達上追求可讀性,力求成為一本輕松、自然和區位性強的普及性讀物。
本書是《我們深圳》系列圖書其中的一本,這是一套定位深圳人文的非虛構叢書。計劃從人文層面,帶領讀者發現深圳,題材包含人物、自然、地理、科技、藝術、創意、歷史以及人文共100個主題。從內容上我們將圍繞小切口深挖掘,講述一個民間的深圳、個人的深圳、充滿情懷的深圳,深入挖掘,撰寫內容,做到原創、獨特和深入。我們希望呈現的是一個既有真實性又有人文性的寫作和敘述,充滿故事的張力,又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同時是作者獨特的視角,這將是一套讓讀者了解深圳熱愛深圳的人文普及叢書。我們將邀請由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擔任作者,采用圖說的形式,梳理深圳人文歷史地理自然故事。在選題特色方面,系列圖書知識嚴謹、結構科學,體系性、思想性強;圖說和啟發引導式的講述方式,又使圖書具有較強的通俗性和可讀性。因此,可以說這將是一套系統性、專業性與通俗性兼備的優質文化普及讀物。
中英街往事:特區中的特區中英街往事:特區中的特區 前言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記憶。
1840年,英國國會以271票對262票的微弱差距,通過了對中國的軍事行動議案。這是世界**強國向東方大國的宣戰。這場戰爭被學者比喻為:中華民族加入世界的悲壯方式。
戰爭的起因源于兩種植物:茶葉和鴉片。但它背后隱藏的卻是貿易逆差帶來的苦果。一般而言:當貨幣流通的平衡遭到破壞后,接下來就是沖突的開始。
在這場持續了兩年,由鴉片引發的陸地和海域的戰爭中,大清王朝不僅吞下了失敗的苦果,而且還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英國先后占領了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中國從此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1840年因此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之年。
英國經過與清廷交手,知道自己的對手只是一個外強中干的封建王朝。1895年,當清朝北洋水師,這支當時亞洲*強大的艦隊,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滅后,英國趁機向清朝提出展拓香港界址問題。
1898年,李鴻章和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簽訂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次年3月,中英兩國勘界代表來到沙頭角勘界。勘界之后,在一條干涸的河床上逐漸形成了一條小街,它就是中英街的雛形。
中英街是深港之間的邊界線。勘界后,書有“大清國新安縣界”的界樁從小街中間通過,把沙頭角分為華界和英界兩部分。而小街兩邊的華人居民經歷了整整100年家園分離的歷史。
1899年3月18日,沙頭角勘界結束,英國以“租借”為名從新安縣攫取了從沙頭角海到深圳灣之間*短距離直線以南,割占地九龍界限街以北的廣大地區,以及附近島嶼和大鵬、深圳兩灣水域。租借地陸域面積975.1平方千米,包括大嶼山大小島嶼235個,其陸地面積較原來香港行政區陸地面積擴大了約11倍。
世界上有4條分裂線,它們是德國的柏林墻、朝鮮的三八線、越南的賢良橋和中國的中英街。唯獨中英街,經過100多年的變遷和發展,已從單純的軍事分割線轉化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
19世紀初,英國在世界尋找市場時與沉睡中的中國相遇。但固守閉關鎖國的大清王朝并不了解世界發生的變化。就連1793年英國特使馬嘎爾尼為通商前來的“和平之旅”,也遭到乾隆皇帝的拒絕。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封建社會,皇帝說了算。
鴉片戰爭雖然喚醒了沉睡中的中國,但接踵而至的“戊戌變法”和“洋務運動”均在舊勢力的阻撓下以失敗而告終。一個仍處在封建體制和皇權之下的國度,能夠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自強”中得到“自救”嗎?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極大地推進了歷史進程。中國共產黨誕生后,高舉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旗幟,在抵御外敵入侵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成為中國革命的中流砥柱,建立了獨立、自主的人民共和國。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作出了撥亂反正和堅定走改革開放道路的正確抉擇。40年來,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前進。
中英街不僅是中國百年近代歷史的縮影,也是中國改革開放、香港回歸祖國,以及中國人民奮發圖強的歷史見證。我們今天回憶這段歷史,正是為了居安思危,以史為鑒,銘記教訓和面向未來。
《中英街往事:特區中的“特區”》,將伴隨您走進這條250米長,三四米寬的小街。讓您重溫小街滄桑,體驗客家風情,聆聽漁歌唱晚,回憶“購物天堂”,感悟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中英街的榮辱變遷和家國情懷的故事。
是為序。
中英街往事:特區中的特區 目錄
一脈相連
美麗傳說
考古發現
鹽業生產
沙頭角居民
第二章 “十約”與東和墟的發展
沙頭角“十約”
東和墟的形成
民國時期的東和墟
火車:與民國不期而遇
第三章 英國強占香港“三部曲”
割占港九
強租新界
簽約:英國步步緊逼
定界談判
陸地勘界
海域劃界
第四章 中英街的形成
中英街是怎么形成的
中英街街名緣由
洋人把持的關廠
第五章 抗戰中英街
英日對峙
抗日情報工作
……
中英街往事:特區中的特區 作者簡介
孫霄,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創館館長、研究館員,主要作品有《中英街》《中英街的形成與變遷》《孫氏家族一脈》《中英街與沙角頭禁區》《東縱在鹽田》等。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